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有关张良籍贯的最早、也是最权威的记载是司马迁的《史记》。《史记·留侯世家》:“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厘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  相似文献   

2.
看到林汉达先生编著的《西汉故事》第三页有董天野先生配制的插图,把张良画成无须少年,觉得不妥,因此笔者想就此考究一下张良的年龄。据《史记·留候世家》载:张良“父平,……(韩)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年,秦灭韩”。书中没有记载张良是遗腹子,可见他在父亲去世时(公元前250年)已经出生。《史记·项羽本纪》又载:“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指项伯)’。”由此可推测出张良与沛公刘邦年龄,相差不  相似文献   

3.
《学语文文丛》2004,(2):89-92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相似文献   

4.
张良故里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留侯张良,五世相韩,其家世显贵而绵远。其故里史称“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或说“出于城父”,但是在韩国、在城父的什么地方,都没有界定出确切的方位。文献、文物双重印证:张良故里应在韩国城父(父城)东马鞍山北麓小安寺保(今河南省郏县李口乡张店)。  相似文献   

5.
<正>师:现代汉语中,在“说”“说话”这一层意思上,“言”和“语”有没有区别?生:感觉差不多,“有什么事情,您言语一声”中的“言”和“语”都是“说”的意思。师:我们来看看《鸿门宴》中的“言”和“语”。(PPT展示)(1)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2)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相似文献   

6.
《鸿门宴》中的超前称“王”湖南衡阳市三中粟季雄“鸿门宴”的故事发生时,项羽为诸侯上将军,刘邦因起兵于沛,人称沛公,都还没有称王。但《鸿门宴》里,却都超前称了“王”。清代学者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批评说:“高帝此时尚未为王,且前后具称沛公,何忽于张良三...  相似文献   

7.
《鸿门宴》检测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音、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范增说项羽日。(shuō,告诉) B.范增数目项王。(shuǒ多次) c.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jian,小路) D.度我至军中,公乃入。(duó,测量) 2.选出下列句中的“为”与“臣为韩王送沛公”一句中的“为”用法差别最大的一项。( ) A.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B.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相似文献   

8.
张良,汉初名臣。《史记·留侯世家》云:“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索隐》引《汉书》云:字子房,并按:王符、皇甫谧并以良为韩之公族,姬姓也。秦索贼急,乃改姓名(其说另考)。《索隐》又云:良既历代相韩,故知其先韩人。据此,可知张良为韩人,但张良究系韩国何地人氏,其故居究在那里,却世说纷纭。《后汉书》曾云:“张良出于城父。”《索隐》按:“城父县属颖川也。“《索隐》又引韦昭云:“留,今属彭城。按:良求封留,以始见高祖于留故也。”《正义》引《括地志》云:“故留城在徐州  相似文献   

9.
乃一、副词1、“就”。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史记·鸿门宴》)——项伯于是就在夜晚骑马,跑到霸上的沛公军中,以私人身份会见张良,把项羽要击破沛公军的事全部告诉他。②良乃入,具告沛公。  相似文献   

10.
在西汉开国谋臣张良的历史上,曾有一个为黄石公圯桥拾履的故事,史称“圯桥进履”。由于历史原因,司马迁《史记》中对张良的生平没有明确记载,故后人对他的生平众说纷云。关于张良圯桥进履之时的年龄,更是莫衷一是。而“张良圯桥进履才十四岁,是个小孩子”一说颇为流传。笔者近读《史记·留侯世家》,颇觉此说经不起推敲,故略陈管见,以求实为意。  相似文献   

11.
《史记》之所以能史学、文学双峰并峙,主要在于司马迁调动了多种文学手段来再现历史,并寄托了自己的爱憎褒贬之情。史实不能虚构,细节却可想象;人物不可神化,笔墨却需夸饰。《史记》有些地方侧重于史,有些地方侧重于文。如以《史记》和《汉书》中几则关于“鸿门宴”的记载加以比较,则可见此中三昧。中学课本的《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而《史记·高祖本纪》中也有一段关于“鸿门宴”的文字: 十二月中,(项羽军)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日:“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饷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  相似文献   

12.
在《史记》中,“鸿门宴”一节除了在《项羽本纪》中涉及之外,还有另外的三种写法。《高祖本纪》: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  相似文献   

