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经常在小学数学教学或有关参考资料中出现这样的说法:“在右边两图中,上图中有5个正方形,4个长方形;下图中有2今正方形,7个长方形。”这是不合逻辑的!  相似文献   

2.
对社会存在范畴的理解目前我国学术界是极不一致的.焦凤贵同志在《河北师大学报》一九八四年第一期上所著《试论社会存在》一文,认为社会存在仅仅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包括其他因素.因此,地理环境和人口不能归属于社会存在.如果把它们归属于社会存在,那么就会使历史唯物主义一元论变为三元论.把地理环境归属于社会存  相似文献   

3.
在《小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3期上 ,阳春同志发表了《语文课就是语言文字训练课吗?》我仔细研究了该文 ,文中的“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的提法有失偏颇”的观点 ,恕本人不敢苟同。现冒味地提出一孔之见 ,希望能得到阳春同志及其他老师的赐教。一、并非“以偏概全”我以为阳春同志谈的第1、2点理由 ,实际上是一个问题。也就是 ,因为语文训练的提法以偏概全 ,所以有其局限性。或者说 ,因为语文训练的提法有其局限性 ,所以语文训练的提法有以偏概全之嫌。我觉得 ,任何一种语言文字训练都有一定的目标意识 ,目标可以是巩固知识 ,可…  相似文献   

4.
王金福同志在《一个重大哲学理论问题的析辨》(《求是》1990年第6期)一文中(以下简称《析辨》),对我国近年来出现的认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对立是可以超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超越了唯物、唯心对立的“超越”哲学的一些理论观点,作了一番认真的析辨,读后很受启发。但是,我认为《析辨》中关于实践的一些观点并不完全符合马克思的思想,用这种观点去析辨“超越”论,不仅没有挖到根子上,反而自身也陷入了一种“超越”论。现就关于实践的一些问题谈点个人的粗浅理解,以就教于王金福同志和读者。  相似文献   

5.
在八一年一月号《语文教学与研究》上,刊登了龚正荣同志所写《关于议论文教学中的逻辑运用》一文,其中有这么几句话: 间接反驳常用的方法有:(1)反证法。它是举出同对方论点相矛盾的论点,根据“两个互相矛盾的论断一定有一个是对的”这个道理,直接证明自己举出的论点是正确的,从而反过来间接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这里,作者似乎在解释“独立地证明与反驳的论题相排斥的新论题”这一方法,只是解释得有些毛病,并非如作者所说,解释的是反证法。  相似文献   

6.
金叶同志认为:现行初中物理教材第2册中第80页上“液体蒸发时要吸收热量”这一观点是要加上条件的,因此当然是错误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补正。对于这种观点,自己不敢苟同。我认为,现行的全国统编教材上的观点是正确的,蒸发是一个吸热过程,并且在任何温度下,只要这种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汽化过程发生。 怎样理解“液体蒸发时要吸收热量”呢? 从微观上看,蒸发就是液体分子从液面跑出的过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有关虚概念的几个问题》一文,通过分析、论证,提出作者的主要看法:如果以传统的逻辑教科书中的哲学式概念定义理论为立论基础,那么,专名与摹状词均不表达概念,然而,《有关虚概念的几个问题》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论证“单独概念仅由摹状词表达;虚概念是由摹状词或缩略的摹状词表达的”,这是无法自圆其说的。  相似文献   

8.
陈望衡同志在《简论自然美》一文中,开宗明义地说:“对美,人们习惯于分为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三类,实际上艺术美也是社会美,应该说是两类:社会美与自然美。”长期以来,美学界对美的分类问题进行了热烈争鸣,至今未有定论。然而,人们倾向性的意见认为,美有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三类。陈望衡同志一反陈规,把艺术美归之于社会美,初读起来,颇感新颖,然而细细琢磨,觉得此说不敢苟同。为了进一步弄清这一问题,笔者不揣浅陋,在此拿出一孔之见,就教于陈望衡同志和各位学者。  相似文献   

9.
<正>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九三年第四期登载了许占君同志的文章《有关虚概念的几个问题》(以下简称“许文”),释读之余,获益良多,作者分析后提出的“概念是无所谓真假的,概念都是类概念”的观点,极富启发意义和理论价值,它对解决概念,特别是虚概念的争议问题有高屋建瓴之功,使人们能摆脱一个个具体概念  相似文献   

