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勰的夸饰论强调“壮辞可得喻其真”,认为夸饰有两个修辞特点;“辞虽已甚,其义无害”,“意深褒赞,义成矫饰”。在论及夸张界限时.刘勰提出“夸而有节.饰而不诬”的原则.主张简洁精炼,反对侈言繁笔。  相似文献   

2.
夸张辞是一种“用故意超过客观实事和实际可能的说法来强调突出某种思想或感情”的特殊语言表达方式,从表面上看,它似乎没有遵循一定的逻辑思维规律,但经认真深入考察,我们发现夸张辞并非没有一定的思维规律可循,也并非没有一定的逻辑基础制约它,夸张辞的逻辑基础之一是“真”;夸张辞的逻辑基础之二是“度”。  相似文献   

3.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诗歌产生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与卦爻辞的产生时代大致衔接。《周易》卦爻辞象征艺术的三大特点:鲜明性、典型性、含蓄性,已初见“比”、“兴”之端倪,对《诗经》“比”、“兴”表现手法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但二又不可等而视之。卦爻辞的“象征”是一种思维方式(即隐喻思维),而《诗》之“比”、“兴”则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4.
《归去来兮辞》是我国古代“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传世名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对这篇作品评价甚高:“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我们若穿越其田园诗清新、淳朴的狭巷,扑面而来的则是一缕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5.
《归去来兮辞》(下面简称《归》)是我国古代“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传世名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对这篇作品评价甚高:“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读此诗,扑面而来的是一缕中国古代圣洁、飘逸、浪漫、悠游的隐士遗风,让我们寻根到一种恬淡的隐士文化。  相似文献   

6.
1.“词”与“辞”这两个字(词)在一般情况下可通用。如:辞(词)典,辞(词)章,辞(词)令等。所不同的是:①都可做文体名。但概念不同。辞:汉代常把辞与赋统称为辞赋。辞产生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之地而叫楚辞。又以屈原《离骚》为代表,故又称骚辞。词:一种韵文形式,由三言诗或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屈原的《离骚》,称赞它“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并指出“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汉文学史纲要》)《离骚》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本文拟对《离骚》独特的艺术构思,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8.
记孙觌事     
靖康之难,钦宗幸②虏营。虏人欲得某文③。钦宗不得已,为诏从臣孙觌为之;阴冀觌不奉诏,得以为解。而觌不复辞,一挥立就:过为贬损,以媚虏人;而词甚精丽,如宿成者。虏人大喜,至以大宗城卤妇饷之。觌亦不辞。其后每语人曰:“人不胜天久矣;古今祸乱,莫非天之所为。而一时之士,欲以人力胜之;是以多败事而少成功,而身以不免焉。孟子所谓‘顺天者存,逆天者亡’者,盖谓此也。”或戏之曰:“然则子之在虏营也,顺天为已甚矣!其寿而康④也宜哉!”觌惭无以应。闻者快之。(选摘自《古文鉴赏》)【注释】①孙觌(d!):徽宗末年侍御史。②幸:指皇帝出行至某地。…  相似文献   

9.
《毛诗大序》说:“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据孔颖达解释:“风、雅、颂者诗篇之异;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所谓“异辞”,指的是不同的表现手法。亦即朱熹所说:“赋则直陈其事,比则取物为比,兴则托物兴词。其所以分者,又以其属辞命意之不同而别之也。”我们打开《诗经》一看,《诗传》指明“兴也”的就有一百一十六篇,但没有提及“比”和“赋”。这是由于“凡托鸟兽草木以成言者皆兴也,赋显而兴隐,比直而兴曲……赋、比易识耳”(陈奂语)。到朱熹作《诗集传》才把每章的赋、比、兴一一加注。  相似文献   

10.
辞与赋     
学界历来“辞赋”连称,但实际上“辞”、“赋”虽指同一对象,二者的涵义却大不相同。称其为“辞”主要是从语言特征上讲的,而称其为“赋”则是从吟咏方式上讲的。“辞”、“赋”上古都有特殊的涵义,“辞”乃经人为加工而形成的言曲旨远的文饰之语,而“赋”则是从“辞赋”的“不歌而诵”的特征讲的。  相似文献   

11.
《归去来兮辞》是我国古代“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传世名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对这篇作品评价甚高:  相似文献   

12.
Hyperbole,夸张,源于希腊语,hyper—是前缓,意为over(过头).Hyperbole原义是:故意、明显地夸大、故意“言过其实”.作为修辞格是指,运用想象,通过对描述对象在数量或情状方面的夸大,从而达到强调的目的.汉语中也常用夸张辞格.“说话上张皇夸大过于客观的事实处,名叫夸张辞.”大抵由于说话当时,重在主观情意的畅发,不重在客观事实的记录”(《修辞学发凡》).好的夸张,用词新颖,内容不悖常理;既要超越现实,又不能背离现实.夸张的作用是:1、强调,加深印象.2、幽默,强化语义.3、滑稽,讽刺嘲弄.先举几则汉语夸张例子:  相似文献   

