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引言 复兴整体科学的时代已经来到了。无论我们是否欢迎,复兴整体科学的时代都已经来到,其理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带动了中华文化的复兴,而整体科学是文化的一部分,复兴自然就在其中了。  相似文献   

2.
整体科学与剖零科学是完全对立的两门学问。称现代科学为剖零科学。当然此处剖零的意义是:剖有解剖分析的意思.零是指被剖析对象的规模越来越小,最后趋向于零。剖零的最好实例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又由原子所组成,原子又由质子、中子、电子所组成等等。  相似文献   

3.
石益祥  孔令民 《科学学研究》2006,24(Z2):327-331
运用对立统一的思维方法,从不可分整体的客观存在是整体科学复兴的物质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客观存在是整体科学复兴的文化基础,现代科学遇到的瓶颈将为整体科学的复兴开启大门三个方面阐述整体科学复兴基础的存在性。这也是整体科学复兴的时空基础。物质基础是最基本的而文化基础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时空基础将带来机遇,三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世界中国人的百年梦想和不懈追求。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础是文化复兴。世界环境文化的兴起,为中华文化复兴带来了重大机遇。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环境文化,就是为中华文化的复兴而奋斗,就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相似文献   

5.
百味书屋     
《科学中国人》2009,(8):56-57
《东方科学文化的复兴》 本书以中西交流学者李约瑟的“李约瑟难题”为起兴、指出”以还原论为指导思想、以公理化方法为科学方法”的西方文明面临挑战、而东方科学与文明“必将复兴”,论述了东西方科学的思想与方法、第二次科学革命等。本书论述了东方文化复兴的有关知识。  相似文献   

6.
《科技风》2019,(9)
习近平认为:国家要提高"文化软实力",必须树立"两个一百年"这一伟大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必须利用好现有的文化优势,这样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才能得到提升。红色文化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也是社会先进文化的代表,它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红色文化是中华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人们只有认同中华文化,才能从文化中找到自信。  相似文献   

7.
安利 《百科知识》2003,(3):21-22
将宇宙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的宇宙哲学,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地球上的凡夫俗子来说,还是一门崭新的科学,而在这门博大精深的科学中,我们对宇宙的最终命运之谜了解得最少。但是人类至少已经发现了几条可以揭示宇宙命运的线索,其中一些线索可以给我们带来希望,而另一些线索却只能使人觉得沮丧。  相似文献   

8.
《陕西师大学报》一九八○年第三期发表了贺克毅写的《综合理论初探》,主张建立一门综合科学。文章说,作者所说的综合,已经不是传统习惯上那种与“分析”相对立的“综合”,而是与“分化”有着对立统一关系的“综合”。也就是说,所谓综合,不再是象从前“分析科学”那样,把对象的某一部分抽出来集中地进行研究,而是把对象的各个方面作为一个整体,从全局加以研究。是为了统筹全局,从而探讨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实质关系以及各门科学之间相互交叉、交错与相互渗透的规律。这就是综合理论研究的基本课题。作者认为,综合理论是交叉论、渗透论。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形成了各门不同的科学,这是“细分”的结果。由于各门科学之间的相互交叉、交错和  相似文献   

9.
高校英语教育实则是英美国家向中国传递文化讯息的过程,同时也成就了中国文化的反向传播.一直以来,欧美等国家对中国文化造成强烈冲击,成为阻碍中华民族在文化复兴道路上的绊脚石.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增强,文化软实力日益突出,中华文化复兴已是大势所趋,高校英语教育发展中的中国文化认同日益成为全球文化潮流,高校英语教育在全球文化传播过程中担任着重要角色.由赵海燕编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现代高校英语教育变迁与中华文化复兴》一书,主要围绕高校英语教育应当以中国文化为主还是以其他文化为主的问题进行探讨,通过对文化触变的解读,运用文化触变论,探讨了英语教育是否应该只作为单一的语言技术学习而忽略对中华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通过阅读此书,广大读者可更加了解英语在传播中华文化中如何运用,同时更加明白不仅仅是英美新教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渗透,更重要的是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反向传播.  相似文献   

10.
百科撷英     
西方形而上学的分析已经快走到穷途末路了,它的对立面东方的寻求整体的综合,必将取而代之。以分析为基础的西方文化也将随之衰微,代之而起的必然是以综合为基础的东方文化。  相似文献   

