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班上有一位学生迷上了三毛的小说,据说,她准备离家出走,像三毛一样去流浪,去追寻“荷西”式的爱情;一位男同学成了电影小说中的古今黑帮老大的狂热崇拜者,传闻他要在以班级为基点,建立一个帮派,笑傲江湖;另一位女生则整日做着她的明星梦,幻想自己哪天在街头散步时,被星探发现,一夜间红遍全世界……十一二岁的孩子们总有那么多瑰丽的梦想。记得,我像他们这样大时,也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梦想,但那时想得更多的是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了要为实现“四个现代”做贡献。而现在的孩子们,在各种信息媒体的渲染下,想得更多的却不再是学习,虽然他们…  相似文献   

2.
很多年来,也许是从读三毛开始,我们热衷于使用“流浪”这个词。外地人走在京城青砖绿瓦的老街上,总有自诩为流浪的体验。北大燕园的草坪上,也常有人抱着吉它弹唱:“带着点流浪的喜悦,我就这样一去不回……”但歌者严格来说有流浪之心而无流浪之行。而在不远处,真正的流浪者淡淡一笑,起身而去。每个城市都有或多或少的流浪者,为了生存而四处奔波。燕园的流浪者则有些不同,简单地说,他们的流浪是为了栖息。他们没有工作,有的靠偶尔打工来维持最低水平的生活,有的我们则根本无法得知他们的生活来源。他们都是有文化的人,甚至学历…  相似文献   

3.
这几年,美剧、日剧、韩剧、泰剧火了。这背后,离不开这么一群人的功劳,他们是来自民间的幕后高手,他们有自己的职业,却在不为人知的虚拟世界玩得很High,他们翻字幕,剪片子,配后期,做得风生水起,却又异常神秘,他们有一个统一代号,叫作字幕组。  相似文献   

4.
我们每个人有时都不免坠人的一种消遣方式便是做如意梦:假如我们再有可能将自己的青春重过一次,那我们准会过得不同或过得更好.我们几乎人人都好追悔过去,惋惜自己那些错过的良机、逝去的年华,尽管我们自己也不过刚到中年.能在想象之中避去一切过失,倒也能予人以一种圣洁之感.  相似文献   

5.
高信 《广东教育》2006,(9):70-70
曾经有一个哲学的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围绕着这个命题,很多哲学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其实每一个人来到这世界上,他们的心都在“流浪”、在寻找,有时很迷茫。不知自己在找什么,其实是在寻找自己的位置,他们的心流浪在川流不息的人海中;很多人被淹没,也有些人最终找到了那个属于自己的位置。那个位置到底是什么?只有心知道。  相似文献   

6.
爱与孤独     
我曾经冲动地想过一个人孤寂地去流浪,游走四方,四海为家,天为盖、地作席,别有一番旷达。想象中那确是一种很具诗情画意的旅途。然而,终究也未曾付诸实践。一个原因是我没有钱;另一个原因是在这片土地上有我爱的家和我爱的人,我无法说服自己去舍弃他们,而忍受流浪的孤独。有人说,孤独是人的一种宿命,人的存在原本便是一种旋生旋灭的偶然。这也本是一遭孤苦的旅途,孑然而来,孑然而去。当我们想到这些的时候,心头难免会有丝丝颤抖和不甘。洞穿了生命的意义以后,我们会看到生命是多么的苍白无力,于是我们总竭力想找点东西来弥补一下。我想到的…  相似文献   

7.
吉卜赛民族具有传奇的色彩,吉卜赛人过着流浪的生活——这是许多人都知道的。但他们到底怎样流浪,怎样生活,特别是他们有怎样的精神风貌,能道其详的人就不多了。我们得感谢印度诗人、作家泰戈尔(1861—1941)。他年轻的时候曾到孟加拉农村巡  相似文献   

8.
<正>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学生也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接收了许许多多信息。他们已不再是单纯的白纸,任由教师在上面涂涂画画。他们已对某些事物有了自己的认识,我们要去改变他们,按自己的期望去塑造他们还真不容易,这不仅要求我们关心学生,更要求我们用科学的方法、足够的机智去引领他们成长,让孩子们成为情智共长的新一代。作为班主任,我们每天与学生接触得最多,许多繁琐的事情,都需要我们用心去分析、去处理,否则会给  相似文献   

9.
放大镜     
我们的脑里都有一个放大镜,不是老年人的专利,男女老幼都有。有的人喜欢把他要做的工作夸大。和这种人谈话,仿佛整个世界的工作都在他们的肩头上,没有谁比他们做得更多,或做的时间更长。夸大工作实在很不聪明,假若真有那么多的工作等着你去做,你就没有时间去谈它。有的人喜欢夸大生活的艰难。  相似文献   

10.
对于创新教育,多数人都会想到新方法、新模式。其实,有教育行为以来,经历了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已经没有太多的方法和模式是前人所没有尝试过的了。我们要做得更多的时候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活动,有哪些是有针对性的行为,而又有哪些是习惯使然。我们要做的就是经过认真的思考,打破自己的窠臼,用最合适的方式,去教授每一节课,去教育每一个学生。从参加工作至今的十五年中,我一  相似文献   

