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91年8月15日下午5时,一封湖北省人民政府编号为“1910”的机要通信寄到房县人民广播站记者卢永生的手上。记者卢永生看完了来信,一股暖流涌上他的心头。信是这样写的: “永生、长虹、贤政三位同志,你们好。谢谢你们为房县人民造业的总结,经过反复考虑,我觉得: 一是时间已很长了,不要再报道了; 二是要报道的话,也是报道县委、县政府领导集体和广大干部,人民的辛勤劳动。千万千万不要写我个人,我个人也没有做多的工作,主要是房县人民干的,人民是真正的英雄; 三是有些提法如全国在西安开会宣布……之类的话不要写,若果没有此事的话会引起不良后果,同时该堤也没有经过五十年一遇的大水考验,出不出问题很难讲,总之要留有余地为好。以上看法,供你们参考,最后再次向你们表示谢  相似文献   

2.
加强舆论导向中的建设意识,对于正确把握舆论导向,无疑会起到重要作用。近几年来,新闻界一些同仁尝试用建设意识引导舆论导向,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表明这种探索是有益的。一、报道的目的不在于能否引起轰动,而在于是否具有建设意义。新闻界近来有一句话颇为流行:“欲出名,跑批评”。以为名记者之名是建立在批评报道之上。诚然,不为人民鼓与呼的记者不是称职的记者,但把为人民利益鼓与呼狭隘地理解为跑批评同样也不是履行了职责的记者。至于图一时痛快,不顾社会效果的不负责任的批评,则是一名称职的记者所不愿为之的  相似文献   

3.
新华社评选“十佳编辑”、“十佳记者”,作为1994年新华社国内工作会议的精采一笔载入史册,必将激励编辑、记者学习追赶,涌现更多的佼佼者。 笔者有感而发的是:置编辑记者于同等地位、大力表彰,弘扬其事迹,非常必要,并应继续加强。 一篇佳作的诞生,记者、编辑的才智和心血缺一不可;一张报纸的成功,优秀记者和优秀编辑须两者俱备。 新华社在关于“双十佳”的通报中说:“从事编辑的同志长年累月默默无闻地工作,勤勤恳恳地为人民服务,主动积极地组织报道,  相似文献   

4.
这次人大和政协会议有一位“场外记者”——北京晚报的张沪,她虽然没有拿到大会的记者证,却全心全意地想把大会报道好。由于记者名额有限,这次北京晚报没有派记者参加大会报道。张沪主动向报社领导提出:首都人民很关心这次大会,我们虽然进不了会场,也要想办法尽可能多搞一点报道。在短短十几天里,她采写、组织了十二篇与大会有关的报道,包括: 采写消息四篇:《吴波谈让贤》、《徐向前谈不兼任副总理》、《杨尚昆、杨静仁谈不辜负人民委托》、《郭维彬成为王光美家的一员》。  相似文献   

5.
中国女排奋力拚搏,七战七捷,又夺“世界杯”,全国人民莫不欢欣鼓舞。欣喜之余,将有关赛事的新闻重新浏览了一遍。一条并不显赫的报道令人瞠目:随中国女排赴日参加世界杯赛采访的各报记者竟达三十多人! 掩报而思,浮想联翩。报道球赛,记者们是努力的。特别是中央  相似文献   

6.
中国女排奋力拼搏,七战七捷,又夺“世界杯”,全国人民莫不欢欣鼓舞。欣喜之余,将有关赛事的新闻重新浏览了一遍。一条并不显赫的报道令人瞠目:随中国女排赴日参加世界杯赛采访的各报记者竟达三十多人!掩报而思,浮想联翩。报道球赛,记者们是努力的。特别是中央  相似文献   

7.
一条古老的真理:谁为人民办好事,人民就拥护谁。由此引出,共产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所以人民就拥护共产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条党的基本路线,是为人民办好事的路线,所以人民拥护它。把上述道理用事实说明,那就更为简单明白了。比如,改革开放,确确实实给人民带来了好处,所以人民就怕你不改革,不开放。“中国质量万里行”报道为广大消费者说了话,群众称赞新闻界做了一件“大快人心事”。好多人议论说,你们早该这样做了。这意思就是说,你们这些“见多识广”的记者,对于这样随处可见可闻的问题,何至于现在才明白过来?因此,要说  相似文献   

