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期月赛照片评选下来,渐渐感到评照片可不比“读”照片,因为一些照片拄往使你看后产生许多感仅,细细品味,拟乎有许多话要说,但又很难用几句话道个明白。这使人逐渐悟出“一图胜千言”的真正含义。就拿本期月赛二等笑《重走红军长征路》来说,原本大学生利用佩期下基层参加各种社会实成活动的享已是司空见惯,拟乎要拍的也娜拍过了,但真正拍到家的照片又有几幅呢?大多流于一般性报遗,读来平平,索然无味,更难打动别人。但《重走红军  相似文献   

2.
快手与精思     
浏览各地朋友寄来的月赛照片时,常常会看到令人颇感兴趣的新闻题材,同时,也不免发出一些感慨:如果这幅照片的作者能再动些脑筋……在这次评选月赛获奖照片的过程中,我们有一个突出的感觉:在许多摄影爱好者进行创作时,手疾眼快与精心构思之间似乎存在着不小的矛盾。您看:武警战士抢救突然发病口吐白沫的老人;辽宁东药足球队战胜日本尼桑队,首次夺得“亚俱杯”等等;必须承认,并非每位摄影爱好者都能有这样的好运气,遇到令人羡慕的新闻题材,因此,只要在新闻事件现  相似文献   

3.
几年前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解海龙深入贫困山区,拍摄上千篇穷孩子想上学的照片,但最使人心动的是一位小女孩那渴望上学的希望目光。 1998年湖北发生特大洪水,几百名摄影记者在抢险一线拍摄了上万幅照片,但武汉晚报邱焰拍摄的“母女之情”成为最具感人的照片之一。 两幅照片都是重大题材,两幅照片视点却又那么小,两幅照片有众多记者拍过,给人留下记忆的也就是这几张,“我要上学”的照片引发了千万人的同情带来了“希望工程”,“母女之情”唤起了万众一心战胜百年  相似文献   

4.
假使投稿的朋友们能在我这看看其他人的照片,再去拍,相信会大增成功率。本期月赛颇有意思,同类题材占了近三分之一。当然,新闻摄影月赛自应追逐新闻,也许朋友们从所在的地方看这些就是“赶形势”的大新闻了,只是,如果大家都赶的话,效果反不如走冷门了。当然,每个人都该有这样的自信,在这个题材领域,此时此刻,我的最好。要真正实现这个信心,拍摄时,自然就要找找自己独特的惑受,抓到的独特瞬  相似文献   

5.
去年有人在黄河某渡口拍了一张照片,说明词中说这个渡口是两岸贸易物资的通道,过往的物资“昼夜运载”,络绎不绝,渡口“一片繁荣”。但从照片的画面看,却是一片寂静的旷野:在漫长的河岸上,近处有两只木船,船底的龙骨历历可数,右侧有几株稀疏的苇草;远处象是一个靠船的码头,也不见有船靠岸;再远处有个黑点,似乎有人摆渡——但也只是猜想而已。这样的照片  相似文献   

6.
前一阵,和一些新闻摄影界的同行聊起摄影,常听他们说没什么可照的,为此,我曾在本刊《月赛寄语》栏目中写过一篇题为《美,来自生活》的小文,与之共勉。新近,我又听一些同行这样说,他们有拍不完的题材,可就是拍不出形象生动的照片。  相似文献   

7.
该拍什么?     
评选月赛,真不轻松。看那各式各样的信封,谁都会知道,远远的某个地方,有人在等待什么消息。我也曾是初学者,试着拍、试着写、试着投、试着,等待消息,心同此情。只是,为了更多的读者,也只能硬起心肠挑选下去。“我的照片哪点不好?”假使读者诸君有机会翻阅落选的照片,就能得出很多答案。落选里边有学问。我想,重要的因素之一,在于您挑选了什么题材。拍什么,这应该是个端起照相机前就该扪心自问  相似文献   

