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全球化背景下,现代新闻传媒趋向信息化、多元化、网络化、融合化。对新闻传媒从业人员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层次和多样化、复合型的特征。21世纪新闻传媒业至少需要专家学者型、媒介融合型、经营管理型、新闻(传媒)策划型、技能应用型等五类新闻传媒人才。然而,以系科单面化为主导的传统新闻传媒教育模式弊端凸显,所培养的单面化人才难以达到新媒体时代的新要求。在以“通识”为体,“专业”为用,“体”“用”融合的新闻传媒教育理念背景下,通过制定多层次、有级差的培养目标,建立多元化的师资队伍,优化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课程设置,增设“经典原著”课程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构筑互动化的教学实践平台等途径,有望培养出“体”(通识)“用”(专业)融合的复合型新闻传媒人才。  相似文献   

2.
江凌 《新闻传播》2009,(9):6-12
在目前的新闻传媒教育中,培养“历史的记录者”“社会的守望者”“文明的推动者”已成为三个不同层次的教育理念,为此,新闻传媒教育正由单学科教育向多学科教育转变,从侧重技能训练向素质教育、通识教育转变.在加强知识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文理渗透:强化应用的教改思路指导下,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新闻传媒人才,成为新时期传媒教育的指导思想。也就是说,新时期的新闻传媒教育指导思想是培养“体”“用”兼融的复合型人才。那么,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呢?  相似文献   

3.
宋万林 《新闻知识》2006,(12):24-26
新闻传播学博士不会写新闻消息,这是当代中国新闻教育的悲哀。它反映出新闻理论研究与新闻实践的“两张皮”;新闻教育之“学”与“术”的严重脱节;高等新闻人才培养目标的惊人错位。21世纪需要高水平的新闻人才,传统的新闻教育对此捉襟见肘。超越与突破传统新闻教育之桎梏,建构全新的新闻人才培养目标与教育模式是当务之急。“复式专才”的新闻人才培养目标,是当代新闻实践的总结与前瞻结果,在“四化”体系的支撑之下,它将使当代中国新闻教育重现生机。一、“复式专才”的内涵“复式专才”即新闻人才的培养目标,指21世纪的新闻人才应该是“…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高校新闻专业学科加强实践教学的内容为指导,以学生采写能力的提高效果为研究对象,以提高学生新闻专业能力为核心,以“高校+政府”模式为例,将合作办学、开放教学定为方向,以加强学生社会认知为主导,构建培养具有新闻专业能力的学生的实践方案,这对推进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培养新闻专业应用型人才具有一定的开拓和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长江  宋妍  赵伟东 《新闻传播》2009,(10):122-123
由于新闻学科自身的特点,使得新闻教学本身也要具备更强的时代特征和创新意识.才能培养出既有理论基础又符合实践需求的新闻复合型人才。新闻教学模式不应该一成不变.而应该不断改进、摸索,不断寻找更加合适的教学之路.本文在认真研究了当代新闻教学的课程特点之后.提出新闻教学中应该增加创新.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多地使用实训教学法、讨论教学法与调查教学法.结合不同课程的特点.灵活结合使用.使新闻教学与新闻实践的要求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6.
桑木 《当代传播》2003,(3):23-25
对于“新闻价值=新闻的价值”还是“新闻价值≠新闻的价值”,我国新闻传播学界的认识并不统一。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学们往往运用“概念的区别性思维”来对“新闻价值”进行研究。本本总科学术征的态度,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在“新闻价值”上的“概念区别性思维”错综复杂的情况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赵光  李宏宽 《新闻传播》2006,(10):47-47
艾丰先生在讲到新闻语言时,在提出了“新闻语言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的概念?”的问题时给了肯定回答,即:新闻语言是一种独立的语言,它应该具备“真诚”的素质。 新闻语言为什么要“真” 大家都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鲜”是新闻存在的价值,这两点是新闻最基本、最核心的特点,这不是某个人的规定,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类为了求生存、求发展的需要。这里讲到的“新鲜”,主要是由新闻的内容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既是指导新闻采编实践的科学理论,也是高校培养合格新闻人才的重要教学内容。要使学生在打下扎实专业知识基础的同时能形成正确的新闻传播理念,并对学生的"三观"产生积极影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的教学就应该与时俱进地有所侧重。本文从"围绕传播格局变化突出最新内容、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案例展示、结合课本解读进行综合延伸分析"三个层面入手,对如何创新这门学科的教学作了探索。  相似文献   