8.
近日从报上读到一条奇闻,某地组织记者,赴洪涝灾区来访,曰:“新闻扶贫”。新闻是客观事实的报道,既不象衣被可以防寒,也不象救生艇可以救人,如何“扶贫”?细读之后才知道,所谓“扶贫”,乃是记者勤奋采访,及时报道灾情和抗洪救灾情况,把灾区人民的斗志和困难迅速告知全国人民和国际社会。奇闻奇就奇在这里。赴灾区采访的新闻记者辛勤工作,当然是值得表彰的。这些同志的精神无疑是党的新闻事业的骄傲。但是,他们所做的一切,仍然是职责范围内的正常工作,难道就因为到了灾区,记者  相似文献   

9.
西方记者选择报道角度的做法,通常有下面几种: 一、选择最能切中要害的角度 70年代,美国报刊曾刊登了一幅反映人民群众示威游行的照片。画面是:一个警察的白手套欲挡住记者的摄影机镜头,但人们透过手套指缝的空隙,可以看到警察的脸,以及示威游行的群众被警察棒打的情景,照片题目叫“欲  相似文献   

10.
历史将永远记住1999年5月7日:这天深夜,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用导弹袭击我国驻南斯拉夫共和国联盟大使馆,致使使馆馆舍被毁、工作人员20多人受伤、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和光明日报社记者许杏虎、朱颖夫妇不幸遇难。这一暴行激起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也使中国人民进一步看清了他们长期鼓吹的“人权”、“民主”和“新闻自由”是些什么货色。 这次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进行狂轰滥炸,打的是人道主义旗号,以“人权卫士”自居,却对南联盟各族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他们说是轰炸“军事目标”,却造成大量的平民伤亡和民用建筑被毁。其实,他们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巴尔干半岛这块战略要地,杀鸡给猴看。不屈的南联盟人民,理所当然地得到了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声援。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和朱颖夫妇就发回了大量的战地报道,揭露了他们的战争罪行;他们害怕人民知道事实真相,先是炸毁  相似文献   

11.
她的注视,她的思索,她的笔触——郭玲春在六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的几篇报道,又受到了广泛的注意。在这次会议上,郭玲春采写了消息《一万九千余封来信投送北京,人民对人民代表寄予厚望》,《马烽、张贤亮、冯骥才与港澳记者会见》,述评《中国,向世界张开双臂》,特写《“我的母亲叫中国”》等等。这些报道,有的慧眼独具,化平凡为奇崛;有的举重若轻,于活泼中寓深刻。其中突出的是:《一万九千余封来信投送北京,人民对人民代表寄予厚望》以及三作家与港澳记者的会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次举行会议期间,人民来信大量增加。新华社和首都其他新闻单位,也几乎在每次会议期间都要报道群众写信给代表大会的情况。这样一项报道,看来是一项例行公事,是一个平常的主  相似文献   

12.
记者最恨“告记者”的人。道理很简单:记者排除万难写成了一篇批评报道,被批评者或抓住报道中的某一句话、某一个形容词,说你报道失实,黑白颠倒;或捏造事实、编就故事,说你这个记者有“作风”问题,兴许是哪一个“铁哥  相似文献   

13.
凌晨 《中国广播》2006,(11):28-29
一十多年的工作实践让我对“记者”这两个字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我把她归纳为四句话: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宣传传播者,新闻的发现报道者,人民群众心愿呼声的反映传递者,历史事件的忠实记录者。当好党和政府的喉舌,这是记者的天职,也是对记者政治素养的根本要求。具体讲就是要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通过新闻报道的形式准确、有效、及时地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传播,让人民群众理解、支持,变成他们的自觉行动。要做到这一点,记者必须要加强自身的学习,要有宏观意识,大局观念,即使像我  相似文献   

14.
《河北广播》2004,(3):18-20
每年的全国“两会”都成为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为充分反映今年参加全国“两会”的我省代表和委员的精神风貌和参政议政情况,河北电台派出赵剑锋、焦新活两位记者赴北京报道“两会”。两位记者以勤奋敬业、精益求精的精神,充分发挥广播优势,在报道数量和报道质量方面实现了新突破,在十天的会议期间,共发回41篇报  相似文献   

