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一流大学构建个性化教育模式既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更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举措。当前,我国一流大学的个性化教育模式仍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设置方式不够合理、教学制度体系亟待健全、教学管理模式刚性过强、教学评价方式亟待改革等。为改革个性化教育模式,实现教育模式创新发展,一流大学还需要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方式,着眼大学生个性发展,健全教学制度体系,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服务大学生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谈世界一流大学的共性与个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关注一流大学的问题在我们国家来说已经很长时间了。这个问题确实非常需要大家集中地、认真地讨论一下。我对这个没多少研究,但特别有兴趣,也经常会想到这方面的问题。讲到一流大学,不可能不界定什么叫世界一流大学。界定的时候肯定要追求它共同的指标是什么,共性的问  相似文献   

3.
后发外生型世界一流大学发展模式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早生内发型",一种是"后发外生型",其中,"后发外生型"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可大致分为三种模式:积极推动现有大学赶超一流模式;通过合并做大做强迈向一流模式;努力打造新型大学争创一流模式。后发外生型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所蕴含的成功办学经验和面临挑战所做出的对策,对我国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模式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形成模式中,办学指导思想的核心是为推动社会发展提供一流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支撑,学校教育实力的目标定位是本国或本地区一流水平,学校建设的逻辑步骤是根据一流办学目标,建设一流教师队伍、进行一流教学和科研、构建一流的学科体系。我国在创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中,当前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加入教育投入。  相似文献   

5.
田原  喻恺 《复旦教育论坛》2013,11(1):23-28,49
本研究以六所亚洲世界一流大学为案例,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从师资规模、师资职务结构、师资学位水平、师资世界一流大学学缘、师资外聘比例、师资国际来源、师资科研水平七个维度探究了亚洲世界一流大学的师资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总结亚洲世界一流大学的师资模式.亚洲世界一流大学虽然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实现的路径却不尽相同,体现在具有不同的师资模式,而这又与不同的国情、校情有关.我国要尽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也需要在借鉴的基础上探索最符合中国国情和需求的模式.  相似文献   

6.
7.
8.
大学学科建设模式新解——基于世界一流大学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的实证分析,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模式是一个由主体学科、主干学科、特色学科和支撑学科组成的学科体系:其中主体学科是大学的基础,主干学科是大学的品牌,特色学科是大学的优势,支撑学科则预示了大学发展的潜力.学科之间互相联系,互为支撑,有机地统一于一体.  相似文献   

9.
明确的办学理念、实行人才强校战略、推进精英教育、产学研结合及通过优势和特色学科交叉来带动学校发展是国外一流大学的五种基本的办学模式。结合我国国情实际,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是建设我国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美国七所世界一流大学本科生专业选择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专业选择是大学本科教育中一个重要问题。长期以来,我国本科生的专业选择在学生高中毕业报考大学时确定,结果很多学生的兴趣、特长与大学所学专业不能很好地匹配。本文对美国七所世界一流大学本科生的专业选择情况进行了比较和分析,认为专业选择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大学本科教育应该承担指导学生选择专业的责任,我国高校要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探索专业选择的良性机制,使得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大学的学科专业特点较好地匹配起来。  相似文献   

11.
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科的发展。同时,世界一流大学的创新性决定了其在学科发展方面的前沿性。通过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科发展历程来研究学科发展对办学成功的影响,并通过探讨何为一流大学,且从支撑高校的四大支柱之中的学科这一角度出发,对学科定义作出阐述;回顾学科变革发展的历史,从而分析出一流大学的办学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2.
试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文化发展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重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的文化发展问题。世界一流的大学的文化功能不应是低层次的文化传承与研究,而必须使这些重点建设的高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开发、整合、创新与传播中心。要建设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中心,必须抓住重点、加大投入,围绕世界性前沿课题或特色课题来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基地或中心。同时,要加强图书资料建设,加大文化交流力度,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相似文献   

