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9 毫秒
1.
高校体育教师作为特殊人群,承担着较大的工作负担和职业压力,让越来越多的高校体育教师参与体育锻炼,对提高高校教师的健康水平、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以及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黑龙江省高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并得出结论。大众传播媒体、职业特征、环境、经济等都是影响高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高校教师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参与锻炼,取得积极的锻炼效果,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随机抽样调查了江苏省普通高校教师闲暇体育参与状况,结果显示:目前我省高校教师闲暇体育主要以传统运动项目为主,体育人口比例较低,终身体育意识薄弱,体育消费水平比较低,以体育实物消费为主,工作家务繁忙,余暇时间少是影响参与闲暇体育的主要因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以期推动高校教师闲暇体育的发展,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3.
通过文献资料、调查等方法,对山东省高校开展教职工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高校教职工体育活动的开展组织管理手段单一;制约高校工会开展教职工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有:活动经费不足、缺乏场地器材和组织活动时间不充足;影响高校教师参与工会组织的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是活动项目的难易程度与适合、活动项目参与面、是否与工作时...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高校教师体育健身现状的调研与分析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采用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的方法 ,对河南省高校教师体育健身活动进行研究 ,结果发现 :河南高校教师群体主体普遍存在教学工作忙、科研任务重、经济收入低、闲暇时间少 ,体育消费处于较低档次 ,身心负担较重 ,健康状态较差的状况 ,特别是副高级教师尤为显现。同时发现高校教师对学校体育不满意率高 ,在体育锻练的动机、项目选择和活动形式上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 ,且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和工作化 ,而没兴趣、没时间是影响教师广泛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山西省高校教师体育健身活动现状及组织管理措施实施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高校教师参与健身活动的现状不容乐观,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开展情况较差。文章针对此种现状提出一些积极有效的建议,以期使高校教师健身活动能得以更好的开展。  相似文献   

6.
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和实地调查法等,以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安徽省高职教师参与体闲体育活动的意识与管理进行研究,发现:高职教师参与休闲体育具有自发性、参与动机广泛性、参与途径多样性等特点,并且受工作压力、场地设施、空暇时间、学校工会体育活动的氛围、领导参与度等因素影响.提出只有在领导的重视下、学校工会和体育协会的组织管理下,教师对休闲体育活动的参与意识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王景亮 《精武》2013,(36):175-175,177
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对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师体育健身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师的身体状况不容乐观,多数处于亚健康状态;体育锻炼动机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体育人口低于我国的平均水平;健身项目具有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易于开展、健身效果较好的特点;本校的体育场馆和家属区周围的空地是我国高校教师最主要的锻炼场所;缺乏体育锻炼兴趣是影响我国高校教师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主观因素;没时间、没组织、没指导是主要的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8.
高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比较法、数理统计法对辽宁省高校教师的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目前辽宁省高校教师体育锻炼状况不容乐观,体育人口较少,体育消费水平较低,目前工作紧、家务忙、无兴趣是影响高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针对调查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高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比较法、数理统计法对辽宁省高校教师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目前辽宁省高校教师体育锻炼状况不容乐观,体育人口较少,体育消费水平较低;工作紧,家务忙,无兴趣是影响高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针对调查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高校教师亚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社会和百姓关注的焦点。文章从社会学角度出发,通过对杭州市几所高校教师亚健康状态现状调查,从外因、内因两方面对亚健康的形成进行深入分析,在肯定参与体育活动是亚健康状态向健康状态转化的最直接、最有效、最简便的方法基础上,针对其具有的预防和消除高校教师亚健康的独特功能,从政府、社会、学校、教师个人等方面入手研究如何更好地促进体育活动的展开,从而为干预亚健康的发生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江西省大学生余暇体育活动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江西省大学生余暇体育活动现状。研究发现:大学生参加余暇体育活动的主动性不足;活动空间以学校体育场馆为主;活动内容向娱乐化方向倾斜。提出高校应树立整体的学校体育思想,建立积极的余暇体育消费观,加大对体育场馆、设施方面的资金投入,突出大学生社团在余暇体育活动中的主导地位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2.
社会体育是体育的基本环节之一,社会体育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下,以增强体质、丰富余暇生活、调节社会情感为目的,以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把社会体育方向向前推进。发展社会体育主要是以娱乐健身为目的,在业余时间进行,以社会全体成员为对象的,活动形式多样化。发展群众性的娱乐体育活动,能扩大体育人口,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和精神素质,丰富广大群众的余暇生活,调节社会感情,预防和治疗职业病或因职业养成的生理缺陷和机能障碍。提出跑走交替、骑车、登楼梯、慢跑、快走等多种全民健身运动途径,并指出不同年龄阶段应注意的运动时间、运动项目及运动量等问题,以期为实现全民健身事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娱乐体育——中国群众体育的一个重要形式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比较分析了群众体育与高水平竞技运动的差异。由于群众体育的业余性、参加者的异质性、目标的多样性、组织实施的分散性以及旨在满足参加者自身需要等特征,发展群众体育不能简单地搬用发展竞技运动的模式。开展娱乐体育与我国体育经费、设施尚不充裕的现实相适应;适合中国体育文化的民族特点;符合中国居民生活中能量摄入与支出的特点;有利于启发人们的体育动机;有利于建立正确的、全面的体育观。因此,娱乐体育是我国发展群众体育的一个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迅速,为确保产业的高效运转,管理人员是否体验到较低的工作压力水平,有较高的工作满意度和良好的身心健康状况至关重要。以中国香港体育管理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Godin休闲运动问卷,职业压力量表-2和身心健康认知量表对343名体育管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体育管理人员严重缺乏体育运动,工作压力处于中等偏高水平,总体身心健康状况和工作满意度较好。工作压力对于管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呈现负面影响,体育运动对身体健康有直接影响,支持应对策略在压力与健康之间起着显著的调节作用。因此,参加适量的体育运动和学习使用社会支持,有助于缓解体育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和改善身心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从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后岗位工作内容与工作中最常用到的知识与所学习专业吻合性展开调查研究,认为在当前吻合度不高的现实困境下,作为开设体育专业的高校需要根据体育发展的实际、体育及其相关产品市场发展的实际与社会体育发展的趋势调整专业设置,在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同时,推动体育教育与体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方法,针对“90后”大学生心理、生理和特殊的时代背景,较全面地分析和揭示普通高校“90后”大学生体育行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果显示:“90后”大学生参与体育动机主要以增强体质、娱乐身心为主;“90后”大学生感兴趣的锻炼项目和经常参与的项目出现较大的反差,在体育锻炼中显示出频度低,缺乏组织等特点;“90后”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方式主要以物质型与参与型为主。最后从培养体育意识、充分利用资源和拓宽经费来源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刘霞 《湖北体育科技》2002,21(2):151-153,156
通过对湖南省高校学生的体育消费动机进行问卷调查,经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高校学生体育消费动机具有明显的动机定向,它们主要有5类,按5类动机强度程度依次排列为:身心健康动机、审美娱乐动机、社会交往动机、体育成就动机和攀比表现动机。并且不同性别、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日均体育活动时间及不同月均消费支出的高校学生,其体育消费动机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8.
通过教学实验、问卷调查对高校体育课外活动采用俱乐部形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在身体素质、体育知识的掌握及对体育的认知程度和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方面,都明显优于传统课外活动形式的对照班学生。采用俱乐部活动形式,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良好的体育意识及兴趣、掌握运动能力等方面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Developmental theorists suggest that physical activity during early childhood promotes fundamental motor skill (FMS) proficiency; and that differences in FMS proficiency are largely related to children's experiences.