9.
什么叫“边缘新闻”?也许是笔者孤陋寡闻,在新闻理论教科书中未见过,这一名词只不过是生造而已,主要是由边缘学科引发的联想,即发生在“工,农,兵,学,商”行业之间,或捕捉在“党群,政法,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经济”诸领域沿边界线或交叉点上的新闻。  相似文献   

10.
赵佳佳 《传媒》2016,(8):79-80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闻翻译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而,新闻翻译教学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林克难提出的“看易写”理论为新闻翻译教学模式研究工作开辟了新的视角,该理论与当前新闻英语翻译的现状相符,也为新闻翻译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建立在“看易写”翻译理论基础之上的新闻翻译教学模式,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了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1.
王琦 《新闻传播》2006,(4):54-54,56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准确及时,具有真实性和时效性。既然新闻是客观的真实,那么新闻播音是否也应是客观地播报而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呢?新闻播音到底是不是纯客观的,又能不能是纯客观的?带着这一问题,在实践中加以分析研究,笔者明确了这方面的一些认识:新闻播音应该有“情”,而且必须有“情”。没有“情”就无法表现出爱憎、表现是非,新闻播音也就失去了宣传的意义。(注:本文所说的“新闻”特指消息体裁,“新闻播音”特指新闻播报。)  相似文献   

12.
“新闻群众工作学”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明国 《新闻记者》2001,4(12):29-32
迄今为止,在我国的新闻学教科书上,没有“新闻群众工作学”。理论常常落后于实践。对于新闻群众工作的研究,也落后于实际现状。事实上,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的报刊、广播电视、乃至包括当今网络媒体的工作实践中,新闻群众工作已被列为新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闻群众工作有哪些特点、有哪些规律、有哪些任务等等,都是值得入总结和探讨的。本文提出,应该加强新闻群众工作学的研究,建立和健全新闻群众工作学的,以丰富社会主义的新闻理论武库。  相似文献   

13.
王晓红 《青年记者》2023,(23):102-105
智媒时代的到来要求新闻从业者成为在技能、知识、媒介上全面复合、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全能型人才,这种要求倒逼全球新闻传播院系从底层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在2019年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大改革,实施了“3+6+N”的人才培养模式、精细化团队教学的教学方法、跨界融通的课程设置、多阶教学的教学维度和“做中学”的教学实践,给我国新闻院校一定的启示。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我国新闻院校应该走大传播、强实践、重在地、显特色的新闻卓越人才内涵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何为新闻写作中的“曲笔”呢?就是记者和编辑依据客观的新闻事实,遵照一定的宣传倾向,在选择新闻事实素材、历史背景材料、结构方式、语言文字等方面有鲜明的个性和某种侧重,使新闻作品的主旨以藏而不露的方式表现出来,或者用“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手法,构造出一种与文章相互交融的意境,让读者受到感染,给人以联想、反思、领  相似文献   

15.
刘晖 《中国编辑》2006,(6):37-39
我国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已有相当的规模,为新闻出版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促进了新闻出版业的繁荣与发展。 编辑出版学是一门实用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许多的理论、规律都是从现实的出版实践中总结与提炼出来的,最终也要应用于实践当中。在高校的专业教学中,除了正常的课堂讲授以外,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高校为了培养合格的、能够适应出版产业发展的优秀人才,在传授一定的理论与知识之外,还必须根据出版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使他们不仅能够熟练运用现代出版技术和理论,胜任新闻出版单位编辑、出版、营销等工作,而且成为新一代具有开拓性的创新人才。因此,在编辑出版学专业高等教育中,实践教学必须提到与课堂理论知识传授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  相似文献   