11.
对于创新教育,多数人都会想到新方法、新模式.其实,有教育行为以来,经历了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已经没有太多的方法和模式是前人所没有尝试过的了.我们要做得更多的时候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活动,有哪些是有针对性的行为,而又有哪些是习惯使然.我们要做的就是经过认真的思考,打破自己的窠臼,用最合适的方式,去教授每一节课,去教育每一个学生.从参加工作至今的十五年中,我一直在寻找着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郭风丽 《教师》2011,(6):56-56
要转变就要有所突破,就要打破传统的歌唱教学模式,融人歌唱教学的新思路。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他们是有自己的一套独立思维体系,但这样的思维方式往往不是很成熟,所以,在音乐课上,他们也许会表现得异常活跃,但也有可能是沉默不语。这时,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他们希望怎么学习歌唱呢?  相似文献   

13.
人类是群居的生命体,与人交往是一种本能。但总会有一些学生习惯待在角落里,静静地看着别人,或是羡慕,或是犹豫,或是自卑。他们也想融入集体中,却不知道如何去做,当他们试着去做时,内心往往紧张不已,别人的眼神、动作、话语都是他们判断自己行为对错的指标,老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担心自己做错事、说错话。有人时髦地称呼这种现象为"宅"。这是需要我们反思的现象。【案例点击】小杰是某小学五年级学生,平常很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在《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中有过这样的描述:“以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什么《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他却决不说坏处在哪里,作文要怎样,一条暗胡同,一任你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但偶然之间,也会不  相似文献   

15.
做班主任多年,常有不少学生,尤其是女生通过写周记、写信、发电子邮件或直接来找我谈心的方式,滔滔不绝地甚至眼含泪水地向我诉说他们心中的困惑与烦恼,而与我谈得较多的是他们的自卑。一个人无论多么优秀,也会有不如别人的地方。比如长于语言的,数理化却不怎么样;长于数理化的,对音乐却一窍不通;长于音乐的,字却写得一塌糊涂;字写得漂亮的,口头表达却成问题……正是这个时候,自卑这可怕的心魔就会适时地纠缠不休。它能使人自我评价过低,心情常感压抑;它还能使人总觉得羞愧,老看不起自己,抬不起头来;它还使人做什么都没有信心,胆怯,退缩;它还能使人敏感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心中七E八下……  相似文献   

16.
据权威资料调查显示:目前,全国有15万多名流浪儿童。他们都是花季少年,本该在父母的呵护下快乐地生活,本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畅游知识的殿堂。可是,他们现在却匆匆地流入社会,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去拾垃圾、乞讨、充当廉价童工、卖艺卖花,更有甚者,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在佳木斯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就集中了一批流浪儿童。这里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辛酸的故事。我想爸爸妈妈,不想流浪!14岁的男孩鑫鑫说:“小时候,爸妈对我挺好的。爸在砖厂上班,妈在工程处当会计。因为他们工作忙,下班晚,没时间照顾我,我就在姥姥家…  相似文献   

17.
一位娶了中国太太的美国先生说:“以前,我总觉得中国人比我们聪明,现在我才知道,原来中国父母永远在逼孩子读书,他们的职责是教育出学业最优秀的子女来,甚至连孩子的暑假也不放过。美国父母呢?他们的职责是让孩子真正享受自己的童年,去运动,去交朋友,去野游,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当然,这样的教育,也免不了使孩子变得放任自流了。”中国家庭教育出的孩子,很多都有两面性,在父母和老师面前是一个样,背著他们又是一个样。强烈的压抑下,使他们不由自主地要用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来宣泄。中国教育里到底缺少什么?尽管我们一再强调中国的基础教育…  相似文献   

18.
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但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同学整天忙得焦头烂额,学习效果却不理想;有的同学学得轻松、玩得从容,既把学习任务完成得很好,也有时间安排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二者之间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区别呢?原因是他们管理时间的方式和能力不同。管理时间首先要做到的是做事情之前有计划。计划主要包括工作目标、具体任务、时间安排等几方面内容。做每件事之前,要知道预计取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世界上总有一半人不理解另一半人的快乐。"是的,当我们为买到新书、新衣服、新包等而喜悦之时,我们可能不会想到有另外一群人,他们正在为自己能够亲手做纸、做衣服或做包等而欣喜。他们的喜悦看上去和我们的一样,但实际上有很多地方都不一样。到底有哪些不一样呢?现在我们就走进他们的世界去了解一下吧!  相似文献   

20.
火种     
世界有两种人,一种是生来就对一切都不起劲的,他们活着就是为了过日子。至于为什么要过日子,他们是不去理解,不去追究的。 另一种人是对一些事情很认真,很希望自己的生命不要浪费的人。然而,他们之中却只有一部分人能够认真地去完成自己,而另一部分人却始终拿不出力量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