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在1849年征服了印度全境后,为了拱卫这块被英国人称为“英王皇冠上最明亮的明珠”的重要殖民地,确保其在南亚次大陆的长期利益,制定了向中国西藏扩张的方针。英印通过清朝逼西藏地方与英印通商,遭西藏拒绝。英国即以锡金为跳板,从经济上、军事上入侵西藏,遭到西藏人民的坚决反抗。1888年是藏历土鼠年。西藏人民至今仍将当年抵抗英国入侵之战称之为“土鼠年之战”。1888年,英军从隆吐山下的扎鲁隘口向藏军和民兵发起进攻。西藏军民奋起抵抗。英军数人被击毙3月20日早晨,英军在炮火掩护下向藏军阵地猛冲,进入藏军埋伏圈。藏军第3团欧西瓦…  相似文献   

2.
由于"西方中心主义视角"的影响以及反华势力与藏独分裂势力在涉藏问题上长期歪曲与片面宣传,西方人对西藏文化、历史以及中国西藏政策存在种种误读和偏见。在全球化和网络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展开民间外交,向世界展示真实的西藏,破除"西方中心主义"下西藏观,在交流中廓清迷雾,增强中国在西藏问题上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3.
丁进军 《历史档案》2000,(1):133-135
19世纪下半叶,英国殖民主义者在吞并印度后,为了在军事和经济上攫取更大的利益,又以印度为基地,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和三十年两次大举武装入侵我国西藏,迫使清政府先后同英方签订了《藏印条约》、《藏印续约》与《拉萨条约》。至此,西藏门户洞开,从亚东经帕里,至江孜和日喀则,英印商人一路畅通无阻,西藏实际上成为英印的自由贸易区。历史上,西藏地区长期处于以物易物的原始自然经济体制下,货币经济相当落后。英人在同西藏地方的商品贸易中,对西藏的经济资源大肆进行廉价的掠夺,主要以西藏的土产、药材、羊毛、牛皮及皮货为…  相似文献   

4.
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是20世纪初英国为了侵占中国西藏,使用一系列阴谋伎俩,在中印边界东段强加的一条"边界线".为使该线成为事实,英国在20世纪20-30年代极秘密地篡改<艾奇逊条约>版本,本文披露这一史实.  相似文献   

5.
侯希文  李祝喜 《档案》2015,(4):12-16
西藏岩画作为西藏地方的"准文字档案",真实生动地展现了文字产生前西藏地方社会生活的各种世相,研究如何更好地保护这一历史文化瑰宝,是档案学人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考论西藏岩画的档案属性、载体构成、损坏原因和保护对策,以期引发学界对西藏岩画保护的进一步研究,促进政府机构强化对西藏岩画的实体保护和管理,从而使西藏岩画这一"准文字档案"在藏族历史文化研究和西藏地方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1903年,英国发动了第二次侵略西藏战争,大批英军越过咱利山隘口进入藏境。由荣赫鹏(F.Younghusband)率领的英国侵略军于翌年8月攻占拉萨,并以武力胁迫西藏地方签订了非法的“拉萨条约”。英帝国主义赤裸裸的侵略行径,遭到中国人民强烈的反对和世界各国人民的谴责,英国不得不将其侵略军从拉萨撤出。英军撤离时,留下荣赫鹏“使团”的秘书鄂康诺(W.F.Oconnor)上尉,带领两个连的侵略军驻扎江孜,其中骑兵就有50名,大炮两门。  相似文献   

7.
西藏亚东关自1894年5月1日开关至1914年3月闭关,近二十年中始终未征税。这是近代中国唯一不征收关税的海关。那么,亚东关何以如此?这得从亚东为什么要设关通商谈起。1888年3月,英帝国主义扩张分子派兵进攻藏军驻守的隆吐山,打败藏军,乘机要求清政府缔结条约,在关于藏印条约的谈判过程中,关于通商开埠地点问题,双方分歧很大。英印代表要求开放帕里(亚东以北,相距170里)及其附近地区,听凭英国商人前往贸易。但西藏噶厦坚决反对在西藏通商,经升泰反复与之商议,始允许在亚东开埠通商。  相似文献   

8.
民国初建,为避免藏独分裂,袁世凯政府以"五族共和"为旗帜,通过军事与外交的努力,加强对西藏的管控和治理。袁世凯政府的治藏政策随其个人的私欲和时代变革而变化,治藏危机不断出现,屡次的外交努力均未取得实质性成果。"弱国无外交"是袁世凯政府难以走出的外交困局。任何分裂国家的言行都将受到历史和人民的审判。  相似文献   

9.
文厚泓  许得存 《兰台世界》2016,(18):108-110
综合考察18世纪末六世班禅进京入觐时的西藏社会,有助于了解前现代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建构。在六世班禅入觐时,清中央政权及其对西藏的控制已稳定;西藏地方政权由传统的政教合一制过渡到由中央驻藏大臣与格鲁派两大首领(达赖与班禅)联合执政模式;西藏经济在稳定的社会秩序中有所发展,与喜玛拉雅周边国家与地区有了更密切的贸易交往西藏文化继再次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不丹、锡金、拉达克等成为清朝的"藩部之藩属"。  相似文献   

