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社会视儿童为“小大人”或成人的附庸,这种儿童观深刻影响了童谣与儿童的关系。童谣自诞生之日起即与政治生活缠杂不清,远离儿童。王阳明提出儿童教育当顺应“童子之情”后,童谣才见转折,开始贴近儿童和儿童生活。清末时,在“西学东渐”浪潮的冲击下,传统儿童教育踏入近代的门槛。而就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真正意义上的童谣集。故此,童谣发展的历史恰好清晰地反映了传统儿童观和儿童教育观变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传统社会视儿童为"小大人"或成人的附庸,这种儿童观深刻影响了童谣与儿童的关系.童谣自诞生之日起即与政治生活缠杂不清,远离儿童.王阳明提出儿童教育当顺应"童子之情"后,童谣才见转折,开始贴近儿童和儿童生活.清末时,在"西学东渐'浪潮的冲击下,传统儿童教育踏入近代的门槛.而就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真正意义上的童谣集.故此,童谣发展的历史恰好清晰地反映了传统儿童观和儿童教育观变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申报》的儿童副刊是上世纪30年代创办的一种儿童读物。从其刊载的大量文本及图片内容来看,它反映了当时时代背景下成人的儿童观。一方面成人以儿童为民族的继承者、国家未来的主人,向其灌输抗敌爱国思想,宣传科学知识和强身健体意识;另一方面成人也认识到儿童具有独特的心理、语言、思想和行为,因此应注重儿童本体的发展。这两种思想相互融合,以期让儿童成为民族和国家的优秀继承者。  相似文献   

4.
儿童观是教育理念的基础,儿童观的演变必然会导致教育理念的变革。历史上儿童观大致经历了由成人主义儿童观到自然主义儿童观再到人本主义儿童观的发展历程,相应地教育理念也经历了由按照成人的方式教育儿童到教育与儿童的身心发展相一致再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变革。依据对儿童观发展规律的分析与推论,即将出现并已初见端倪的儿童观是复杂性儿童观,由此应采取丰富的富有弹性的复杂性教育。  相似文献   

5.
儿童文学作为现实生活的反映,体现着不同时代教育理念的变迁,"秘密"作为儿童文学的常见题材,折射着成人对儿童这一本体的认识,分析成人的"秘密观"利于我们进一步探讨当前对儿童观与教育观的认知。通过选取三本具有关于儿童秘密的代表性的绘本,从规训的角度分析成人对儿童秘密侵犯带来的儿童自我意识消解和道德认识偏差的问题,建议成人在尊重儿童的道德领域同时,适时选择介入方式。  相似文献   

6.
法学视野中的儿童观李旭东,张效珍儿童即指从出生到18周岁以前这一年龄段的未成年人。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研究①和我国法律中有关公民权利的规定,都以18周岁为成人与儿童的界限。儿童观是一定社会对儿童的总的认识和看法。由于儿童的心智发展尚不成熟,儿童观实际上是...  相似文献   

7.
王晶 《文学教育(上)》2008,(13):126-128
儿童观,是成人对儿童的观点的总和,包括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儿童跟成人的关系,儿童心理,儿童的教育等等各方面的内容。儿童文学的创作主体主要是成人,而创作客体,也主要是指向儿童。正是儿童文学的这种特殊性,使得成人在创作儿童文学的过程中,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会将自己的儿童观传达给读者。因此某一时期的儿童文学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特定时期的儿童观。  相似文献   

8.
所谓儿童观是指对儿童本质及其成长过程的看法。古今中外,大致有六种儿童观。不同的儿童观反映了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它们直接影响我们对待儿童的态度,特别是影响对儿童的教育。下面分别介绍每种儿童观及其对学前教育的影响。一、“小大人”观此观点认为儿童是大人的缩影,与成人无实质区  相似文献   

9.
自六十年代以来,美国成人教育学家诺尔斯开始对成人教学法进行大量系统的研究。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他根据人类学、发展心理学、成人教育学的原理,全面地提出了成人学习及成人教学法的理论。是他,第一个将成人教学法作为一种训练和教学的方法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开创了成人教学的新体系。诺尔斯成人教学法的理论是在与儿童教学法相比较中确定的。其  相似文献   

