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亚 《兰台世界》2014,(4):41-42
清代奏折制度伴随着清初加强皇权的需要而产生,随之发展而昌盛,又随之没落而衰,直至清朝灭亡而止。加强皇权的迫切需要促成了奏折制度的产生,这一点在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表现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奏折又称折子,奏贴,折奏。现有的文献关于奏折较早的记载应属顺治朝大臣王熙在自撰的年谱。顺治十三年六月及后来对文书制度的改革都可以看出奏折的雏形。所以笔者认为,奏折产生于顺治朝,丰富于康熙朝,成制于雍正朝,完善于乾隆朝,以后随着清王朝的破败,也逐步走向衰落。从内容上看奏折是奏本与题本的结合体,而究其名字的来源笔者认为庄吉发教授的观点很有道理,他认为是缘于奏本和“折子”经常合为一体用来奏事,久而久之演变而来。奏折的产生如上所述,那么奏折制度这一约束客体的形制的产生当然也不会太晚,最晚不会晚于顺治末年。奏折制度经…  相似文献   

3.
申红星 《兰台世界》2013,(28):155-156
奏折制度是清王朝创设的重要政治制度之一。奏折制度的创立,功用是多方面的,其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维系并加强皇权专制,清朝在广泛借鉴中国历朝历代政治传播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机构设置、公文制度等方式,构造了一套有利于皇权专制的政治传播系统。为加强皇帝在权力中枢的信息传播控制力,清初相继成立南书房与军机处,逐渐剥夺了议政王大臣和内阁大臣在军机大事上的发言权和知情权,使皇帝成为唯一的传播主体。为扩充政治信息收集并加强反馈,清朝继承中国传统的御史制,又创造了奏折制度,拓宽了皇帝的信息渠道,扩充了皇帝掌握的信息内容,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保密性。为保障全国各地的信息传播,清朝在继承明朝驿传系统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以北京为中心,连接全国各地的传播系统,并对各项弊端大加改进,力求实现驿传的快速、高效和安全运转。此外,为加强意识形态宣教效果,清朝改造明朝的乡约制度,使其成为由礼部管辖,以宣讲圣谕为主,专门用于教化的政治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相权与皇权之间既相互依存又有矛盾冲突。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需要宰相辅弼,协理万机。同时,相权在制度运作中又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产生威胁皇权的离心力。相权与皇权之间依存博弈构成官僚制的核心。  相似文献   

6.
金砖,取材特殊、做工精良、质地光洁,“明如镜、声如磬”,是专用于铺设宫殿、坛庙及陵寝享殿等地面的材料,象征着皇权的至尊。本组史料选自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上谕档及内务府等全宗,反映了清代金砖的烧造、运输、铺墁等情况。现予刊布,供研究参考。 ——编选者 刘源  相似文献   

7.
奏折制度是清代独有的官文书制度。由于奏折往往附有皇帝的朱批,内容又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记载,所以史料价值甚高。奏折始见于康熙朝,目前,康熙朝朱批奏折分藏于北京、台北两地。七十年代,台湾故宫博物院将该院所藏的康熙朝朱批奏折影印出版了,全书共9册(其中最后两册为满文奏折),命名为《宫中档康熙朝奏折》。1984至1985年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将该馆所藏史料价值较高的1千多件康熙朝汉文奏折与《宫中档康熙朝奏折》中的2千多件汉文奏折汇集一起,分8册影印出版,命名为《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以下简称《奏折汇编》)。  相似文献   

8.
由于奏折制度具有上报速度快,批复流程较为简洁的特点,随着清朝政府日常事务范围的扩大,雍正希望通过奏折这一档案文书传递的方式提升上下信息传递的效率,并由此对奏折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相似文献   

9.
正奏折是清代大臣呈给皇帝的上行文书,数量众多,价值巨大。一般认为奏折要么保存在宫中,要么存于军机处,前者称"朱批奏折",是奏折原件,后者为"录副奏折",是抄录的奏折副本。前者的形成是根源于朱批缴回制度,后者则是由于军机处的奏折录副存案制度。除了宫中和军机处以外,其他机构档案中是否还有奏折(本文特指呈给皇帝的"原折",也称"正折")呢?如果有,反映了怎样的公文处理程序?这些问题,笔者尚未见有专文讨论a,因此根据所见的中国第一历史  相似文献   

