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论述了互辞格的分类、特点和作用,使读能够识别这种辞格,提高阅读古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万彩霞 《新疆教育》2012,(10):99-100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民歌,深受人们的喜爱。可以从艺术形象、创作手法、文章详略、修辞手法、民歌语言等来欣赏其艺术特色。《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木兰歌》,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并称“乐府双璧”。它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一千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作为北方民歌的不朽杰作,中国诗歌史上的奇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它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3.
互文是古代汉语中的一种特殊修辞手法,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所以一般人对这种修辞手法不太了解.初中学生在学习<木兰诗>这篇课文时,对诗中一些运用互文手法的句子可能会按照一般的句子去理解,这样就会歪曲了原意,大错特错,所以有必要对这篇课文中运用互文手法的句子做一解释.  相似文献   

4.
师:请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的诗句,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生1:我最喜欢“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几句写出了木兰恢复女儿装的娇媚情态,使木兰的形象更加丰满。  相似文献   

5.
陆林华 《现代语文》2006,(3):128-128
北朝民歌《木兰诗》开篇曰: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对于“唧唧”的解释,苏教版教材及配套参考书均为“叹息声”。即“叹息声唧唧又唧唧,木兰对着门织布”。笔者认为,“唧唧”应释“为机杼声”为妥。理由有二:  相似文献   

6.
7.
话说木兰在家居数日,忽闻边城警急,反贼东山再起,张公公奉皇上手谕迎木兰回朝,为国杀敌。  相似文献   

8.
一、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阿”是助词,无实际意义,加在称呼之前,表示亲切。现在我国很多地方仍有称呼父亲为“阿爸”(如四川)、“阿爹”(如浙江)的。“阿”作为词头,在汉代就出现了。它先用作疑问代词“谁”的词头,如《汉乐府·十五从军征》:“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以后用作人名和亲属称呼的词头,如曹操小名“阿瞒”、刘禅小名“阿斗”;叫爷爷为“阿翁”、母亲为“阿母”、兄长为“阿兄”、姐姐为“阿姊”等。这里的“阿爷”是指木兰的父亲,翻译时用“父亲”一词即可,“阿”字无须翻译。“大儿”,课本及各种选本都未加注释,也许人们认为它是人所共知的,用不着赘言。按常理来说,“大儿”是几个儿子中年龄最大的。“阿爷”——木兰的父亲肯  相似文献   

9.
魏保和 《山东教育》2004,(35):54-54
《散步》是初中语文老教材中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一篇课文,重新执教,别有一番感受。  相似文献   

10.
《木兰诗》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第一册中的一篇课文。教材在文题下确定了本文的两个阅读重点:①木兰纯朴勤劳、勇敢坚强的品质和爱国精神;②情节曲折生动,叙事详略适宜。2003年12月,我在江苏省N中学初一(11)班执教这篇课文。按照教材要求和教学参考书的意见,我将这两个阅读重点在教学过程中逐一落实。在即将结束本文的教学时,S同学举手要求发言,他说:“我认为木兰根本就不是什么爱国英雄,昨天晚上,我看了《射雕英雄传》,郭靖他们都喊铁木真为‘大汗’。本文中有‘可汗大点兵’、‘可汗问所欲’,也就是说,木兰根本就不是我们中国人,木…  相似文献   

11.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第二册“预习提示”说:《木兰诗》的中心思想是“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这一看法,经不住推敲。  相似文献   

12.
《木兰诗》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叙述木兰故事,刻划木兰形像,具有民间创作的生物幽默和人加工后的含蓄深刻。尤其是互,不仅多而且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实为古代诗歌所罕见。“双兔傍地走”的“地”,是一个虚性的语助词而非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着”字。  相似文献   

13.
《木兰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所编“新课标”语教材七年级下册,都把它选作了课。《木兰诗》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豫剧《花木兰》就是根据这首诗改编的,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娘子军连歌》就有“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的歌词。为拓宽学习空间,特编选本组诗歌,供同学们阅读。  相似文献   

14.
<正>《木兰诗》是中国古代乐府民歌的瑰宝,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木兰诗》最早于1905年被选入初等小学教材《最新国文教科书》第九册,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此后,《木兰诗》一直被频繁地选入国文教科书。"教学点就是教师根据自己对文本理解预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聚合物。这种聚合物既是教学目标的物化形态,又是学习流程的集中体现。"(魏本亚:《语文教学点:课堂教学的基础》,《语文建设》,2016年第5期。)本文试图通过梳理《木兰诗》从最早进入语文教材到现今,分析不同  相似文献   

15.
一、教学重点解读木兰勤劳、聪明、善战、不慕富贵、热爱和平的古代女英雄形象。二、课文解读木兰是一位云鬓花黄的少女 ,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 ,她女扮男装替父出征 ,驰骋沙场 ,立下汗马功劳 ;胜利归来以后 ,又谢绝高官 ,返回家园 ,还她女儿身 ,过平凡的生活。她爱亲人也爱国家 ,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 ,集中代表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三、教学过程(一 )内容呈现朗读《木兰诗》。从课件的画面中感悟木兰勤劳善良、机智勇敢、热爱和平的巾帼英雄形象。(二 )…  相似文献   

16.
《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木兰的传奇经历和高尚情操历来被人们当作巾帼英雄的典范而讴歌,木兰的形象亦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著名的女性英雄人物之一。正因如此,评论者多认为洋溢全诗的感情基调是豪迈乐观,但仔细品味木兰代父从军的心路历程和全诗独具匠心的结构安排,我们感受更多的却是封建时代女子从军的无奈伤感,而不仅仅是豪迈乐观。  相似文献   

17.
《木兰诗》是叙事诗,根据中西叙事学理论,从诗歌叙事结构、叙事聚焦、叙事感官、叙事时空、叙事效果等角度进行分析,有利于进一步把握诗歌叙事艺术和人物形象塑造技法,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正>《木兰诗》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成功塑造了木兰这个千百年来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全诗语言清新流畅,气势雄浑,且易记易诵,这主要源于出色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一、结构整齐的对偶手法对偶的运用不但使句式整齐,读起来也铿锵悦耳,朗朗上口,而且又能使人物形象鲜明,富有感染力。"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民歌一开始就以对偶  相似文献   

19.
一、意图及切入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集》,是我国古代一首著名的叙事诗,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誉为“乐府双璧”。诗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多年,立下战功却拒绝接受封赏,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20.
王兴增 《语文知识》2000,(10):24-24
南北朝时期的民歌《木兰诗》脍炙人口,家传户诵,经久不衰;它语言质朴,感情真挚,亲切活泼,充满了传奇色彩。诗中还对六种服饰进行了描写,大大地增强了其艺术感染力。“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铁衣,即铠甲,指古代军人打仗时穿的护身服装,多用金属片缀成。透过这“铁衣”,我们不难想像出:乔妆改扮的木兰驰骋疆场,在刀光剑影里与顽敌兵戈相交的雄姿;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