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近代考古学的理论基础虽然是传统金石学和西方考古学,但真正促使中国近代考古学诞生的,却是当时思想、文化发展,特别是史学发展的需要。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诞生是“重建历史”的需要,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需要,中国学术研究独立性的需要,甲骨学的发展和中国学者的热情推动最终促成了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2.
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古学从年代范围划分,可分为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两大分支。按地区范围划分的分支很多,如欧洲考古学、埃及考古学、中国考古学、日本考古学等。按研究对象划分,有宗教考古学、美术考古学、铭刻学、甲骨学、古陶瓷学、古钱学、农业考古学、环境考古学(包括地质考古学、考古植物学、考古动物学)等。给课文《化石吟》定个位,它属于史前中国环境考古学。考古学是一门涉及面很广的学科,必须得到其他许多学科的协助,才能完成各项研究任务。考古学常利用第四纪地质学、体质人类学、古动物…  相似文献   

3.
现代人归入社会福利的某些观念和体制,在明初期的礼俗形式中其实已经有朦胧的体现。可以看作中国社会福利之历史先声的明初期有关现象的片断遗存,是认识当时历史化的宝贵资料,也是探索中国社会福利史的重要线索。认识有关历史化现象,除了进行必要的考古学和献学考察之外,还可以借用神话学和民族学的收获。  相似文献   

4.
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史学传统深厚,中国考古学自产生伊始便定位于历史学。但定位于历史学的中国考古学存在信息提炼不足、理论缺失等弊病,因此,我们有必要引进人类学的理论方法,以促进中国考古学的进一步发展,更好地发挥考古学的威力。  相似文献   

5.
李湘 《文教资料》2014,(18):55-56
"聚落考古学"在中国还是个新鲜词,对它的研究正方兴未艾,作者在回顾欧美聚落考古学发展历史和前人有关聚落考古论述的基础上,试对中国聚落考古学的产生和发展做一粗浅思考,以期更深入地理解聚落考古学的思想实质。  相似文献   

6.
正朋友们,你到过二百多万年前远古人类的东方故乡吗?您知道这片神奇的土地吗?那就是我可爱、美丽的家乡——阳原县。它位于河北省西部、桑干河流域,与山西省接壤。远古人类的东方故乡,考古学名称泥河湾盆地。这里不仅山川秀美,景色宜人,而且是中国历史年代最久远,被称为世界人类的文化宝库,是旧石器考古学的圣地。这里的泥河湾遗址群吸  相似文献   

7.
人类的起源是什么,这个谜在很早以前考古学家和科学家就对此给出了答案:古猿经过成千上万年的进化慢慢演变成人。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是如何知道古猿并能判断它就是人类的起源呢?这就是考古学家门贡献给人类的杰作之一。同样,我们怎么知道那些文化遗产属哪朝哪代?怎么能看清几千年甚至几万年前历史的脸?这些都是考古学解决的问题。目前在我国开设考古学专业的高校有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10多所。学生主要学习考古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了解考古学的多学科交叉发展趋势和世界考古学发展概况,熟悉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为了让更多的考生知道并了解考古学专业,本期我们特地介绍北京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和吉林大学四所大学的考古学专业。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考古学界的新与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国时期是中国考古学从传统转向现代的一个特殊时期,有着金石学根底的本土学者与有着留学背景的新型考古学者之间,既有一定的学术承续,又有明显不同的学术取向,构成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新旧并存的一个独特阶段。  相似文献   

9.
文字产生以前的时代被称为史前时代。在后世追述的文献中,中国史前时代有一大批以三皇五帝为代表的传说人物。他们主要活动于中原地区。在近现代的考古发现中,中原地区的史前考古学文化内涵丰富、异彩纷呈,它们正是史前传说人物的杰作。中原史前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要渊源,是海内外华人的根脉所系和共有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0.
纵览语文教育数千年发展演变的历史,有两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尤其引入注目。一是被称为中国文化轴心期的先秦百家争鸣,二是中国现代社会的开端——五四新文化运动。先秦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古代语文教育思想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五四新文化运动或日白话文运动。基本上在较短的时期内颠覆了整个古代语文教育的传统,导致了现代语文教育的真正发生。  相似文献   

11.
“中华文明探源”、传说时代历史研究现在是个热点,但是问题明显:一是传统考古学理论、方法存在重要缺失。考古材料不能为学者很好地“消化”;二是研究者普遍缺少实证精神,不够科学;三是传统历史学者不懂考古学,无法正确利用考古学成果和考古材料:四是研究者大都没有系统、深入地研究有关中国传说时代历史的古代神话及传说资料。这些问题已经导致也必然导致中国传说时代历史研究及相关认识出现混乱以至怪象.导致所有的研究成果加在一起可能归零或者成为负数。为此,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相似文献   