Aim: To examine associations between participation in different types of recreation/leisure and FMS proficiency of boys and girls in their first year of school. We hypothesized that there would be positive associations between FMS proficiency and participation in organized sport, physical activities, and active physical recreation; but not for other types of recreation/leisure.

Method: Participants (n?=?74) were kindergarten children (Mage?=?5y11?m; boys?=?55%). Parents completed the diversity dimension of the Children's Assessment of Participation and Enjoyment (CAPE) survey. The CAPE measures children's participation in everyday activities outside of mandated school activities in the past four months in five types of formal and informal activities, specifically: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Physical activities, Social activities, Skill-Based activities, and Self-Improvement activities. Two categories of activities were also reported: Organized Sport and Active Physical Recreation. Locomotor and object control skills were assessed using the Test of Gross Motor Development-2 and static balance was assessed using a stork stand. Sex-based differences in motor skills and participation were examined using chi-squared analyse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were used to examin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otor skills and CAPE sub-domains and categories. Linear regression was used to examine whether the type of activity predicted motor skill proficiency and the reverse.

Results: There were no sex-based differences in locomotor skills; whereas boys' object control skill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girls, and girls' stork stand scores were higher than boys'. Although there were no sex-based differences in the more active categories of recreational pastimes; girls participated in significantly more formal and informal dance and the prevalence of participation in team spor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for boys. For boys, participation in physical activities predicted both locomotor and object control skill scores, organized sport predicted object control skills, and active recreation predicted stork stand times and object control skill scores. These relationships were not evident among the girls.

Conclusions: These findings illustrate that young children participate in a narrower array of physically active recreational pursuits compared with less active pursuits. There were notable sex-based differences i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articipation and motor skill proficiency. For girls, none of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recreational pastimes and motor skill proficiency were significant. This suggests that the motor proficiency of girls, as assessed in this study, is neither a precursor to, nor an outcome of, participation in active recreational pastimes. Contrastingly, the findings for boys support theory that suggests that physical activity is driving the acquisition of particular types of motor skills. Less active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were not associated with motor skill levels of boys, whereas each of the more active categories of recreational pastimes (active recreation, physical activities, and organized sport) predicted at least one sub-type of motor skill. It also seems clear from our findings that more light needs to be shed on how to optimally portray young girls' motor skill proficiency;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ir participation and motor skills.  相似文献   

20.
非营利性体育组织是指独立于政府部门之外,不以营利为目的,通过各种志愿性的公益活动和服务满足社会成员身心的发展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种社会性组织。具有正规性、非政府性、非营利性、公益服务性、志愿参与性等基本特征。非营利性体育组织在社区体育发展中具有加速转型时期社区体育发展的社会化进程、有效的满足社区居民的健身娱乐需求、更好的促进社区居民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建立社区体育发展的新模式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