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静 《新闻窗》2006,(4):25-26
记者站是报纸伸向地方的“触角”,驻站记者拥有直面基层,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但也有新闻如何对口的困惑。  相似文献   

2.
王鼎乾 《新闻界》2000,(5):71-71
十多年前,新闻界老前辈穆青同志就说过:“一个图片,一个文字,是新华社腾飞的两翼,缺哪一个都飞不起来。”穆老的这话虽是对新华社说的,同样适用于其它报纸,对于进一步办好老年报,使新闻摄影这一翼真正飞起来,仍具有指导作用。   这里着重谈谈老年报图片的使用问题。   人们读报的目的是要获得信息,图片是报纸上展示的形象信息。这种形象信息是“视觉”的延伸,既能先从图片上得到准确的新闻事实,产生精神上的快意,又可以超越细读文字而耗费时光的速度。图片的直观、形象、生动性,决定了它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人过目难…  相似文献   

3.
驻站记者是各媒体为争夺新闻资源,增强新闻时效性,扩大新闻覆盖面,提高媒介影响力,实现传媒的最佳宣传效果而派驻各地的。不管其时空距离的远近,都已游离于编辑部的核心,很难像“大本营”记者那样,在第一时间得到编辑部的信息和指挥,也不能借当日“评报”这一通道,及时、准确理  相似文献   

4.
5.
6.
驻地方记者站是媒体信息网络中与基层联系的关键节点。驻站记者是编辑部派出的及时了解基层(微观)情况的信息尖兵。如何使驻站记者跳出地域局限,增强宏观意识,使其获得的微观信息更具指导性、实效性、针对性,从而摆脱"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惑,是值得认真探讨的。湖北日报记者部组织驻站记者认真研究记者站工作规律,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总结出许多新鲜经验。本刊特陆续发表,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7.
陈俊 《新闻窗》2007,(4):112-113
驻站记者在远离“大本营”的情况下,到站属所在地采访报道,一方面,他没有“大本营”记者的“超脱”,必须正确把握好一个“度”,处理好与驻地的关系;另一方面,他又不能等同于驻地媒体记者。完全依附于当地。同时,驻站记者又不能像“大本营”记者一样“归口”分工,不能根据自身特长、兴趣专门从事某一领域的采访报道,得做1个“多面手”。[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又到了农民种粮直补金发放的时节,各地纷纷落实党的这一富农政策。作为一名媒体派出的驻地记者,该如何报道这一新闻呢?这一问题,让笔者进而想到:一名驻站记者应以怎样的视角,来捕捉当地的新闻呢?  相似文献   

9.
欧世金 《军事记者》2003,(12):56-57
四、驻站记者的采访采访是记者的首要职责,而且是重要的职责。驻站记者亦然,但驻站记者的采访与在报社大本营的记者(编辑)的采访有许多不同。最大的不同点是驻报社大本营的记者一般采访都是“指令性”的,他们注重抓好采访前的准备、采访中的提问与观察、采访后的笔记整理等环节就行了,这是许多新闻教科书上讲过的内容。驻站记者的采访,“指令性”内容较少,大都靠自己“找饭吃”,因此,他们遇到的难处是“采访什么”。也就是说,驻站记者的采访,首先要找准采访的题目或线索。从操作层面来看,主要有这样几个途径:向编辑部“要”。驻站记者写稿有…  相似文献   

10.
王毅 《今传媒》2005,(2):33-33
新闻单位派驻地方的记,至少应该树立以下几种职业意识:  相似文献   

11.
张云宽 《新闻前哨》2003,(11):53-53
一张报纸如果没有热点新闻,对受众来说是不可想象的。读者阅读心切并急于了解的“热点”,或社会影响大、或关注人群广,或与包括自己在内的读者群利益密切相关。新闻热点,其实也就是报纸的“卖点”。 如何进行热点引导?具体而言即在遵循新闻规律的前提下,如何使热点为更广的受众所知,或使之淡出他们的视线?这是身处一线的驻站记者必须经常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驻站记者要立足当地探求一条既适合所就职的报纸需要,又能为自己新闻事业打开新局面的路子,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当地重大突发性事件,对寻常新闻线索进行深挖细究,积极拓宽新闻题材;另一方面,驻站记者还须注意转变观念,开阔视野,提升境界,以期自己的新闻事业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13.
新闻摄影这种表达方式不受国籍、地域、民族、语言、习俗和文化差别的影响,是真正的最广泛、最大众化的新闻传播方式。实践证明, “图文并重”不仅对增强报纸的感染力、说服力,争取读者有着直接的意义,也是壮大新闻事业,深化报纸新闻改革的趋势和潮流。新闻摄影并非与消息、评论、通讯等其他文字体裁平起平坐,它们之间只是一种协调与合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图文并重”在新闻界是一个响亮的、有诱惑力的口号,愈来愈多的报纸在向往着、尝试着、实践着。 一“图文并重”是办报理念的创新 1、从“并茂”到“并重”是当代报纸的与时俱进。 我国的报纸经历了无图到有图的漫长阶段。即便到了有图的时代,版面上的图片最初也是很少、  相似文献   

15.
伴随科技革命带来的信息高度开放,任何媒体几乎都不可能独享新闻资源,同题新闻竞争成了传媒业的常态。  相似文献   

16.
张富汉 《传媒》2000,(2):17-18
"卖点"的市场背景市场上流通的一切商品,都必须适销对路才能占领市场,取得经济效益;我们的报纸,也不例外,无论机关报、专业报、市民报……都有个适销对路、在激烈的竞争中占领市场的问题.报纸的"卖点"命题,是市场竞争的产物,是时代的必然.  相似文献   

17.
深度报道是党报宣传的重要内容。说其重要,理由有三:其一,深度报道是权威媒体的优势,是大报风格的体现。是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的重要手段;其二,深度报道往往在重要时期。对重大新闻起着重要引导作用,是读者深刻了解党的中心工作、重大决策的有效报道形式;其三,服务大局,推出典型,反映成就.深度报道有强势,有力度。  相似文献   

18.
19.
对于媒体驻各地记者站的记者而言,除必须具备通常意义上讲的政治素质、理论素质、知识素质、意志品质等素质外,还须具备宏观、中观、微观的战略视野。  相似文献   

20.
孔奇志 《新闻前哨》2007,(7):112-112
驻站记者,长期远离编辑部,在没有新闻配套服务和支持的境况中,独立完成新闻采写任务。这就要求驻站记者能在各方面锻炼自己,与时俱进,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