10.
岁末,回首过去一年的涉藏外宣工作,中国以更加开放、主动的态度,频频派遣涉藏团组走出去,积极与国际社会交流、对话,从不同的角度向世界介绍一个真实的西藏.如2009年3月,全国人大西藏代表团访问美国、加拿大;中国藏学家代表团一年中多次组团分别访问了德、英、南非等国;10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外国机构在意大利罗马联合举办"第二届西藏发展论坛",论坛通过并发表了<罗马宣言>……正是这一系列"走出去"的举动,加大了国际涉藏舆论中来自中国、来自中国西藏的声音.  相似文献   

11.
1950年7月,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康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的格达活佛受中央人民政府的委托,为劝说西藏地方政府进行和平解放西藏的谈判,从西康甘孜前往西藏,路过昌都时,遭到国外反动势力和西藏上层分裂分子的百般阻挠.  相似文献   

12.
张舵 《东南传播》2012,(8):123-125
《西藏一年》是近些年涉藏纪录片的一个突破,它从八个普通藏人的日常生活细节入手,真实地描绘了西藏江孜地区社会各阶层的风貌。它的出现也改变了中国涉藏对外宣传长期处于失语状态的尴尬局面。这主要得益于制片人"对外传播"理念的转变。本文通过对西藏对外传播的紧迫性、传统涉藏纪录片的困惑、西藏一年的成功经验进行思考,试图找出涉藏纪录片对外传播的具体技巧,以期更好地学习纪录片的创作之道。  相似文献   

13.
西藏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与尼泊尔接壤,自古以来,尼泊尔与西藏的交往和联系便十分密切、绵延不绝。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尼泊尔自然就成为了我国打通南亚地区、建设和发展南亚大通道战略的重要环节,把握尼泊尔媒体中的西藏形象也对今后正确开展中尼两国外交和维护西藏边境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共和报》是尼泊尔颇具影响力的英文媒体之一,因此本文主要选取《共和报》的推特账号(后文简称为@RepublicaNepal)进行个案研究,以@RepublicaNepal的涉藏报道为研究对象,基于"他者"视角对西藏的文本式呈现,对其发布的涉藏推文进行内容分析,同时探究文本背后的文本情境和社会背景,进一步厘清其所建构和呈现的西藏形象。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为样本,从信源的角度探讨了中美主流媒体在西藏问题报道上的差异,进而探讨这些差异是否会影响报道本身的态度和观点、会造成什么样的传播效果、帮助谁的声音成功地发表了对西藏问题的看法,最终提升或者压低了哪些观点在公众舆论中的地位。研究证明了一个基本的假设:两家媒体进行西藏议题报道时在信源选择上有着明显的路径依赖,而信源对两家媒体涉藏报道的态度有明显的潜在影响。这为我们在涉藏信息的对外传播中加强与西方媒体和社会的对话沟通、改进中国媒体的报道质量提供了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5.
设立"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不仅使人们铭记"民主改革"这一历史性事件,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所谓"西藏问题"的实质所在2009年1月19日,两藏自治区人大九届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一项议案,决定把每年3月28日设为"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以纪念50年前在西藏进行的民主改革。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嘎玛在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设立纪念日是西藏自治区旗  相似文献   

16.
杨铭 《历史档案》1998,(3):72-78
"巴塘事件"是四川藏区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光绪三十年(1904)四月,凤全被授予副都统衔,任驻藏帮办大臣,在巴塘及理塘一带推行"经营徼外,以固藩篱"的政策,建议清政府中央从西藏地方政府手中收回瞻对地区,限制喇嘛寺院人数和暂停剃度,兴办垦场,实行改土归流等.  相似文献   

17.
2011年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这一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这一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原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宣告西藏和平解放。60年来,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经济总量翻了上百倍,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  相似文献   

18.
阿沛·阿旺晋美,是半个世纪前在中南海勤政殿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决西藏办法的协议》惟一健在的代表,是西藏自治区政府的主要缔造者和首任主席。  相似文献   

19.
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同时也是近代中外关系中第一个在形式上符合国际范式的条约,因为它具备了近代国际条约的各项要素和细节,而在内容上又违反了缔约国双方的平等自愿原则。所以《南京条约》对中国是迫于无奈接受的结果,对英国则是举国庆祝的成果。《赫德与中国海关》作者魏尔特甚至奉上一顶"外国对华贸易大宪章"之桂冠。提到如此高度,是因为英国自1583年伊丽莎白一世派遣纽布瑞远赴东方探险贸易开始,到1840年对中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一直以来孜孜以求、绝不放弃的目标,这一次,英国人终于如愿以偿了可谓"千万里我追寻着你",跨越了整整两个半世纪。撇开屈辱辛酸之谓,自此中国被强行拽入世界资本殖民体系,必须直面全新的国际秩序。李鸿章所说"三千年来未遇之大变局"拉开序幕。大变局中最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6,(22):11-20
《纽约时报》通过议程设置,构建了一套涉藏负面话语模式,这给中国的内政外交带来了不利影响。本文通过对时报30年涉藏议程设置的考察,发现:30年来,时报总体主要围绕"国内涉藏暴力事件"和"国外达赖出访事件",聚焦涉藏"政治议题",以涉藏"人权"和"主权"为主线,通过"负面"基调构建,设置涉藏议程。研究还发现:1987年西藏暴乱事件是时报涉藏议程设置的一个拐点,在此之前时报涉藏报道不多,而且议题分布态势呈多元化,议题"显要性"特征不明显,并且报道基调总体偏"正面"。但87年暴乱事件激发了时报涉藏报道热情,时报开始聚焦"政治"议题,以"人权"和"主权"为主线,设置涉藏议程,并且议程基调开始偏向"负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