16.
在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理论研究中,“什么是新闻”是最基本的问题;而新闻又是对事实的报道,因而“什么是事实或新闻事实”就成了更基本的问题。如果说“新闻”是新闻学大厦的基石,那么,“事实”就是新闻学大厦的地基。陆定一晚年还说:“新闻工作,搞来搞去,还是个真实性问题。”而真实性问题,说到底,就是如何准确把握事实的问题。因此,深入研究事实,尤其是新闻事实,在理论新闻学建设上,应该是具有奠基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在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理论研究中,“什么是新闻”是最基本的问题;而新闻又是对事实的报道,因而“什么是事实或新闻事实”就成了更基本的问题。如果说“新闻”是新闻学大厦的基石,那么,“事实”就是新闻学大厦的地基。陆定一晚年还说:“新闻工作,搞来搞去,还是个真实性问题。”而真实性问题,说到底,就是如何准确把握事实的问题。因此,深入研究事实,尤其是新闻事实,在理论新闻学建设上,应该是具有奠基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林帆 《新闻记者》2006,(11):71-72
曾几何时,复旦大学新闻系好不容易增设了一个“编辑(书刊)专业”,但因不足为外人道的隐情,只“昙花”一现便夭折了,不免使人感到痛惜。 上世纪20年代伊始,上海圣约翰大学首创新闻系,在中国创办了第一个新闻学科。嗣后不少知名大学都闻风而动,先后设立新闻系或报学系。奇怪的是,在我的印象里,这些新闻学科从来就是重“采写”而轻“编辑”,这与报社总编辑撑大旗、编辑部掌握版面的实际太不相称,也许编辑是默默无闻“为人作嫁衣”,记者却抛头露面署名见报的世俗原因吧。但是,中央主管这方面的领导却不是这样想的,像胡乔木同志一直主张新闻院系要重视培养编辑人才,因此借1952年院系调整之机,便把燕京大学新闻系易名为“编辑专业”并进北大(后不知何故于若干年后又恢复为“新闻专业”)。只是习惯势力使然.实际上“换汤不换药”,北大编辑专业课程安排基本上纹丝不动.编辑课仍然是作为仅有的一门业务课(到报社实习还是主要由记者指导),甚至原来的系主任蒋荫恩调去当总务长,由他亲自开设的编辑课就乏人传承.只好到有关单位去求援。记得当时请到中宣部报刊处的一位负责同志来当兼职授课.但毕竟是非专业老师,讲授内容缺乏系统性,而且大多是介绍报业情况。至于复旦新闻系,也是同穿一条连裆裤,从其教学组织可见一斑。我是从燕京新闻系——北大编辑专业毕业分配到复旦新闻系的,感同身受这老一套。当时系里共设三大教研室,一是“新闻理论”;二是“新闻采访与写作”;再有就是“新闻史”。“编辑”势单力薄,只作为“教学小组”挂靠于“采写”教研室。和北大的“编辑”号称专业相比,自是相形见绌。不过后来还成立教研室了.那是与“评论小组”合并成的“拉郎配”,才有了自己的归宿,不再寄人篱下了。接下来是中国知识分子备受煎熬的荒唐岁月,自己的命运还无法掌握,谁顾得上学问学科?以致如今全国设立诸多新闻院系,而“编辑”课依然处于弱势,不成气候!  相似文献   

19.
作为新闻学教育的基础课程,新闻理论在我国一直处于地位重要但教学“鸡肋化”的矛盾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效果不彰,是当前我国新闻理论教育的最大弊病.引入案例教学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构建一个内容丰富、气氛活跃的信息化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内容的生动展现中培养起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理论教学回归到“实践·理论·实践”的科学模式,这是促进和改善新闻理论教学的有效途径,也应该成为今后我国新闻学教育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新闻和理论,表面看似乎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分属不同的领域。但是,作为一张整体的报纸,他们必然有着不可分割的连续性。他们反映的都是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只不过,新闻重在说“事”,理论版重在说“理”。理论版更像个“会客厅”,他们传出的是“理性的声音”,提供的是一种思路和某种路径探讨。理论版的“新闻情怀”.正是探讨理论版走出纯理论探讨的狭隘范同,向事的例证与分析的空间延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