11.
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由于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在历史演变和沉淀中,形成了两种特质各异的文化基因——西方科学和东方文化。本文以文化基因为切入点,以历史发展为轴线,剖析东西方文化基因的形成背景,从两者的传承、演变、碰撞到交互、突变、融合的过程,对东西方的科学传统和思维方式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魂。增强"四个自信",最重要、最根本的是必须坚持文化自信。在新时代召唤下,青年大学生要成为文化自信的宣传者、先行者、践行者,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先进文化、传播中华文化等三个层面坚持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提高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3.
高艳春 《科技风》2013,(9):207+214
人类发明了电视的那一天,就预示着一个新的艺术门类的诞生,那就是电视音乐。这是由音乐的本质决定的。无论在东方西方,无论人们认为音乐的本质存在于宇宙之间,还是音乐产生于世间万物,所有的论调最终指向了一个地方,那就是人们的心灵。电视节目如果没有了音乐,它将在起飞时折断一支翅膀。电视音乐是电视与音乐两门科学的"交叉学科",它源自电影音乐,电视在50年的电视制作与播出实践中,电视音乐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艺术门类,在电视屏幕中愈发鲜明的体现出自己的表现力与规律性。  相似文献   

14.
中华文化传承了五千多年,影响着中华儿女的思维与行为,使得中国道路的发展与政策的制定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华儿女实现中国梦的文化认同基础和价值观基础。随着时代的变化,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方式也在日新月异。互联网在保护、整合、利用、传播文化资源上显示出了其巨大的优越性,不仅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媒介,而且也提高了中华文化的现代转化力与传播力,提升了中华文化的传播空间与传播效率,提高了中华文化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让中华文化更好地走进群众的生活,走向世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5.
科学家利用天文望远镜获得的最新观测结果表明 ,宇宙最终不会变成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 ,而是会逐渐衰变成永恒的、冰冷的黑暗。将宇宙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的宇宙哲学 ,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地球上的凡夫俗子来说 ,还是一门崭新的科学 ,而在这门博大精深的科学中 ,我们对宇宙的最终命运之谜了解得最少。但是人类至少已经发现了几条可以揭示宇宙命运的线索 ,其中一些线索可以给我们带来希望 ,而另一些线索却只能使人觉得沮丧。两条线索好消息是我们暂时还不会被宇宙“驱逐出境”。宇宙很可能至少可以将目前这种适于生命存在的状态再维持 1 0 0 0…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中华文化的对外输出,东方被幻化为遍地充满黄金的富足之地,吸引了大批西方的冒险家前来探险。随着元帝国大军的四处鞑伐,东西方文化直接碰撞,"黄祸"意识渐长,认识东方帝国也成为很多西方探险家的追求。宋元时代,中国对亚洲地区依然保持了强大的影响力,文化的交流和输出不断持续。日本茶僧:荣西禅师荣西禅师出生于日本备中地区的一户神官之家,很小就皈依佛门,他曾经两次来华修习佛法。在修习过程中,荣西禅师创  相似文献   

17.
东,西方科学中共同存在着三种思维方式,即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东,西方思维的不同点在于西方思维以认识论的主,客体关系立论,以征服自然为目的,重于对有形事物的研究,而导致人与自然的对立;东方思维则以研究者自身为本体,以人天整体观为基础,重于对宇宙本原的探讨,而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根本规律。元极学的思维以元极图为思维模式,它根源于东方传统思维,又能与现代思维相融汇,是先后天思维的有机合和,具有整  相似文献   

18.
"天生一,一生水,水生万物"(《易经》),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文明之源。它不仅孕育了华夏民族,而且源远流长形成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就像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繁衍流淌在每一个有华人的地方。不管他们翻山越岭,跨过重洋漂到了哪里,根,始终在这里。本期的封面人物是这样一位很特别的"科学中国人":他是一位马来西亚华裔,但从小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立志用知识改变命运,期盼有朝一日能圆父辈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的心愿;他一生钟情于水,爱好整洁和干净,兴趣和品格驱使他"自然而然地"成为一名水环境处理专家,从此清污治水,与水常伴。2014年,怀抱饮水思源情结的他终于踏上了回乡的路,成为博瑞德环境集团首席科学家,从此,一生所学、所研回馈故里,一衣带水,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中国的持续发展举世瞩目,中华民族的文化涅磐过程已经由痛苦的浴火阶段迈向充满希望的新生阶段,我们正迎来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产业无疑是推动民族文化复兴的强有力工具,它为源远流长的中国  相似文献   

20.
杨叔子继承萨顿的新人文主义思想,从中华文化这一特定的人文与历史视角出发,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科学观。杨叔子的人文科学观从整体观、变化观与本质观这三个方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哲理和人文精神,既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