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同学们,你们尝试过用耳朵来阅读吗?没有吧,告诉你,耳朵阅读是另一种读书方式。莫言先生是当代有名的作家,他曾经这样说过:“‘我’虽然没有文化,但通过聆听,这种用耳朵的阅读,为日后的写作做好了准备。‘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这样的作家,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写作,写出这样的作品,是与‘我’的二十多年用耳朵的阅读密切相关的。‘我’之所以能持续不断地写作,并且始终充满自信,也是倚赖着用耳朵阅读得来的丰富资源……”读了莫言先生的话,你们明白了吗?原来,阅读不仅包括视觉的,还可以是听觉的。一直以来,我们都忽视了这样的形式。那么,究竟怎样…  相似文献   

2.
莫言曾说过:一个作家.往往一生只写一本书,只写一个人。那本书就是作家自己的生活,那个人就是作家自己。莫言被称为“草根作家”。出生在农村。从小学没毕业到成为世界著名作家,莫言走过了一条坎坷艰辛之路。他在获奖感言中觉得“这事儿就像一个童话”;他又曾说:“写小说就是过大年。”莫言一路写来,又是充满着芳香甜蜜的。痛并快乐着的莫言!  相似文献   

3.
时光倒流     
“如果能让时光倒流,带我回到那个年代……”当我在卡拉OK厅唱一首很老的歌曲的时候,老朋友李威打来电话了,叫我去他那儿一下,说有重要事情和我商量。 我驱车来到了国家宇航中心,李威给我倒了一杯葡萄酒,兴奋地对我说:“老朋友,你作为作家代表被批准参加我们的‘时光倒流’宇航组了。”他取出一个红色封皮的聘书递给我。 “你知道我们这个宇航小组名字为什么叫‘时光倒流’吗?”  相似文献   

4.
正我也曾经体验过读书的乐趣,那是我童年的时候。书很少,好不容易借到一本就如获至宝。家长反对我读这些没用的"闲书",牛羊等待着我去放牧它们,我躲起来,不顾后果,用最快的速度阅读,匆匆忙忙,充满犯罪般的感觉,既紧张又刺激。——莫言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古今中外都是一样的。任何一个作家,都是先当读者再成为作家。作家莫言在青少年时期酷爱读书,虽然条件艰苦,但他总能想方设法读到自己喜爱的书籍。这奠定了他的文学功底,最终使他成  相似文献   

5.
一位班主任了解到班上一位成绩很好的学生居然偷了同宿舍同学的踱金钢笔时,便在班会上妙用“那个”———“今天咱班202宿舍少了一支‘那个’,我感到很‘那个’,我本想点名批评他,可是考虑他一向是个听话的好学生,所以我就不在班上‘那个’了,希望课后他把‘那个’还给人家,如果他不‘那个’的话,我也就不‘那个’了。”后来那位学生把钢笔悄悄地放回了原处。期终,那位学生被评为“三好学生”。这位班主任采取含蓄暗示的方法,既顾及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使学生勇敢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那个”的妙用$徐州市铜山县职业…  相似文献   

6.
当把这个问题给一位从事写作的人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他会这样说:“我喜欢读书是因为我喜欢写作!”但实际上那个读书仅仅为了写作的人,不过是一个“邮差”,或者一个尾巴主义作家,而非真正地道的作家。如果在他之前没有别的作家,那就绝对不会有他这位作家;如果在他之前没有一位说过什么的人,那他也就不会有什么东西能说给读  相似文献   

7.
王新鑫:陈老师,您还能想起您什么时候和莫言老师认识的吗?陈思和:我和莫言认识并不早,在我看来,批评家和作家不能走得太近,如果太熟悉了就会影响判断。早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我就写过关于莫言的评论,那时我很关注他。  相似文献   

8.
杨晓青 《陕西教育》2013,(12):23-24
“萧伯纳说:‘我希望世界在我去世的时候,要比我出生的时候更关好。’我认为.所有热爱教育,愿意为教育尽力的人,都会有萧伯纳那样的‘希望’——有希望,就有‘可能’:有美好教育的‘希望’,就有美好教育的‘可能’。就有关好生活的‘可能’。赵文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形容自己的教育梦想.  相似文献   

9.
没有功利的阅读是幸福的从1982年师专毕业到1990年我的第一篇很不像样的论文《中学文言词“以形索义”举例》在刊物上发表,这一时间跨度是整整8年。8年间,我没有思考或者说不会思考,当然谈不上有什么思想……回想起来,那是一个充满了激情和变革的年代,一个拥有梦想、少有喧嚣和物欲的年代。我至今对那个年代和那个年代引领过我的人和书心存感激。我清晰地记得,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徐庆桢老师无意间经过我的课堂。课后他对我说:“你教《周处》一文时,‘其(乡人)更相庆’中的‘更’字没讲好。‘更’是‘不断’的意思,乡…  相似文献   

10.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喜欢阅读鲁迅的文章,喜欢阅读鲁迅小说中诸多的女性形象。记得谢冰心说过:“世界上若没有女人,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那么在鲁迅  相似文献   

11.
刘恢 《神州学人》2008,(6):29-29
我第一次听说”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的时候.大概是两年以前.因为我的一个高中同学在澳大利亚获得了这个奖学金。那个同学是我在高中时代的一个偶像。他在数学方面有超常的天赋。那个时候.我的梦想就是能在考试中超过他。后来我实现了这个目标,也和他一起走进了清华大学。当我得知他获得了这个奖学金的时候,我既为他感到高兴,  相似文献   

