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诞生于建国之初的电影录音剪辑,是依附于电影的,力图在广播里再现电影。基于这种认识,几乎整个五十年代,这类节目的制作都以描摹电影为已任。随着实践的逐渐深入,制作者越来越感到不能昕任广播自身无所作为。为挣脱唯电影是从的困境,六十年代初,我提出了电影录音剪辑应立足广播这一基本观点。不过,当时这种认识还只是朦胧初醒,既没有能就电影录音剪辑节目中广播与电影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也还不能  相似文献   

2.
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国翻拍韩国电影数量的增长,但市场反响并不理想,电影翻拍过程中也存在不足。本文聚焦于2013年以来中国翻拍的韩国电影,分析了不同题材电影的翻拍策略:喜剧片注重塑造中国人物,笑点加入中式元素;犯罪片立足中国社会现实,调整了主题立意,实现了电影空间在地化;爱情片依据观众接受心理调整故事情节,借助本土场景营造中式浪漫。同时,也指出了翻拍中存在文化割裂、模仿与创新矛盾、商业与艺术失衡的问题,最后尝试提出了几点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把三个男人的情感纠葛作为主题.这在韩国电影中算是一种创新.不过.如果从探讨同性恋问题的角度来看.似乎并没有太多的新意。[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王珠银 《视听界》2004,(6):69-71
安德烈.巴赞曾经说过,“电影没有起码数量的直接观众就不能存在”。电影的创作和观众的接受是电影的二重性。因此,电影创作者的编码规则,必须根据观众的接受心理来确定。一部电影只有满足了观众的消费需求,才能使“不仅是产品成为产品,而且也是使生产者成为生产者”。《指环王》三部曲正是从名著效应、魔幻世界、“声光秀”三个方面迎合了观众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5.
谢高德 《出版参考》2006,(11):42-43
古人说得好.好阿谀奉承的人不能不防。他今天能对你极尽能事地吹捧.明天他也能对别人如此这般地炮制一番.这种人只是图一己之私利,没有什么道德、气节可言。但现实之中却是这种人吃得开.他们随波逐流.善于溜须拍马.没有多少真本事。对于这样的人和事.正人君子是不屑一顾的。  相似文献   

6.
电影、戏曲、话剧和舞剧的录音剪辑,是很受广大听众欢迎的一种节目形式。播音员在其中担负着繁重的解说任务。我们在拿到这种稿件后,如何去掌握它呢? 首先,对你所要解说的电影、戏曲要熟悉它,事先看到演出更好,如果没有条件看,那也要设法拿到剧本,对照剪辑稿反复地看。弄清每段解说词是在什么时候说,在什么情绪和气  相似文献   

7.
孙柯 《报刊之友》2013,(7):92-93
“十七年”电影以前中国的电影放映中,85%以上都是欧美电影,欧洲和好莱坞的电影一直占中国电影业的主导地位。据夏衍先生回忆说,中国电影刚刚兴起的时候,制作电影的人员班底——演员、摄影师,甚至导演,没有一个是科班出身,只是一些爱好电影的人聚集在一起,这些“半路出家”的早期电影制作人员拍摄的影片,情节和风格往往是模仿美国电影。笔者希望以《小玩意》和《魂断蓝桥》两部电影的对比,来说明当时美国电影叙事模式和技巧在中国电影中的渗透,当然,中国电影依然保留着中国的印记,但是这样的模仿无疑是中国电影成熟路程当中大步的跨越。  相似文献   

8.
在通常电影类型的划分中,所谓非虚构影片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传统意义上的“非虚构影片”一度在纪录电影史上的后格里尔逊暑期成为纪录电影的同义语,成了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纪录电影的定义。一直到90年代初期这种说法也在理论界和创作界具有广泛的影响.比如在法国拉鲁斯出版社1986年首版的《电影辞典》中.将“纪录电影”解释为“所  相似文献   

9.
电影诞生一百年来,在西方形成了很多的理论流派.他们高举各自的理论主张想证明什么是电影,或者说电影是什么。他们从电影的形式、艺术特点到根本任务进行了详尽的探讨。电影的基本组成部分是镜头。那么电影镜头是遵循什么原则组接在一起的呢?目前形成一致的看法是电影镜头根据电影文法进行组接.同时电影的叙事遵循一套完整的文法规则——电影语言。  相似文献   

10.
扬邪,怪哉!     
最近,常听周围的同志们议论说:“现在报纸有些文章纯属教唆犯!”对此我也有同感。那些扬邪的文章确实令人不能理解。如有的贪污巨款案的报道,将罪犯的作案手段作了详尽的介绍,这实在没有必要,它只能使宣传起反作用,给别有用心的人以可乘之机,给社会增加不安定因素。更有甚者的是对抢劫、奸淫妇女、杀人之类的报道,常有实录全过程的文章。这种做法,是在教唆更多人犯罪。说到这里,联想到一些格调低劣的电影、电视剧、色情书刊等的出现,常常使青少年从模仿而  相似文献   