12.
考古学的对象是我们人类过去的历史,翻阅那一幅幅图片,一张张记录,我们就仿佛回到了从前。只有考古学才能够揭示奇妙无比的过去。令人惊奇的考古发现,如图坦哈蒙墓,拉斯高洞穴艺术和中国的兵马俑是扣人心弦的,但考古学关心的并不只是厚葬的坟墓,  相似文献   

13.
从考古学来到中国到现在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历史,但是不同于同时期传入中国的学科,对于考古学的认识,人们还是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对于考古学,有的人将它供于神坛之上,有的人则将其与鉴宝活动混为一谈,也正因为如此,社会上才会产生两种对于考古学差距很大的认识:一种是将考古学供于神坛之上,另一种是将考古学当做是名利双收的学问。无论是哪种认识对于考古学都不是科学公正的,而产生两种认识的原因无疑是考古学一直以来都带着神秘的面纱示人,因此,在传媒行业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要通过传媒的力量,帮助考古学走近人们的视野,让人们了解考古学,也让考古学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1928至1937年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主持的十五次殷墟发掘工作,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宗旨与任务。这些田野发掘工作对中国古史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影响。从考古学学科发展的层面来看,殷墟发掘决定了新兴考古学的研究取向;完善了田野考古的发掘技术;探索了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填补了考古学学科建设方面的空白;引领了一代学术研究的风气,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为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学术条件与社会环境。从狭义历史学学科发展的层面来看,殷墟发掘有力地证明了考古学成果对具体史实的研究有着验证补充的功能和作用;田野考古是扩充新史料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方法;更为重要的是,为中国上古史重建寻找到历史与史前史之间相互联结的关键点,开启了中国古史研究的新方向和新领域。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梁思永父子对中国考古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梁启超在介绍西方考古学理论、总结传统金石学的成果方面具有开拓之功,并且关注田野发掘。梁思永则在理论和实践上对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发展有推进作用,尤其在龙山文化、安阳殷墟发掘报告的撰写上卓有建树。梁氏父子薪火相传,奠定了中国考古学发达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以1928年为界,中国考古学可分为科学与历史两个阶段。早期考古学带有明显的科学化色彩,这与丁文江领导的地质调查所密不可分。仰韶文化的发现及周口店猿人遗址的发掘,奠定了中国考古学发展的坚实基础。同时,丁文江本人所具备的地质学、古生物学、人类学等领域的知识,则是促成中国早期考古学科学化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7.
现代中国哲学的主要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将 1 91 9年到 1 949年这一历史区间的中国哲学称为现代中国哲学 ,认为 :现代中国哲学承接着两种思想资源 ,一种是中国固有的思想资源 ,另一种是西方近现代的思想资源。研究的主要问题是 :人生价值如何树立 ?科学知识如何获得 ?中国社会如何改造 ?现代新儒家、中国实证派、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三个问题各有侧重 ,各有独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郭海伟 《文教资料》2008,(27):76-77
马一浮被称为新儒家"现代三圣"之一.本文阐述了<马一浮与现代中国>一书的读后感,评介了历史境域中的儒学和"一代儒宗",使读者对马一浮有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孔珂 《文教资料》2011,(24):123-124
李济,中国考古学之父,作为留学生的他从西方学习人类学归国后,开创中国考古学,突破中国传统金石学的障碍,领导和指导近代中国开始科学的考古发掘工作。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李济也离开大陆。李济的学术地位和影响此后渐渐湮没。新世纪的今天,在从事中国考古学的学习与研究过程中,应该思考这位伟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作出的努力和贡献,当然也应当正确评价和认识他在学术界应有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量的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开始在中国传播,作为西方近代学科中比较有影响的考古学知识在20世纪初也被引进中国.有着特殊学术背景的留学生群体凭借语言优势,通过翻译西方考古学专业的书籍、文章等向中国输入西方考古学知识,尝试改造中国原有的金石学学术观念,一度成为西方考古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主体.以"五四"为界,西方考古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主体和局面有所不同,早期传播主体为留日生,主要以日本为中介大量转译西方考古学知识;"五四"后赴欧美留学生加入传播队伍并迅速成为传播主流,一些西方考古学专著和观念开始直接被引进中国.留学生的传播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学术界对西方考古学学科的了解,为中国考古学的近代转型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