13.
国家"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时代后加快推进高校内涵建设,实现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重大国家战略,共137所高校和465个学科入选。在这137所高校中,16所高校为非"985""211"的地方行业高校,这些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经验较少。本文在分析行业特色高校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后,从学科规划、学科特色、资源配置、人才师资、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学科平台、制度体系建设等八个维度对一流学科建设路径进行探究,以期找到科学合理的实践路径,为地方行业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探索近代中国创办大学的基础上,通过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西南联大等著名大学改革与变迁的反思和解读,发现近代一流大学建设兼具学贯中西的大学校长、学术自由的办学方针、一流师生的精英教育以及充足的经费来源,为大学的现代化发展注入活力。结合近代一流大学的发展经验,在国家“双一流”工程的大力推动与兼具有教育情怀与管理能力的校长带领下,在崇尚学术自由与民主的氛围中,扎根民族文化,通过多元化科研经费的加持,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大学。  相似文献   

15.
青岛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引进世界一流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建立中外合作大学,对于青岛市探索创新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建设宜居幸福现代化国际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世界一流大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多国的实体经济造成了重创。金融危机对世界一流大学的捐赠基金造成了严重影响,但对捐赠基金支出的影响较为温和;相对而言,依赖地方政府的美国公立大学受到了金融危机的更大的冲击,而私立大学则依靠较为稳定的科研、学费和捐赠收入降低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在此种情况之下,世界一流大学采取了较为温和的措施应对金融危机。而多元化的收入结构、稳定的财政拨款、雄厚的捐赠基金基础以及优秀的前瞻性的制度设计对于大学平安应对复杂经济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吴薇  邱雯婕 《江苏高教》2020,(4):110-117
为提升日本高校国际竞争力,日本文部科学省在2014年推出了"顶级全球性大学计划",并遴选出A类、B类共37所高校进行资助。研究以冲击世界百强为目标的13所A类高校为对象,基于注意力配置理论,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13所高校提交审核的《改革构想书》中的国际化水平、治理改革、大学教育改革这三大维度的注意力配置情况进行分析。根据分析可知这13所高校在国际化发展中虽然聚焦维度比例各不相同,但大多集中关注国际化水平维度的多样性、语言教学能力、国际开放度,治理改革维度的管理机制,大学教育改革维度的教育质量这5个二级发展目标。高校结合自身特色,在注意力配置的方向、强度上做出不同的选择,规划绘制出一张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清晰的国际化发展蓝图,强弱结合保障国际化战略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必然面临中西文化的冲突,集中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研究范式和管理体制上。我国著名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般是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人才,而美国众多一流大学则以全球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为目标;我国的研究范式深受"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影响,多以搜集名人名言为佐证,以证明上级政策的可行性为目标,而发达国家的社会科学研究以基于实际调查所发现的事实为根据,以针砭时弊、提出改革建议为目标;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扎根于官本位基础上的政府主导制,而发达国家已经转入以公平竞争理念为基础的市场主导模式。  相似文献   

19.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在可视化成果方面成绩显著,但在无形的文化资本方面仍然薄弱。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文化建构,就是要瞄准世界一流,凸显中国大学的理想与追求。从共性维度,大学文化建构要以大学理念为先导,坚持“崇尚学术”的核心理念,形成保障学术发展的学者共同体。从个性维度,大学文化建构要以优秀文化传统为根基,厘定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人文脉络,挖掘校本文化资源,形成中国大学特有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20.
世界一流大学能够长期引领顶尖人才培养的方向,与其推行博士教育发展战略有关。对世界排名前20位的大学进行分析,发现其博士教育发展战略具有如下特点:战略环境源于回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战略目标坚持质量首位,战略内容围绕更加高效的培养形式,政府宏观管理与高校自主推行相结合进行战略实施,完善的制度体系与充裕的资金支持作战略保障。其未来走向是:增强博士教育竞争力,强调国际化发展,推进博士教育公平化以及提升博士生职业能力。这对我国在"双一流"建设大格局中创建一流的博士教育具有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