10.
《陕西教育》1993年7、8期合刊发表 了王红村《教你读古诗》一文,文中谈到“有 的语文教师不会指导学生朗读古诗”,于是 作者传授了朗读古诗的方法:一是要读得 有节奏,二是要读出诗句的轻重拖音。从理 论上说,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作者在具体的 朗读指导方法上却是错误的。现笔者提出异议,以求商榷。  相似文献   

11.
真理是主体认识和客体的相符合、相一致、相吻合,客观性是其唯一的本质属性,寻求真理、获得真理就是主体发现真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张辛耘同志在《文字有重量吗?》(见《语文知识》1992年第3期)一文中,对初中语文第五册《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一课中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写在竹简和林片上的文字,有一百二十斤重”一句话作了评析,指出该句犯了“主语与宾语在意义上搭配不当”的语病,这一看法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出现了少数否认屈原爱国的文章,其中曹大中同志的《<屈原—爱国诗人>之我见》(见《湖南师院学报》1983年第4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篇。该文提出屈原一切政治行动的动机“不是出于爱国,而是出于向其委质的同姓君主”。作者勇于对传统观点提出质疑的精神是可嘉的,这对于启发人们的思维,活跃学术气氛,或许是不无益处的,但是对于这种新奇见解本身我们不却敢苟同,特提出来与作者商榷。 这篇文章谈了五点理由来证明屈原没有爱国思想,我认为没有一条理由能站住脚。现在我们来一一加以辨析。文章第一条理由说,先秦时代,在中国并不存在国与国之间的对立与区别,因而也就不存在热爱祖国的  相似文献   

14.
徐崇温同志在1988年4月18日《光明日报》提出“实践本原论”和在1988年12期《哲学动态》提出“时代呼唤着实践唯物主义”之后,又在1989年第3期《求是》杂志发表了题为《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是实践的唯物主义》的文章,全面地提出了“用实践唯物主义去取代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改革纲领。  相似文献   

15.
熊铁基同志《评项羽的功过是非》一文,对项羽作为一位农民起义领袖的功绩,给予了充分的估计,对于他失败的原因,做了颇有见地的分析。但其中关于项羽封王的论断,似乎与事实有较大的出入。因此,提点看法,与熊铁基同志商榷。如何看待项羽的封王?这一直是评论项羽的关键性问题。熊铁基同志认为:项羽封  相似文献   

16.
王梅艳同志在其《数字的借代)(见《语文知识》1995年第2期)中列举了数字借代的几种类型,其中说道“鲁迅先生的小说《风波》中的‘七斤’、‘九斤’都代具体的人”,并以此作为数字“与量词结合代本体”的一个例证。对此我不敢苟同。原因如下:首先,“七斤”、“九斤”都是人名。《风波》中分明写道:“这村庄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师院学报》1982年第4期刊登了刘庆锷同志《汉字的特点与汉字改革》一文,此文提出了“意音化是汉字的发展规律”,“意音文字比表音文字表现力要强得多”等论点,本文仅就这两个论点提出一些不同看法,与庆锷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8.
价值是一个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还是一个永恒的经济范畴?这个问题在五十年代末期经济学界曾经开展过讨论。近因《经济研究》一九七八年第十一期摘要发表孙冶方同志的《要全面体会毛主席关于价值规律的论述》一文,“价值范畴”的归属问题,又重新引起讨论。讨论中,有商榷,也有支持。一九八○年《经济研究》第二、六期分别发表的胡亿生同志的《我对价值规律问题的一点认识》和张云德同志的《价值不是商品  相似文献   

19.
实施素质教育后,学生的应试能力还要不要培养以及如何培养?魏书生在教学实践中已对此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和反复验证,并在《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见《语文教学通讯》1996年第2期)一文中,就怎样培养学生应试能力的问题,提出了一套具体作法。不料杨先武却对他提出了尖锐批评,认为他的做法“走进了应试教育的怪圈”(见(语文长学之友))1997年第3期《走出培养应试能力的误区——与魏书生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20.
安徽省2002年初中升学统一考试试题中的完形填空第52题的答案值得商榷。文中相关句及第52题的选项如下:Several days 52,he had to leave for another city. A. ago B.later C.before D.after 参考答案选B。此句的意思是:“几天以后,他不得不前往另一个城市。”笔者认为,B选项固然正确,但D选项也应是正确的答案。因为,several dav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