13.
韩非身世与生卒年代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韩非的身世消息,目前所能作为直接证据的应是《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所说的“韩之诸公子”一句。陈千钧先生因此推测说:“非乃韩王之子无疑,当是茾王或桓惠王之子也。”关于韩非的生年,目前并无史料可据,钱穆先生以李斯的年龄来推测韩非大体生于前280年,其说可取。有学者以堂?公的年代来确定韩非的生年,因为有些矛盾无法解决,故不从。韩非的卒年为前233年。  相似文献   

14.
苏教版普高《(史记)选读)读本》选了《留侯世家》,其中“上日:‘吾惟竖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一句。选注者把“而公自行耳”解释为“你的老公我自己去吧”。查萧枫主编的《史记》(文白对照,全注全译),也是如此翻译。其实,这种望文生义的理解是很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15.
“补语”和“状语后置”的位置都在谓语后面,因而容易混淆。如:①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沛公欲王关中。(史记·项羽本纪》)③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史记·陈涉世家》)①句中介词结构“于长勺”补充说明“战”的地点,作补语。②句中“王”后面省了介词“于”,“王”活用作动词“称王”,“关中”作“王”的补语,补充说明称王的范围。③句中介词结构“以尉首”补充  相似文献   

16.
《鸿门宴》首句“沛公军霸上”。课本注 :“[沛公 ]刘邦 ,起兵于沛 (现在江苏省沛县 ) ,号称沛公。”说沛公是刘邦 ,他“起兵于沛” ,于是“号称沛公”。这些都是史有明证 ,自然是不容置疑的。但还是有使人生疑之处 :刘邦“起兵于沛” ,为何不像陈涉一样称“王” ,而称“公”呢 ?这“公”是指公侯伯子男的爵位呢 ,还是指别的职位 ?看来有必要补释一下。《史记·高祖本纪》云 :“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 ,开城门迎刘季 ,……乃立季为沛公。”裴马因《史记集解》引《汉书音义》 :“旧楚僭称王 ,其县宰为公。陈涉为楚王 ,沛公起应涉 ,故从楚制 ,…  相似文献   

17.
释“步走”     
《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一节,选入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其中写沛公逃宴,向张良交代留谢项王的手续后,有这样一句:“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疆、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山下,道芷阳间行,”(第85页)其中“步走”一词,有的教师讲解为“步行”,说沛公放弃随从的车骑,一个人骑着马,和樊哙、夏侯婴、靳疆、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和盾步行,从(?)山下面,取道芷阳找便道走。这样解释,前后有些矛盾:“沛公……一个人骑着马,和樊哙……等四人……步行,……”这成什么话呢?  相似文献   

18.
编辑同志: 我教《鸿门宴》,学生们总会提出不少疑问。今本着“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把这些疑问提出来,希望得到帮助。“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这儿没有写召张良出来,下文却说刘邦“乃令张良留谢”。试问:张良是什么时候出来的?“沛公起如厕”时,“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当时刘邦、张良、樊哙商量逃走,刘邦且能“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人数多,动静大,陈平岂能视而不见,听而不  相似文献   

19.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较为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名词、形容询活用作动词可从下面六个方面进行识别。一、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不是并列关系或修饰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名词活用作动词,构成支配关系、陈述关系或补充关系。例如:1.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3.沛公欲王关中。(《史记·项羽本纪》)例1的“刃相如”不是“刃和相如”,而是“杀相如”,二者是支配关系;例2的“陈胜王”是“陈胜为王”,构成了陈述关系;例3的“王关中”是“称王于关中(即在关中称王)”…  相似文献   

20.
《鸿门宴》中有一段话:“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到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这里的“步走”,有的注家解释作“徒步逃走”讲(如王伯祥先生的《史记选》),总感到于文气有不顺的地方。①沛公放弃了车骑,“脱身独骑”,看来沛公是骑马了。其他四将骑马了没有?如果四将骑马,那么“独骑”“步走”应如何解释?如果四将不骑马,只沛公一个人骑马,这四将怎么跟得上沛公的马速呢?怎样对沛公实施有效的护卫呢?②沛公还没有动身,项羽就派陈平出来召唤他了。沛公为了迅速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