11.
韩国文化产业爆炸式增长背后的产业振兴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丽芳  柴葆青 《新闻界》2006,22(3):91-93
随着韩国政府文化全球化发展目标的布局(“深化”、“扩散”、“潜在”)①步步深化,韩国文化产业每年以30%~40%的速度高速增长,在亚洲以外的区域也开拓了一定的市场空间。在电影、电视节目、音乐产品、游戏产品的全球输入输出的“游戏”中均表现为输出比例增大,而输入比例减少。本文将首先描述韩国文化产业的爆炸式增长,并随后对这种爆炸式增长背后的原因予以分析。一、韩国文化产业爆炸式增长韩国文化产业局成立十年后,产业振兴政策实施后的效果显现出来。2005-2006年间,韩国电影、音乐、在线游戏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已经达到60%。本土电影在…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闻周刊》2009,(31):81-81
因在约翰·科里利亚诺为电影《红色小提琴》配乐里演奏小提琴而一举成名的帅哥小提琴家贝尔如今已是帅叔年纪。科里利亚诺的电影原声在电影中起到绝佳的渲染气氛和增强画面感作用.可惜一旦离开了荧屏便黯然失色。几段炫技和场景都是对帕格尼尼时代二流作曲的模仿,不过其中第15轨相信能激起中国乐迷的共鸣。  相似文献   

13.
桂运东 《新闻前哨》2002,(12):24-24
好版面的标准精美的版面会说话。版面说话是通过新闻在版面上的位置和处理形式,以无声的语言、无形的信息,给读者一种暗示。这种暗示包含丰富的信息,如谁主谁次,孰重孰轻,哪急哪缓。如突出什么,淡化什么,强化什么,弱化什么等等。版面的组成,包括多种因素,最关键是新闻本身。一个版面,尤其是要闻版,没有一篇有影响力的新闻,没有一定的信息量和可读性(现在应该追求必读性),设计再完美,也不能成为一个好版面。好版面要有好图片。图文并重是版面发展的方向,新闻图片是报纸不可缺少的品种。版面上的新闻图片既美化版面,又丰富…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东亚出版人会议的主题之所以定为“出版在文化产业中的地位与发展策略”,是因为韩国出版业已出现危机。出版业在韩国和日本的地位虽然已经确立,但我们的危机感在于,我们和其他文化行业相比较,这一行业还相当薄弱。尤其是在韩国,除了电影,电玩和动画片之外,新的媒体如网络和手机都威胁着传统的阅读市场。更让人不安的是学校和社会的激烈竞争,对于出版的内容有很大的影响,这种情况更加剧了我们的危机感。  相似文献   

15.
眼下.“民生”是一个热词,国家领导人关注“民生”,媒体也在吆喝“民生”,但大多数媒体和记者不过是人云亦云而已.并没有好好地想想民生是什么。有什么价值.对媒体和记者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古人云:三思而后行。没有思考而盲目地行动。是很难有好的结果的。实践需要思考.磨刀不误砍柴工.让我们好好地思量一下吧。[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在现实世界中,面对世间百态,芸芸众生.我们有太多太多的很难选择.很难改变。我们不能选择出生,很难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也很难改变别人。在这种境地下,我们所能做的是什么呢?我想说的是“思路决定出路”。  相似文献   

17.
无线电播音在抗战宣传上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方面的工作人员也确实尽了最大的努力,然而还不能说没有缺点。上海战事发生以来.播音界确入了战时状态,平剧、大鼓、蹦蹦戏这一类的唱片不再播送了,代替的是救亡歌曲;风花雪月情调的开篇也没有了,代替是有关抗战的新的东西;什么桂圆大王,什么化妆品的宣传也没有了,代替的是时事消息和慰劳品募集的成绩报告,讲解《古文观止》也停止了,代替的是防空防毒等等常识的演说。最受听众注意的自然是时事消息,这些消息的来源大都是当日的早报和晚报,除将文言翻成半文半白而外,别无贡献。这…  相似文献   

18.
孔同 《传媒》2007,(4):66-67
韩国传媒产业的现状 传媒产业打造"韩流"风潮 从1997年中央电视台引进第一部韩剧《爱情是什么》开始,十年来韩国的传媒产业逐渐做强做大.2000年,韩国电影《我的野蛮女友》成功登陆中国市场,在年轻人当中引起强烈反响,掀起了"韩流"热潮.  相似文献   

19.
刘玉祥 《今传媒》2016,(1):110-111
人才培养是电影产业迅速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之一,韩国电影产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所主导并实施的相关产业政策的引导,尤其是行政措施的妥当、人才教育的改革、政策法规的完善以及民族情感等多层面的支持,使得韩国电影产业迅速成为本土市场的统治者,在世界电影的发展浪潮中独树一帜.本研究对1998年以来韩国电影产业概况进行了剖析,并以此为基础,从韩国电影人才教育的多个层面分析了韩国电影产业迅速崛起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面对加入WTO后对科技的影响,我国适时调整了"十五"期间科技发展战略。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实现战略转移。1.从跟踪模仿到自主创新。跟踪模仿学习别人技术,这是所有后发国家都遵循的一条模式,日本、韩国的技术发展轨迹也是这样。日本在这点上做得最充分,日本充分利用60年代以后冷战的机遇,从美国、欧洲获取大量的技术,然后在这个技术基础上,进行再创新,然后打入国际市场,从而经过短短几十年发展成为今天经济巨人。我国50年来科技发展历史同样也遵循这样一个轨迹,我们最早学前苏联,向前苏联学很多技术,冷战结束后我们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