8.
8月16日,本刊召开了部分新闻单位的青年摄影记者座谈会,会就如何提高青年摄影记者的思想、业务素质及本市日前的新闻摄影现状和“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还探讨了今后进一步加强同行间的学术交流的途径。《中国城市导报》摄影记者雍和认为:就读者来讲,文字与图片相比较,照片刺激大,读报时,首先抢先的是标题与图片。摄影记者应该一丝不苟地拍摄好的新闻照片,再由编辑精心编排版面,使之达到更好的报道效果。现在有的新闻照片是摆好架子拍摄,这种照片读者不欢迎,作为新闻记者从内心深处也是不愿意多拍这类刻板、虚假照片的,可是,实际上许多记者又都乐于去拍这类照片,因为拍这类照片拍起来便当,不用担风险。  相似文献   

9.
在我们最近收到的月赛照片中,有不少选择了吸引人的新闻题材。象本期入选的《触景生情》《老鼠上树》这类,让读者一眼看去,就有新鲜感。有了“为炊之米”,下一步便是如何做“巧妇”了。该怎么拍?摆在各位面前的,是一个表现方法问题。我们常常把新闻事件分成可预见的和不可预见的两种。那些排定日程的可预见性新闻,事先留给摄影者考虑战术的时间要多一些。是什么事?要拍什么?该怎么拍?一系列程序和技术问题都容得诸位仔细斟酌。不过,要拍好这类题材的照片,摄影者必须具备一双“慧眼”,打破常规,寻出动人的细节。象《触景生情》的作者就抛开了对“巴金六十年创作生涯展览会”上一般程序的就事论事式的纪录,而将注意力  相似文献   

10.
涂俊明 《青年记者》2010,(17):77-77
记者是专门报道他人的,但不等于说记者自己的照片不能见报。但这类照片(暂且称为“工作照”吧)怎么拍也大有讲究。说好拍也好拍,合个影就是了,但如果显得过于亲密,不仅令人感到有点戏谑,甚至令人产生报道是否客观的疑问。  相似文献   

11.
三月初,报社领导交待拍摄一期上海“乘车难”的照片,主题确定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采访和拍摄,总觉得画面不够“味”,还缺少一个“拼命”镜头。“乘车难,难于上青天”,许多上海人都有切身感受。作为一个新闻记者,必须很好地报道这个热点。在采访过程中,我惊奇地发现:乘车难有许多人为的因素。我们经常见到的是你挤我拥,为抢一个座位而“不顾性命”,本来并不拥挤的车站一下子“情况紧急”,但有的车站的候车队伍却井然有序,有条不紊,缓和了“乘车难”。这种强烈的高反差,使我决意要拍一张“拼命”上车照片。然而要拍谈何容易,我选择了乘车难度较大的外滩延安路71路终点站,期望能拍到一张“拼命”照片,可是一连三个下午都未能如愿。  相似文献   

12.
“照片郎中”就是“修理”照片的人。但我们似乎没有听说过在三百六十行中,有“修理”照片这个行档。是的,正因为如此,所以许多照片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生病”后,因为没有人能给它们“医治”,致使它们“病入膏肓”,直至最终“自然死亡”(报废)。值得一提的是,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比如钢琴、汽车、照相机等等报废了可以再制造,而照片的产生往往附有特定的时间空间和地理环境诸因累,所以一旦消解,就绝无再生的可能。历史进入2000新千年,形形式式的老照片之所以  相似文献   

13.
岁末年底,报纸上“送温暖”报道渐渐多了起来。但我发现,多年来,“送温暖”照片似乎都是一个样子:“送温暖”的领导一手端着慰问物品,面向镜头,一脸笑意,作深情慰问状。而被慰问者双手捧着慰问物品,感激地看着领导。照片中,领导大都是“正面形象”,而被慰问者多是“侧面形象”。我就禁不住想,“送温暖”的照片为啥年年一样?记者们为什么就不能换个角度呢?记者可能会抱怨:拍摄“送温暖”照片,多是奉命行事,而且往往要“突出领导”,也只能那样拍。但是为什么每张照片都拍成那个样子呢?这一是记者有了固定思维模式,虽然镜头里的人不一样,但也不…  相似文献   