12.
说话算话     
星期六早晨,邻居刘阿姨把上幼儿园的毛毛送来让我照看一下。毛毛也乐得合不拢(lóng)嘴。 “怎么玩好哪?”我想了想对毛毛说:“咱们就来‘公安’逮(dǎi)‘坏蛋’吧,我当‘公安’,你当‘坏  相似文献   

13.
“澳的利2003站在第三极。”这是中央电视台2003年月频频出现的广告语。邻居读初一的孩子来问一道地理习题。正巧中央电视台播“澳的利2003站在第三极”,小家伙立即被吸引住了。我知道他爱看体育运动类节目,便从广告语开始与他聊了起来。“你知道‘第三极’指的是什么吗?”“珠穆朗玛峰呗!”“珠峰是‘第三极’,还有两极你知道吗?”“嗯,……”刚才还对答如流,现在语塞了。看他想了一会儿还回答不出的窘迫样子,我说:“地理书上不是讲过‘南极’‘北极’吗?”“哦!……”由此想到我们的地理教学,想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传统的地理教…  相似文献   

14.
抱怨的开始选自《讽刺与幽默》责任编辑/心欣我的一个朋友住在佛罗里达海岸,距离肯尼迪航天中心只有几里远。我对他说:“能经常见到航天飞机起飞和降落,一定非常有意思吧?”“我从来没有到过海滩。”他回答道“,我甚至懒得迈出家门去观看飞船发射。”“你在开玩笑!为什么?”我不解地问道。“我已经见过很多次了,没什么稀奇的。”生活中,也是如此。有很多我们熟悉和亲近的人。我们几乎天天都能见到他们。当我们天天能见到他们的时候,我们就慢慢地忽略他们;当我们忽略他们的时候,我们就很少再去欣赏他们;当我们很少欣赏他们的时候,我们就很少…  相似文献   

15.
王勃的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其实是一种对阅读吸收的再创作,他创作的“导火线”是庾信《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马丁·路德·金也懂得阅读对写作有直接激发的作用,他的《我有一个梦想》里某些精句也成功吸收与运用了《旧约全书》中的一些句子。朱自清先生曾说“写作的训练,还是要从阅读说起。虽然文章不等于生活,是‘流’不是‘源’,但同样可以影响写作。”阅读不仅能让我们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学素养、摄取间接的写作素材,它还可以在构思成文方面有“导火线”的作用。笔者经过多年的探索,积累了一些方法,现试举三条,以求得各位方家的指教。  相似文献   

16.
作家莫言以自己为原型创造了许多少年儿童形象。在新作《生死疲劳》中,作家又塑造了一个“莫言’,形象。“莫言”形象的复杂性在于,他既是以作家为原型的丰满人物形象,在作品中起着补充故事情节、讲述故事进程、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同时又是故事的叙述者,是作品中的第三种声音,他的叙述使小说呈现出典型的复调型叙事特征。“莫言”的存在是作家为寻找新的叙述方式而做出的新的探索,也是作家对少年生活的再次回望。  相似文献   

17.
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平凡的生活中蕴涵着人间真情。“呼唤”不就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事情吗?一次我在作文课上一提出:“谁能学学平日里你的爸爸妈妈,还有邻居朋友是怎样喊你的?”这下可捅蚂蜂窝了,学生们纷纷模仿:“‘妮,冷不冷,快烤火吧!’一放学回家,妈妈一边准备饭菜,一边问我。”“‘孬,快点回来吃饭哩!’星期日妈妈总是这样唤我。”“‘娅,给,用吧!’同桌说着把橡皮递给了我。”“‘媛媛,你妈没在家,来我家吃饭吧!’我一放学回家,邻居奶奶就喊我。”……这声声呼唤,喊出了人间的亲情、友情、乡情,喊出新鲜的生活…  相似文献   

18.
作家莫言以自己为原型创造了许多少年儿童形象。在新作《生死疲劳》中,作家又塑造了一个“莫言’,形象。“莫言”形象的复杂性在于,他既是以作家为原型的丰满人物形象,在作品中起着补充故事情节、讲述故事进程、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同时又是故事的叙述者,是作品中的第三种声音,他的叙述使小说呈现出典型的复调型叙事特征。“莫言”的存在是作家为寻找新的叙述方式而做出的新的探索,也是作家对少年生活的再次回望。  相似文献   

19.
同学们,你们尝试过用耳朵来阅读吗?没有吧,告诉你,耳朵阅读是另一种有效的读书方式。 莫言先生是当代有名的作家,他曾经这样说过:“我虽然没有文化,但通过聆听,这种用耳朵的阅读,为日后的写作做好了准备。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位这样的作家,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写作,写出这样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
说起“想象”,我还得谢谢儿子,是他让我知道了想象的妙处。小时候,儿子很喜欢涂鸦。有一次,他拿着笔对我说:“妈妈,你画,你画。”于是我就随手在纸上写了一个汉字“一”,然后告诉儿子:“这是‘一’,‘一个苹果’的‘一’。”儿子拿着纸,认真地看了一会儿,然后重复了一遍:“这是‘一’,‘一个苹果’的‘一’。”我摸摸他的小脑袋说:“对,这就是‘一’。”从那天开始,儿子对“一”可谓情有独钟,每当我们看书或看报的时候,他都很认真地在上面找“一”,每找到一个“一”就会开心半天,而我也总会及时地给予表扬。有一回,他发现了一个破折号,兴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