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节采用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及方法,来突破生物膜模型构建的发展史这一主要内容。通过资料展示,学生自主阅读分析,采用层层设问的形式,引导学生以绘制平面图的方式,对生物膜模型进行构建,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
《中学生物教学》2016,(16):60-61
<正>1教材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4章第2节的内容。本章共有3节内容,第1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及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而第2节内容又是解释第3节内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基础。这3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是:功能—结构—功能。由此可见,本节在第4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架起第1节和第3节的桥梁,体现出了结构决定功能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选取教学素材,以科学史作为课堂教学的纵线,以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作为课堂教学的横线,在亲历探究过程中形成对生物膜结构的认识,在模型建构过程中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并在对科学观点进行评价时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体验科学结论的可修正性与发展性。  相似文献   

4.
苏庆 《生物学教学》2010,35(11):27-28
把科学家探索细胞膜的有关实验整理并转化为适合学生课堂探究的小课题。让学生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构建对膜的结构的认识,并在评价模型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体验科学结论的可修正性与发展性。  相似文献   

5.
本节教学将知识点的学习转换为问题探究的形式进行,宛如让学生亲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收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重视科学发展史的教学。在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是生物学教师必须面对的新课题。在教学中,以发展史为载体,教师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分析,亲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最终获取相关的生物学知识,从而实现探究性学习和科学发展史的结合。下面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为例作一说明,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激发兴趣、阅读分析、小组合作、动手模拟、体验技术、归纳创新这几个方面完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的教学过程,通过探究让学生凝聚到学习活动中来,实现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领域的自主发展。  相似文献   

8.
1课堂实录与简析1.1片断一:以恰当的比喻引入正题中国古代建筑是值得骄傲的奇迹,长城等诸多城墙历经千年而坚实如磐、宏伟壮观。那么这些城墙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城墙的结构究竟如何?为了探寻这一问题的答案,大量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投入到其中。那么,要认识一件事物的具体结构,你会从哪些方面入手呢?学生展开讨论,个别学生还了解到其中用到了糯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1必修·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与以往的教材相比,不是平铺直叙直接讲述结果,而是在回顾生物膜发展历史的同时,引导学生据其因究其果,并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笔者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的教学设计如下:  相似文献   

10.
乐赛军 《考试周刊》2011,(25):194-194
生物教师应提供探究素材和经典实验资料,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分析和推理,紧扣功能与结构相适应观点,使学生建构出生物膜的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11.
1说教材 1.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属于高中生物学必修部分第四章的第二节内容。第四章共有3节内容,第一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与膜的结构有关,于是进入第二节内容。而第二节内容又是解释第三节内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基础。这三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是:功能——结构——功能。由此可见,本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第四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架起第一节和第三节的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12.
以“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为例,基于学习内容,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制订明确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并依据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实与重组,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设置来驱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模型建构和讨论交流,培养了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能力,构建结构与功能观等生命观念。  相似文献   

13.
通过合理设置和运用情景,就容易实现形象与抽象、实践与理论、感情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间的过渡和转化,从而使得学习和理解变得容易、有趣。本文结合"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课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与处理教学情境的认识。1创设图文情境,激发探究欲望通过一些生物学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作为课堂引入、佐证解读相关原理和生理过程,其最大的优点是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直观形象。例如,在课堂引入时,展示课前的实验成果:呈现数码显微镜下观察  相似文献   

14.
15.
16.
1教材分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人教版教材《分子与细胞》模块第四章第二节内容。本章共三节,第一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以及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原因。第二节内容是解释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基础。这三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是:功能——结构——功能。由此可见,本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第四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架起第一节和第三节的一座桥梁,并体现了结构决定功能的生物学观点。  相似文献   

17.
以"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为例,通过精心研读课标、深入钻研教材指定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合理创设问题情境,主动探究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从而落实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针对现在只注重教学质量而忽视德育教育的问题,本文利用"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教学,找出这节中的德育渗透点,尝试问题式教学并在教学中进行了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课堂教学中教学情境创设的意义,并根据情境创设的目标和依托点的不同,结合教学实践,具体论述了在“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中相关教学情境的创设与应用,并对如何创设更有内涵的教学情境进行了探讨和总结.  相似文献   

20.
《中学生物教学》2019,(18):14-15
应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进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的教学,从功能推测生物膜的结构,检验生物膜结构的假说的正确性,认识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并用结构模型解释细胞膜的功能,以便更好地理解生物膜的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