14.
三张全家照     
我曾在甘肃省档案馆看到过两张民国时期甘肃饥民的照片,是在冬天,地上残留着积雪,乞食的灾民们挤在一起取暖,最触目惊心的是两张照片上都有几个人如沙蚀了一般,只留下了几个似乎被风吹走后残存的一点影子,更增加了照片的悲凉,似乎饥饿连他们留在照片上的样子都夺去了。我面前的这张全家照也是一副饥民图。讲究宗族制的中国历来喜欢拍全家福,以显示祖孙几代几世同堂繁衍生息子嗣不断,穷人富人都如此。而这一张不是全家福,照片上除过苦难还是苦难,甚至连“全家”都谈不上,因为女主人已死去。照片摄于1910年(清宣统二年)。这一年,…  相似文献   

15.
摄影记者应该下功夫拍好新闻照片,这是毫无疑义的。然而,照片又脱离不开文字的作用。文字不仅可以补充照片画面形象之不足,而且可以为照片提供“画外音”,两者相得益彰。为什么必须重视新闻摄影的文字手段呢?一。新闻摄影固然有“一图胜千言”之长,却也有“天文不成图”之短。没有文字说明的新闻照片不可能成为新闻照片。“让照片说话”,是强调抓好新闻现场瞬间形象,拍出更好、信息量更大的照片来。绝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或轻视文字写作。二、同一幅新闻照片,好的文字说明为照片增辉,文字平平也会使照片失去进力。三、文字可以弥补照…  相似文献   

16.
“新闻摄影月赛”是《中国记者》拳头栏目之一,六年多来从未间断,深受广大基层摄影记者和摄影爱好者喜爱。为进一步扩大这个栏目的影响,广收好稿,本刊和哈尔滨第三发电厂决定共同举办为期三个月的特别“新闻摄影月赛”。入选照片将在《中国记者》第7—9期“新闻摄影月赛”栏内陆续刊登,  相似文献   

17.
1月9日,《人民日报》的《今日谈》栏刊有几句“编者的话”,明告作者:“拟编用稿件,于收到后一周内通知作者,未收到通知的可自行处理。”本人是个常“爬格子”的人,因而对于《今日谈》编者的话,格外多一层感想。现在办报办刊物,编者一定十分忙碌。因而有许多报刊宣布:由于来稿多,人手少,一般来稿一律不退,望见谅。那么,“来稿一律不退”,作者何时能知道稿件能用或者不能用呢?许多报刊似乎不谋而合,规定:3个月(或2个月)内不见录用通知,可另行处理。这是要命的二三个月!常常有许多稿件,因为有二三个月的折腾,“少年”变“老头”,新意成旧话,最终不能面世。不少作者恪守不“一稿多投”的写稿道德,但又有收到退稿后改投他处、“周  相似文献   

18.
前几天去一个景点旅游,看见一帮媒体记者聚在一起宣誓,那庄重的神情让人肃然起敬,宣誓完了还逐个在一块写有“不拍作假照片”的大红布上签名。笔者仔细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因为“藏羚羊”与“周老虎”事件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这些记者朋友们便立誓决不拍作假照片。  相似文献   

19.
1仅有“自律”还远不够 随着摄影进入“数码时代”,影像真实性问题也凸显出来,一些影赛影展征稿细则中明确规定“不得改变原始影像”,但这种要求往往局限于“自律”而起不到真正的约束作用。若换之胶片相机,如果怀疑照片有假(指通过技术手段在后期制作中改变所摄影像),只需亮出底片与照片进行对照就行了。只是数码影像在拍摄、制作的过程中难免会受程序化的处理,比如色彩模式、锐化、白平衡……因此也就难以说清楚有没有改变“原始影像”……  相似文献   

20.
时迁反贪     
石平 《传媒》2002,(4):50-51
话说梁山好汉鼓上蚤时迁随军平定方腊之后,官封子虚县知县之职。时迁在任,虽无甚政绩,官倒也做得太平。 忽一日,县捕快局逮住一名偷儿送来县衙。时迁升堂问道:“你干这营生可有几年?”偷几道:“小人真正上道儿,也快十年了吧。”时迁笑道:“和老爷我相比,还嫌嫩了许多。”又一拍桌子道:“你都做下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