10.
儿童是一个社会的未来和希望,成人对待儿童的态度暗示了这个社会的内在气质和发展动力。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处于历史的上升期,英国人对待自身以及自己民族持一种空前的自信的态度。这种态度体现在当时的儿童观上则是对儿童的赞美。但基督教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人们的心灵,造成儿童观上的自相矛盾。无论相信儿童的纯洁还是罪恶,培养合格的下一代是所有成人的追求目标,这促进了维多利亚时代教育理念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1.
蒙台梭利基于对儿童的长期研究提出了她独特的儿童观.她认为儿童具有自然发展的心灵胚胎和强大的吸收性心智,在敏感期内的发展最为迅速,并对周围世界充满了爱.从这一儿童观出发,儿童教育应自儿童诞生时起实施,成人最重要的是在尊重儿童本能与自然发展的前提下为儿童创设良好的环境,给予儿童无限的爱和支持,同时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只有这样,学前教育才能充分发挥促进儿童发展的积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现代儿童观视儿童为“未完成的成人”,认为存在着统一、普遍的,依某种固定的阶段和顺序持续发展的规律。后现代儿童观反对现代儿童观对儿童未发育好、依赖成人的建构,认为儿童是自己生活的有能力和有见识的专家,是权利的持有者和意义的创造者,和成人不是一个同质的群体,并不存在一个普遍的发展过程。前者倾听幼儿的方法经历了从皮亚杰的临床检查法到运用专业的观察评价工具观察儿童的发展历程。后者则发展出了以马赛克法为代表的“儿童友好”的系列方法及方法的组合。尽管两种儿童观及其倾听儿童的方法迥异,但在教育实践中为促进儿童的最大发展和确保儿童最佳权益,教师可以基于现代与后现代儿童观及其各自所发展出的研究方法,选取具有一定信度效度的专业观察评价工具,结合幼儿的表征能力,科学有效地倾听幼儿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本文梳理中国汉代和宋代两个时期的儿童观,呈现文学作品、绘画以及教育思想中儿童观的特征。总的来说,汉代和宋代的儿童观具有神秘性、抽象性、成人本位等特征。汉代人性论的发展为时人认识儿童和教育的关系提供了思想基础,汉代官学的设立推动了儿童观和教育观的发展。相较于汉代,宋代有两种不同的儿童观,以儒家理学思想为基础的儿童观将儿童置于规则的约束和成人的审视中,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儿童观还原了现实生活中天真富有童趣的儿童。本文结合中国传统社会的思想文化背景,对汉、宋时期儿童观的合理性进行分析,以期加深对中国传统社会中儿童观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儿童观,是成人对儿童的观点的总和,包括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儿童跟成人的关系,儿童心理,儿童的教育等等各方面的内容。儿童文学的创作主体主要是成人,而创作客体,也主要是指向儿童。正是儿童文学的这种特殊性,使得成人在创作儿童文学  相似文献   

15.
"儿童本位论"是周作人儿童文学理论的核心,也是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所拥有的共同内核。圣·埃克苏佩利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小王子》,从成人与儿童关系的角度审视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和创作观,从感性体验的标准重新评估儿童审美能力,在成人的世界呼唤儿童精神的回归,是一部真正立于儿童生命空间的儿童文学,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普遍欢迎和广泛赞叹。  相似文献   

16.
儿童观是成人关于儿童观念的总和,与教育观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本文分时段对西方数千年以来的儿童观,包括古代、近代以及现代的儿童观作了全面的考察。在古代,儿童被视为父母的附属品,漠视儿童的地位及权利。进入近代后,以卢梭为代表的新儿童观引发了儿童观及教育观的革命。20世纪后,以杜威为代表的儿童中心主义的儿童观占据主导地位。总体上看,儿童观的历史演进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步伐基本同步,一直处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7.
朦胧的群像——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人物形象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的发现,是五四时代一个最为重要的成就。但在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史上出现的却是大量的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其根源在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中过强的“社会角色”意识,这导致了中国儿童文学中作家主体性的缺失,并进而导致作品中类型化的成人人物形象和类型化的儿童人物形象,这是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发展中的一个致命弱点。因此,在强调“儿童观”的同时,反省我们的“成人观”,走出“成人本位”的观念误区,是走向21世纪的中国儿童文学所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8.
受西方儿童观的影响,儿童文学观的价值取向也经历了一个从忽视儿童到发现儿童的过程,在儿童被“发现”之后,又经历了从成人“俯视”儿童、成人单向传递转变为成人与儿童平等对话交流、儿童自主建构的阶段。因此,当前我国儿童文学教育也应有新的定位和策略:儿童文学教学既要彰显其文学性,也要突出其儿童性;合理选择学习内容;确立双向建构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9.
主持人的话     
]本期发表的论文《西方儿童观的历史演进》对西方儿童观的历史演进历程作了清晰的梳理。西方儿童观从远古开始,历经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阶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步伐基本同步。论文实际上揭示了人类儿童观的历史走向,这就是,把儿童看成儿童,重视儿童的权利  相似文献   

20.
林格伦早期童话“长袜子皮皮”系列是对传统的教育主义儿童观的超越,而“小飞人卡尔松”形象标志着林格伦童话的第二次突破,不仅使孩子还原成孩子,还让儿童与成人在童心交流中彼此和谐相融。寻找理想的儿童和成人以及他们之间合理的相处模式是林格伦童话的变异言说。同时,在林格伦童话中交织着“儿童反儿童化”以及“成人反成人化”两种倾向,对中国“热闹派”童话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正是林格伦童话的创新精神与变异色彩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