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中国新文学天穹的两位巨星,鲁迅和胡适是互为镜像的知识分子。他们从同一营垒中的革命战士到分道扬镳,经历了一个曲折过程。后来,鲁迅思想开始"向左转",逐渐成为左翼文艺运动的精神领袖;胡适却不断向自由主义思想靠拢,终于成为蒋介石的重要"诤臣"。实际上,他们在政治立场和文化态度方面的迥异选择,是由于思想观念等诸多因素造成的。鲁迅和胡适都是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智者,肆意抬高或贬损其中一方,都是一种非理性态度。  相似文献   

2.
鲁迅和胡适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一方面全面地抨击窒息人类生命力的封建伦理道德体系,一方面又在不自觉中亲身践行着封建礼教下的旧婚约,他们的婚姻都是吃人礼教下的血淋淋的祭品。这种二律背反的特殊组合决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命运悲剧,而是新旧交替时期传统文化在倡导新文化的巨人心中的外在彰显。他们的婚恋折射出来的与其思想的矛盾和悖谬,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国民心态的惰性和国民性改造的艰难。  相似文献   

3.
鲁迅与胡适的文化心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与胡适对于中国化精神的理解和国民灵魂的认识上有着惊人的相似,尤其在“五四”革命最开始的阶段,他们的见解恰恰代表了中国近代化史的进化过程中最为典型的两种公化方式,鲁迅从进化论进步 到唯物史观,胡适从实现主义转移为新儒学观,鲁迅孜孜以求的是深刻的化反省意识,而胡适为之奋斗一生的是一种自由人的自由主义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4.
<正>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导师,胡适的文章一直诉之于理性,而不诉之于激越的情感。朱自清说:胡先生在运动情感的笔锋,却不教情感朦胧了理智,这是难能可贵的。我们读他的书和文章,似乎受到某种牵引,跟着他的思路走,一切都是明明白白、清  相似文献   

5.
左翼作家革命情结的生成源于现代化的焦虑与渴望,在苏联革命的启示下,他们选择了由革命而走向"现代"的道路.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是左翼作家革命情结的生成过程.这种革命情结在政治的肯定、诱导下逐渐定型、僵化.从革命视角出发,左翼文学中出现了贬低知识分子、美化工农的倾向,造成了启蒙者与启蒙对象的错位.在建国后,这种战时的心理没有进行适当的调节,反而进一步发展,终于酿成了文学的、社会的灾难.  相似文献   

6.
郁达夫是个悲剧式的人物。他的三次婚姻亦带着强烈的悲剧色彩。造成郁达夫婚姻悲剧的原因,除了社会的,时代的以外,自恋情结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本文提出了郁达夫自恋情结的形成及其在婚姻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形态。本文为“郁达夫婚恋研究”系列文章之一。  相似文献   

7.
纵观胡适的一生,经历过与江冬秀、韦莲司、陈衡哲、曹佩声等几个女性的婚恋经历,因孝母和惧内,理性上承认、接受江冬秀,并与之相伴终生,但情感上决堤,与其他几位女性相恋,显示出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冲突。胡适婚恋与创作的关系不同于其他作家,作品记录了这些经历,表现了这种矛盾。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恋情促使胡适进行文学革命的决心,白话诗的尝试、情诗的创作中,恋情成为催化剂和源泉。  相似文献   

8.
政治掺杂在体育中,是奥运100多年历史上由来已久的问题。尽管从1992年西班牙巴塞罗那奥运会以来,没有任何国家再宣布抵制奥运会。1896年现代奥运会开始以来,只有两场战争阻止了奥运会的如  相似文献   

9.
鲁迅主张青年少读或不读中国书,但他自己却对魏晋文化十分钟情,这是因为魏晋文化中表现出来的对传统文化的反叛精神给予鲁迅从传统内部寻求批判传统文化的资源,反映在小说创作中,表现为他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普遍带有一种魏晋文人心态,其深层意蕴在于鲁迅想借此实现个人对传统的突围。  相似文献   

