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万书 《大观周刊》2012,(30):22-22
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契合点这个命题,其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个方面,它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进而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体系;这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内在联系体现的尤为突出,反映在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等方面的契合。  相似文献   

2.
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史,要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教条主义、实用主义等错误倾向。唯物史观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史提供了宏观的指导思想,但要深入、系统地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史,还需要从中观层次探讨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史的基础理论与方法,这对于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史理论体系,深化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史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新华 《兰台世界》2017,(11):93-95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毛泽东不但是奠基者,还是道路的探索者、道路的开拓者,是一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历史元勋、思想大师。在九十余年的发展进程中,毛泽东率先明确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任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哲学基础进行了深入的论证,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内涵,并且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基和开拓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刘汉波 《新闻爱好者》2011,(10):152-153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既是人类文艺理论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20世纪以来中国文艺界重要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开始了它在中国现当代文艺史上与中国革命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实践相结合,即"中国化"与时俱进的发展历程。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是开拓者;邓小平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传承者;江泽民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道路上继续前进;胡锦涛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发展历程推进到了一个重要阶段。四代领导人的文艺思想,以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强大威力开辟了中国文论话语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与时俱进的发展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佑江 《新闻爱好者》2011,(20):152-153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既是人类文艺理论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20世纪以来中国文艺界重要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开始了它在中国现当代文艺史上与中国革命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实践相结合,即"中国化"与时俱进的发展历程。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是开拓者;邓小平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传承者;江泽民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道路上继续前进;胡锦涛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发展历程推进到了一个重要阶段。四代领导人的文艺思想,以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强大威力开辟了中国文论话语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6.
方来武 《中国出版》2013,(22):69-69
近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但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研究还不多。张世飞的最新力作《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不仅提出"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概念,还从理论、历史和实践三个层面初步构建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科学体系,系统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重要贡献与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中国的历史进程是基本一致的。留日学生群体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过程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出版已走过百年历程,取得了辉煌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典在中国出版传播,以便于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从源头活水中汲取大智慧.党在百年历程中,从最初引进译介马列经典著作的尝试,到后来有组织、有计划地出版发行马克思主义著作的成熟,这对于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从胜利走向胜利意义重大.在此过程中,党不仅把马列经典著作编译出版,而且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产出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著作,这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著作的出版传播,为党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回望马克思主义著作在中国的百年出版传播历程,可以深刻地把握其发展规律和吸取经验教训,从而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曾历经百般磨难与重重阻碍,而邓中夏作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信奉者与传播者,在我党建党前后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认真的学习与钻研,并为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武装了幼年的中国共产党,指导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初步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道路。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谈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特点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史瑞佳 《兰台世界》2016,(14):105-107
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总司令"和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始人之一,其发起和领导的新文化运动扫清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障碍,其对马克思主义的积极宣扬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基础。在实践中促进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当时其培养的许多先进分子成为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干部基础;同时,陈独秀创建党组织并领导中共革命斗争,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  相似文献   

12.
毛平 《兰台世界》2012,(22):43-44
周恩来同志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及马克思主义者,他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阐释与宣传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同时,他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并广泛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20世纪20年代初期,周恩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  相似文献   

13.
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三个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飞 《湖北档案》2010,(1):62-64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从俄国十月革命后开始的。李大钊作为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第一个举起了马克思主义大旗。  相似文献   

14.
艾思奇作为我国首位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大众哲学家",其一生都在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而努力、而奔波,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广泛传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相似文献   

15.
张闻天是中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是中国共产党在一个相当长时期的卓越领导人。他通过多种途径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与普及作出了巨大贡献,有效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关冒平 《大观周刊》2012,(27):11-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经过了二次历史飞跃。第一次飞跃的成果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并对社会主义的建设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第二次飞跃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本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发展过程和经验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辩证唯物的吸取经验教训,来发展我国现阶段的建设。更好的以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我们的实践,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出更灿烂的光芒。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种社会政治学说纷纷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传入中国,此时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尝试了各种救国方案,最终都以失败告终。马克思主义传入之后,早期的知识分子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同时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工人运动,取得了许多的成功经验。因此,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的途径和经验进行分析,可以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有效传播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本文就是针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背景、途径以及早期传播对当代的启示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8.
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发展过程中,出版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出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力军和主阵地,马克思主义出版物引导大批革命者走上马克思主义指引的革命道路,革命出版活动锻炼了一批党的领导骨干,马克思主义出版物提升了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使大批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19.
谌笛 《新闻窗》2012,(1):34-35
我们今天所讲的马克思主义,无疑讲的是已经与时俱进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如十七大报告中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正基于此,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  相似文献   

20.
李大钊以图书馆为阵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帮助或直接领导北大马克思主义团体和学会成立,引导中国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