10.
清代的书吏,是指在各级衙门科房中专门从事文书处理和收贮档案的员役,是国家机关的正式雇员。因其所隶属衙门不同,而称谓各异,诸如供事、经承、书吏、典吏、攒典等,但一般在公文中通称书吏、书办或经承。书吏身居文档重地,抱案牍,备缮写,极易营私舞弊,故清政府对其格外重视,在典制上对其作以严格规定。康熙、雍正两朝曾多次整饬书吏,并设立文书档案副本制度、上缴朱批奏折制度等,加强对文书档案的管理。但事实上,书吏朋比为奸,上下其手,或援例假公营私,或伪造、窜改、抽换、毁坏文书档案,舞弊多端。这一现象至乾朝隆仍屡禁不止.本组史料选自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及军机处录副奏折,反映了乾隆朝年间整饬书吏的部分情况。现予刊发,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1.
张慧聪 《兰台世界》2012,(36):33-34
明清时期的刑罚仍以隋唐时期的五刑制度作为其刑罚制度的基础,但是,随着明清时期皇帝权力的不断集中与加强,当时的刑罚制度在维护皇权及统治阶级专制地位上的作用凸显。  相似文献   

12.
吕坚 《档案学研究》1998,12(2):72-76
从奏稿与奏折之比较看今后清人全集整理出版吕坚一清代官文书沿袭了明代官文书的主要制度,且又有所发展,具有依行政机构分工而种类繁多、系统完整且保管严密有序等诸多特点,它是清代君权至上、高度中央集权下封建专制政治的产物。奏折文书是清代官文书中史料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13.
宗藩入继对西汉政治的发展变革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本文对汉朝史上影响最广泛而深刻的两位宗藩入继皇帝——刘恒和刘询进行了分析,并对西汉的皇权专制制度和外戚专权制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密折制度是清代所独有的官方文书制度,对清代的政治活动有重要影响,多年来康熙三十二年李熙和曹寅的奏折被认为是最早的密折,但随着研究深入,尤其是近年来对满文奏折的发掘,为密折制度的研究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史料。  相似文献   

15.
元代"东平布衣"赵天麟被人们尊称为"布衣法学家",主要基于其平民的身份和一名法学家的胸襟。笔者通过阅读赵天麟的六十二篇奏折,深深地被其中蕴含的恢复封建正统思想、加强法律制度建设、限富恤民的以法治国思想所折服。  相似文献   

16.
从官员档案的视角,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雍正执政时期的政治制度,还有当时各类官员的履历。通过对比和分析,具体讲解奏折中体现的引见制度和密折检查制度,希望能够为雍正奏折数字信息化整合提供可能,进而为清史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关于清代题本的处理程序,一般认为应先交票拟后进呈御览,再发交内阁,由内阁批本处照旨“批红”后经科抄交部执行。若皇帝认为内阁大学士所拟旨意尚需要斟酌考虑,则随手将题本折一角,即为“折本”,俟皇帝御门听政时,各衙门奏事毕,大学士将折本逐件请旨,大学士承旨后,另缮票签,经皇帝核定后批红。关于清代奏折制度的产生的研究也大多建立在这种理论基础之上,即认为题本先经内阁票拟,不利于皇帝专权,因此清代皇帝才创立了奏折制度,绕过内阁,从而加强专制。这种说法相沿已久,然而笔者在阅读《康熙起居注》的过程中却发现康熙朝的题本处理与上述…  相似文献   

18.
康熙朝是清代奏折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该时期的奏折办理模式对后世影响深远。康熙朝,大学士在皇帝的允准下开始有限度的参与奏折的批答。这一极具开创性的做法被后世的军机处所继承并规范化,深刻影响了清廷中枢决策体制。关于此,学界尚未有专文述及,故撰文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9.
刘炳涛 《兰台世界》2016,(20):113-116
清代注重用法律制度来调整宗教,在进行宗教立法时遵循皇权高于教权、以儒统教、从俗从宜、宽容与限制并行等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对清代宗教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奏折作文文书,始于清朝。奏意即进,中国古代凡人们言情于上,均可称奏。秦初改书为奏,奏才成为臣子上书皇帝的专用文书。自汉迄明,上奏文书称谓也各不相同,如奏议、奏疏、奏章等。清代奏折制度是君主集权专制制度加强的产物。康熙朝廷,清朝已基本完成全国统一。在例行的题本、奏本之外,皇帝还任命一些事情,用密折报告一些官场隐私和民间动态,以便更加机密、快速地了解政情。查动官吏。雍正时,奏折使用范围扩大,不仅督、抚、提、镇等高级官员可用,其他科道官员,甚至周知也可密折奏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