10.
曹氏父子的婚恋心态与建安女性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氏父子的礼法观念极为淡薄,在婚恋问题上不追求门第与婚否,以美色为主,因而做出了历代帝王不敢做的事情。这种独特的思想和行为,破坏了汉代正统的社会准则,导致了某些时代新风尚的形成。这就使得建安文人努力摆脱儒家束缚,对女性有全新的认识,在文学上积极开拓新领域,抒写男女之情,创作出许多女性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1.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很多:孔乙己、狂人、子君和涓生等是代表人物的形象。鲁迅借助孔乙己的形象,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怎样摧残和毒害一个善良贫穷的读书人,并愤怒谴责了封建豪绅阶级的残酷和封建社会的黑暗。但主要是显示了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和缺点,即追求功名、个人奋斗、脱离群众、意志软弱动摇。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婚姻与爱情心理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毁于封建迷信的初恋给鲁迅以沉重的精神打击;严重的自卑心阻碍着鲁迅对受情的大胆追求;坚毅勇敢的许广早帮助鲁迅战胜自卑 ,而使鲁迅获得爱精。  相似文献   

13.
兄弟失和与鲁迅的忏悔情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鲁迅的作品中,忏悔情结非常突出,对此学界已做出了不少的解释,但往往把鲁迅的忏悔情结无限上升到人类“原罪”的高度,而忽略了具体的鲁迅个人的情感经历。本文认为在兄弟失和的事件中鲁迅负有一定的责任并且是和道德有关,因此对鲁迅的内心和创作影响很大,通过对兄弟失和事件性质的分析和对鲁迅有关作品的解读,为探究其作品中表露出来的浓重的悔恨、痛苦、仇恨、绝望等情结的原因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处在清末至"五.四"的历史大潮中,鲁迅清醒地看到了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他用小说,用人物形象反映当下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迷失。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多是彷徨于新旧、明暗之间,游离于两个社会、两种文化之间的多余人。在鲁迅眼中,知识分子只有构建独立自强的理想人格,启蒙并引领大众,中国才能全面立人然后自立,知识分子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15.
民国上海,中西两种婚恋文化交织并存,开启了社会生活中婚恋生活的多元局面。这在紧跟时代潮流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少婚姻方面的社会问题。轰动一时的黄慧如与陆根荣婚姻案,即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例。通过梳理与黄陆案相关的历史文献记载,以及由黄陆案引发的社会讨论,可以探讨民国上海存在的婚恋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与胡适同为二十世纪的文化大师,同是封建包办婚姻的受害者,但他们对待无爱婚姻的态度却迥然相异,由此影响制约了他们婚外爱情的不同结局。鲁迅与胡适不同的婚恋观引发了人们不同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大连大学学报》2016,(5):52-57
鲁迅与明清小说作者作为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将批判社会与重建秩序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其做出的努力对于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具有重要意义。与明清小说以儒家情怀"修齐治平"作为社会秩序重建的理想不同,鲁迅则以"立国"、"立人"作为社会秩序重建的最高理想,显得更富有现代科学理性精神。二者在中华民族走向现代的过程中,传承扬弃,共同为这一转变的实现,完成了不可或缺的作为"历史中间物"中的一环。  相似文献   

18.
古代中国知识分子被称为士人阶层,这个阶层由于对知识的占有和自身的使命感、责任感使然,常常表现出独特的孤独心态,而对这种心态的表达和消解,士人阶层也有其独特的方式和手段,这个过程同时也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9.
《诗经》向我们全面地展现了上古时代男女寻找恋人、思慕、彼此相恋、约会、婚娶、家庭婚姻生活,直至分离(生死相隔、离弃两种)的完整过程。然而,婚恋诗中爱情和婚姻这两大元素在《诗经》中的发展却是极不平衡的,灿烂美好的爱情往往对应冰冷残酷的婚姻。在男权把持话语、支配社会的时刻,女性如何走过了她们的爱情和婚姻的道路,男子又将如何对待自己所爱的人和最终组建起来的家庭,这些问题我们都可通过对国风中婚恋诗的解读而得到最真实的回答。  相似文献   

20.
作为"五四"白话文学及新文学运动之初所发生的"文"、"白"和"新"、"旧"之争的一部分,胡适与辜鸿铭之间文学与文化的分歧,从表象上看,集中于他们对中国文化与文明的现代化途径与方式的不同认识上。但其焦点,却在于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之本质性理解和现代价值之评价上,在于他们对文化与文明的真正涵义与基本旨归的认识与实践方式上,在于他们对传统道德理性与现代科学理性彼此在现代思想、学术与精神生活领域的冲突与如何协调平衡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