15.
记者的现场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眼下,网络新闻、大报小报满天飞,不少新闻转载来转载去,到最后甚至于面目全非,不仅扰乱了人们的视听,还搅乱了新闻环境。于是就有人讽刺说,时下记者写新闻真可谓是:“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与之相反的是“人民记者”穆青在半个多世纪的新闻生涯中,却有这样的一种习惯:每次下去采访,面对别人准备好的汇报和材料,他总是说:“我是记者,我愿意自己去看看。”革命先驱李大钊说过:“现在的新闻就是将来的历史。”忠实地记录历史,真实地再现生活,谱写时代的主旋律,这是记者的天职。作为记者,我认为新闻“三贴近”不仅要做到“零距离”报道,关键…  相似文献   

16.
我 的一个同事信奉拿破仑“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格言 ,并拿来激励自己 :“不想成名的记者不是好记者”。对此 ,同仁们褒贬不一。褒者说 ,这是一种锐意进取的大志 ,难能可贵 ;贬者言 ,此乃功利心太重 ,忽略了为读者、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成名之路万千条 ,关键看走哪一条。曾以《中国西北角》、《塞上行》等新闻名篇享誉中外的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 ,曾期望大家争当“名记者”、争当受人民欢迎的“好记者”。欲当“名记者” ,须做“民记者”。纵观过去和现在 ,大凡有成就的记者 ,都是深入群众 ,“为民谏言”。闻名于世的“普利策新闻…  相似文献   

17.
朱文博 《当代传播》2021,(1):105-108,112
本文针对“廖君事件”,围绕新闻与真相、记者的责任、用事实说话、大记者与小记者等舆论争议激烈的新闻理论与伦理规范问题,基于对记者廖君疫情期间331篇文字新闻报道的内容分析,进行历史探究与理论阐释。研究发现,廖君不仅在疫情初期的报道中符合专业的操作规范与职业要求,而且在后续数百篇的报道中体现出了一名人民记者的责任担当。事件背后反映出当下新闻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缺位。因此,真正树立起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地位,切实维护广大人民记者的职业尊严,是当今新闻界迫在眉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生命,为人民燃烧——记陕西凤县坪坎乡党委书记兼乡长田建国》(作者 人民日报记者孟西安 新华社记者边江 陕西日报记者蔡方祖 见《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7月10日第1版)这篇通讯的意义似乎不在于其自身的完美,而在于《人民日报》、新华通讯社继焦裕禄、孔繁森之后,又报道了人民之子田建国这样优秀的党的基层干部的形象。 在生命的终程盖棺论定,古训有之。然而反观中国历史上的优秀人物,他们生命展示的千秋大义,不绝于民族命脉,而且随着历史的演进不断闪射生命的光华,又非盖棺所能论定。“生命,为人民燃烧”,不仅仅是对田建国短暂一生的评价,也昭示了“为人民燃烧”的“生命”的永生。因而这一典型有着巨大的历史感召力和现实凝聚力,因为这一典型的基点与我党的宗旨是很契合的。  相似文献   

19.
王化云 《新闻界》2003,(3):52-52
我的一个同事信奉拿破仑“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格言,并拿来激励自己:“不想成名的记者不是好记者”。对此,同仁褒贬不一。褒者说,这是一种锐意进取的大志,实难可贵;贬者言,此乃功利心太重,忽略了为读者、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成名之路千千条,关键看走哪一条。曾以《中国西北角》、《塞上行》等新闻名篇享誉中外的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曾期望大家争当“名记者”、争当受人民欢迎的“好记者”。欲当“好记者”,须做“民记者”。纵观过去和现在,大凡有成就的记者,都是深入群众,“为民建言”。闻名于世的“普利策新闻奖”,其中有一个是…  相似文献   

20.
不该仅占3%     
现场报道是广播里录音报道的一种高级形式,是记者在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一边观察,一边叙述,一边采录的一种报道方式。这种报道方式要求记者能“进”能“出”:“进”是指话筒伸进新闻事件中录制生活语言和自然音响;“出”是指记者对新闻事件的描述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