13.
苏东坡被贬黄州四年有余,诗文著作甚丰,题跋、书信墨迹流播颇广,大都已收进《苏东坡全集》。近年,孔凡礼先生点校出版《苏轼文集》和《苏轼诗集》,广为辑录,收入许多佚作。但仍有遗漏,而且已辑录之佚作亦有错落。现辑得12篇(则)(含纠正错落的篇目),稍加笺证发表,望能得到进一步的订正。1、书“赤壁二赋”及《归去来辞》赠潘邠老、潘大观跋元丰甲子,余居黄五稔矣,盖将终老焉。近有移汝之命,作诗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独潘邠老与弟大观复求书“赤壁二赋”,余欲为书《归去来辞》,大观、磐石欲并得焉。余性不奈小楷,强应其意。然迟余行数  相似文献   

14.
以丽为美是汉大赋最鲜明突出的文体风格 ,从侈靡的“丽以淫”到平实的“丽以则”,反映了汉赋由“辞人之赋”到“诗人之赋”的流别演变。这种一代文体和文风的变化 ,受当时儒家经学教化讽喻思想和尚智求实精神的影响甚大 ,是一个用功利态度和实践理性消解汉赋铺排夸饰的“侈丽”之美的过程 ,也是导致赋体文学衰落的一个思想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5.
“辞达说”是苏轼后期所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文论。“辞达”的说法源自孔子,但苏轼却做出了独特的发挥。他认为“辞”之“达”决非易事。一难难在时“物理”、“物之妙”和“已意”认识不易;二难难在已认识到,表达更为不易,非有高超的语言技巧不可。苏轼这一观点是针对王安石科举改革给文坛造成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它有力地纠正了当时“千人一腔”的粗陋文风,有效地保证了宋代散文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何为夸饰?刘勰云:“精言小能追其极,壮辞可得喻其真。”(《史心雕龙·夸饰》)此处的“壮辞”即指夸饰。夸饰含有夸张和修饰(包括润色文辞所用多种修辞手法)两方面的含义,也可以说是夸张性修饰。夸饰从其本质看,是形象内在意义的伸展扩大,是艺术形象真实可信的体现和揭示。而反复运用夸饰性比喻,可以传作者难言之意旨,摹景物难传之形状。《阿房宫赋》中的夸饰性比喻有四:描绘壮美的宫殿,摹状精妙的长桥复道,再现妍态的宫女,展示阿房宫繁富的积藏。对这四处夸饰性比喻析异求同,  相似文献   

17.
孟子在纠正咸丘蒙解诗只抓住个别词句而曲解原意时,提出了一个解说诗的原则:“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这个原则被后代推崇并常常加之引用,但对“以意逆志”究竟作何解释,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意见。分歧的焦点是在“意”字上。一说“意”指学者,即说诗者的心意,“志”是诗人志所欲之事,即作诗者的本意,“以意逆志”就是“以已之意逆诗人之志”。自  相似文献   

18.
王安石在文论《上邵学士书》一文中写到“某尝患近世之文,辞弗顾于理,理弗顾于事。以襞积故实为有学,以雕绘语句为精新。譬之撷奇花之英,积而玩之。虽光华馨采,鲜缛可爱,求其根柢济用,则蔑如(犹没有)也。”他提出“辞——理——事”来。从事到理,从理到辞,要求一致。又提出根柢、济用来。辞从理来,理从事来,这个辞和理都是有根抵的;辞不顾理,理不顾事,这个辞和理都是没有根柢的。没有根柢的好比瓶中的花,是不能结果,不能济用的。  相似文献   

19.
“不刺”一词,在金、元院本及以后的杂剧、传奇中屡见。但它究竟是什么意思,注家并不甚清楚。在解释《西厢记》第一折“颠不刺”一语时,王伯良日:“颠,轻佻也,不刺,方言助语辞。”凌濛初则以为是“没头脑没正经之意,在可解不可解之间。”  相似文献   

20.
《诗·唐风·绸缎》三章句式相类,首章言“见此良人”,二章言“见此邂逅”,本章言“见此集者”。小序以此诗为“刺晋乱也,国乱则婚姻不得其时焉。”姑无论小序之说确否,而此诗言婚姻,或言性爱,则是可以肯定的。《孟子》以“良人”为丈夫,但《诗经》之“良人”未必不是女子;《国语·周语》有“三女为第”之说,则‘“集者”指女子无疑。“‘邂逅”,毛传云:“‘解说(悦)之貌”,若以“良人”、‘“奖者”之实指人者类推,”‘邂逅”不当是“貌”,且“见此解悦之貌”也甚不辞。《诗经》多有数章反复吟咏一事之例,如《魏风·伐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