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知识的意义性与"知识获得"的新标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个体精神自由是教育及其课程应该给予学习者的承诺,课程知识对学生个体精神自由的生硬压制必须予以清除。知识的“意义性”为人与知识建立超功利的“意义关系”提供了可能,也为人在课程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个体精神自由提供了重要基础。但近代以来人们对待知识的“力量化”倾向使知识的学习遵循纯功利的标准,仅仅满足于对知识的“占有”,从而失去了对人的精神成长的关照。现在的关键是要改变人们对待知识的态度,特别是建立起评判“知识获得”的新标准——关注知识与人的意义世界的整体关联的“意义标准”,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知识与人交往的恰当环境。  相似文献   

2.
科学主义对科学本质的误解,导致对科学课程本质和课程理想的误解。在科学主义的背景下,斯宾塞“功利主义”的科学课程理想是,以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来进行“训练”和“指导”,为学习者广泛意义上的“完满生活”做好准备;赫胥黎在“自由教育”的旗帜下提出的科学课程理想是,通过科学课程对人的“理智”进行训练,从而实现人的“自由”;杜威的科学课程理想自然已经由“物质生活取向”转向“人文”取向,但他的这种“人文”关怀终究是“技术兴趣”的,通过训练人的理智为控制自然和社会。这些建立在对科学及科学课程本质误解基础上的科学课程理想必将遭受严厉的批判。  相似文献   

3.
科学的根本特征在于它的内在性 ,即自己替自己做主 ,自己决定自己 ,这当然就是“自由”的本来意思。我们经常听到科学家们说 ,自然科学有自己的目标、自己的方法、自己的纠错机制等等 ,其实说的就是内在性。发现一个理性的世界 ,一个自己为自己立法的世界 ,这是西方人对人类文明的一个重大贡献。内在性的科学崇尚非功利 ,为科学而科学 ,为知识而知识。这是科学之为自由科学的一个突出的特征。内在性的科学把科学的探索看成是一种人性的修炼 ,看成一种审美行为。西方的大科学家就不用说了 ,比如爱因斯坦就多次强调科学是人类精神的自由创造。…  相似文献   

4.
大学人文教育的思考--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七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人文精神关注人的生命及其价值,强调人性,人道,仁爱和人的尊严。科学精神提倡实事求是,鼓励独立思考,反对盲从和迷信,不论是科学的方式或精神,还是人文的方式或精神,其本质都是追求自由。它们为人类理性地追求自由和幸福提供了不同的实践方式。今天谈论大学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教育,应该思考:什么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市场经济下“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生存空间有多大?等等。  相似文献   

5.
科学主义对科学本质的误解,导致对科学课程本质和课程理想的误解。在科学主义的背景下,斯宾塞“功利主义”的科学课程理想是,以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来进行“训练”和“指导”,为学习者广泛意义上的“完满生活”做好准备;赫胥黎在“自由教育”的旗帜下提出的科学课程理想是,通过科学课程对人的“理智”进行训练,从而实现人的“自由”;杜威的科学课程理想自然已经由“物质生活取向”转向“人文”取向,但他的这种“人文”关怀终究是“技术兴趣”的,通过训练人的理智为控制自然和社会。这些建立在对科学及科学课程本质误解基础上的科学课程理想必将遭受严厉的批判。  相似文献   

6.
文章说明道家哲学人生观主要特征是现实社会人的异化、追求个体生命的价值和自然超越的人生理想,在这个哲学基础上指出了道家美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是崇尚“道法自然”的审美理想,追求的是一种与不脱离现实而超越现实功利世界的精神的自由、美的人生。  相似文献   

7.
科学(Scienc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Scienitia,原意为知识、学问。广义的科学就是以理性的手段对确定的对象进行客观、准确认识及其成果。科学精神的内涵很丰富,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理解。有学者认为“科学精神包括:怀疑一切既定权威的求实态度;对理性的真诚信仰。对知识的渴求,对可操作程序的执着;对真理的热爱和对一切弄虚作假行为的憎恶;对公正、普遍、创新等准则的遵循”。也有学者认为“科学精神包括:探索求知的理性精神,实事求是的严谨精神,批判创新的进取精神,互助共进的协作精神”。科学精神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探索精神、实证精神、创新精神、独立精神等。“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核心与实质,科学精神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为了探求人的自由、解放这个主题而展开的研究,“一门科学”思想是认识马克思理论形成及其科学性的重要的方法论线索和理论支点,其思想内涵包括。感性必须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科学是人的对象性的实践活动,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9.
超越界限的创造者--论王小波的自由主义立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小波作为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形象深入人心,他的哲学的核心是:追求并捍卫个人的思想自由,以超越现世功利的胸襟,力图为人类贡献自己独特的学术、艺术或思相成就:前提是警惕、拒绝一切意识形态、道德理想的灌输。王小波对以儒学为中心的传统文化及当代的文化与心理现实都作了深刻的反思与批判,在知识分子中倡导一种“面向未来,取得成就”的雄心与实干态度,他的思想对当今社会的精神痼族有药石之效。  相似文献   

10.
饶莉 《考试周刊》2015,(23):23-24
古希腊人从理性的立场出发,最先展开了对人和宇宙的研究。他们超越了知识的实用性功能,而对知识本身感兴趣,着迷于知识的确定性问题。他们首先把道德和善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他们超越任何功利的考虑、为科学而科学、为知识而知识。他们勇于创新,不为权贵和所谓的权威所束缚,推崇个人自由。这种精神是希腊人对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现在课程改革中讨论的比较热的“科学课”和在我国曾被比较多关注的“综合理科”的关系,谈了我国未来课程改革的趋向,并就课程改革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讨论了一线教师在教学中的着眼点问题。  相似文献   

12.
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及其对科学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使人们对科学的本质的认识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科学知识是暂时性、主观性、建构性的,它会不断地被修正和推翻。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推动了科学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教育目标,科学教育应更加重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科学学习过程要以探究为主要形式,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将促进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科学教育已走过百年历程,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教育作用。但总的来说,我国的科学文化还很不发达,科学教育程度不够。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努力:第一,全面理解科学教育,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第二,培育积极完整的科学文化;第三,创造和谐、自由的科研环境。  相似文献   

14.
美国小学科学课教学注重与生活的联系 ,提倡学生在“做科学”中学科学 ,因而在课堂上出现了一个个精彩的“科学故事”,形成了一种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是基于消除师生对科学和科学研究的迷信 ,回归“科学自我”的理念 ;另一方面是基于美国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杜威、皮亚杰、布鲁纳和维果茨基的思想为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种模式对我国小学科学课教学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理科教师的科学本质观对科学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们对科学本质的认识经历了由科学的“真理观”向科学的“建构观”的转变。不同的科学本质观将直接影响着教师对科学教育目标的不同理解,对科学知识的不同选择,对教学主题的不同设计、教学话语的不同使用,对学生学习的不同评价。教师不同的科学本质观及其教学行为影响着学生的科学本质观的形成,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内容的理解以及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6.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教师科学观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教师科学观的含义、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启示和建议等方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关于教师科学观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笔者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8.
19.
科学课程理想与理想科学课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理想是课程的有机构成,科学课程理想是人类在认识和理解科学的内在规定性的基础上,对科学在培养人和发展人类社会方面的价值和功能的期望。通过寻找科学内在的规定性、科学活动的过程特征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特别是心理发展顺序,可以把科学“转换”或改造成理想科学课程。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问卷调查为基本方法 ,了解中学师生对科学素养概念的认识 ,了解师生对我国现行物理课程及科学教育的评价 ;并对我国科学教学实践进行了思考 ,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