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审美文化研究在当今美学界、文论界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审美文化研究的著作也层出不穷,聂振斌先生、滕守尧先生、章建刚先生合著的《艺术化生存》无疑在审美文化研究中是别开生面的。首先,作者运用中两审美文化比较的方法,显示了与其他研究者的不同之处。这种比较研究拓展了审美文化研究的视野,为审美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维视角。中西审美文化比较是指一种比较活动,这种活动的目的不是比出孰高就低,谁前谁后。在作者看来,比较更像在“对话”,有了这个高度,审美文化比较可以看成是异质文化之间的对话。与审美文化比较相对应的…  相似文献   

2.
正宋光生,1940年生,河南邓州人,1954年小学毕业,开始跟随曹东扶先生学习古筝,期间自学了三弦和琵琶。1957年因弹得一手好筝,被招进邓县(1)刁河区业余曲剧团,1958年被正式调入县曲剧团,1962年参加河南省首届古筝研讨会,在音乐会上崭露头角,随后进入县曲艺队工作至1968年。改革开放以后,宋光生致力于板头曲和古筝的教学工作,同时在对板头曲、大调曲子及中国古代乐府音谱系统研究中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2008年文化部确定其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河南板头曲代表性传承人。  相似文献   

3.
“山水城市”是钱学森先生最早提出的,描绘未来生活的理想方式。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包含着深刻的山水审美思想,对山水城市的构建以及人们审美心态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山水城市为人们在生活中体认自然提供了直接的平台。山水城市的构建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延续,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中华审美文化通史(六卷)周来祥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周来祥先生主编的《中华审美文化通史》是当代审美文化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而突出的成果。这一研究课题原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后又被定为山东大学"211"工程标志性项目和"硕果基金"项目,旨在对先秦直至20世纪的中华审美文化进行全面、系  相似文献   

5.
童话史是什么?韦苇先生认为,童话史是历史上的童话作品与童话史家现在审美视野的直接交融;童话史的撰写实际上是以史构架形式出现的一种审美批评活动。韦苇先生的新著《外国童话史》正是一部矗立在历史与审美契合点上的童话专史,它有着三个方面的特征。一、用中国“童话”概念来写“外国童话史”。一部童话史不能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童话”概念。而中国“童话”概念所指称的  相似文献   

6.
序<审美化生存> 守祥师从浙江大学徐岱先生攻读文艺美学博士学位,凝聚三年心血铸就的这篇论文颇受好评.之后,又进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博士后工作站,把形而上的学理思辨与形而下的现实审美文化思潮的演进紧密结合,潜心深钻细研,再费两载功夫,于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进而完成了这份题为<审美文化与审美范式研究>的博士后工作报告.  相似文献   

7.
写在前面     
1994年,朱光烈先生曾在本刊发表传统媒介的“泡沫”论,引发广泛的争鸣。本期发表作者的《不谋万世者无以谋一时,不谋天下者无以谋一域——2006年再论“泡沫”》。文章依然认为新媒体将取代旧媒体,并指出是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审美文化研究是近年来美学领域新的生长点。蒲震元的《审美文化研究三题》从审美文化研究、倡导审美文化批评、开展审美文化教育等三个方面对如何进一步深化审美文化研究提出看法,并呼吁通力合作,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文化学科;张晶的《作为美学新路向的审美文化研究》对审美文化的内涵、外延作了探讨界定,提倡审美…  相似文献   

8.
王琛璐 《大观周刊》2012,(35):25-25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发现美,否则不会得到社会长久的普遍的赞美。所谓审美情感是指人对客观存在的美的体验和态度,包括人的生理、心理因素所产生的作用。通过学习梁一儒先生的《中国人审美心理研究》,我将通过中国人对艺术美的把握,和在绘画创作过程中的独特的审美倾做,做出几点总结。  相似文献   

9.
《中华审美文化通史》是由周来祥先生主编的,这就很容易让人拿来与他在80年代主编的《中国美学主潮》加以比较。事实上,从《中国美学主潮》到《中华审美文化通史》,的确可以看出周先生对其美学思想的坚持和在学术研究中的  相似文献   

10.
理论的批评化与批评的理论化是近年文艺学学科倡导的学术向度,旨在理论与批评的互动、互进.仲呈祥先生的论集<审美之旅>自觉地将哲学、文化学、艺术美学理论与影视创作批评相结合,在具体的影视批评中又见出建设的有深度的影视美学思考,其中有关审美价值评价的理论阐说尤为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1.
李天琦 《大观周刊》2011,(21):37-37,29
本文先从绘画中的形式问题开始论述吴冠中先生的艺术作品。主要从画面的形式感,来分析作品给人的审美体验。进一步阐述昊冠中绘画作品中,形与色在画面作品里起到的视觉艺术效果。再次,从画面视觉美感的基础上,深入发掘吴冠中艺术作品里的中国美学精神和审美风格。进一步论述吴冠中画面里中西通融的艺术特点和美学趣味。  相似文献   

12.
2011年无印良品在中国的天安艺术中心举办展览,原研哉先生强调了无印良品品牌建设的审美源自日本传统的审美观念——虚无。由此引发笔者对"虚无"这个概念的疑问,"虚无"的审美和"极简主义"有何区别?原研哉先生认为无良印品品牌自始以来产品信息传播都是以产品上无图形化的logo,这是这个品牌的创新也是其独到之处,但是其在各个广告宣传物品上均出现logo,这是矛盾的吗?假如在所有广告宣传上也抹去企业的品牌信息,那么这个"无印"的品牌宣传是否能达到极强的统一性与品牌建设性?  相似文献   

13.
"自然门工作室"创始人徐应源先生以独特的审美思维从自然对象的组织结构发现其惊人的艺术表现力,并将之转化成了架上艺术。不管是根雕还是"漆画",创作者坚信"天地有大美",因而秉承顺道无为的创作原则。富有东方哲思和自由恣肆的艺术创作给人"惊异"的审美体验,并对西方现代与后现代艺术的百年潮流作出东方式的回应。  相似文献   

14.
《中华审美文化通史》是由周来祥先生主编的,这就很容易让人拿来与他在80年代主编的《中国美学主潮》加以比较。事实上,从《中国美学主潮》到《中华审美文化通史》,的确可以看出周先生对其美学思想的坚持和在学术研究中的不断创新。学术研究是一种累积式的推进,在《中华审美文化通史》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坚持与创新同在,如果要总结,大概有三点最为突出:一是一如既往地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问题是近年中国学界的热点之一,它的兴起显然与当下中国坚定的现代化进程相关,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但是,作为“理论旅行”的“现代性”话语似乎又处在一个言人人殊的情况下,需要我们作知识考古学的清理。周宪先生是近年来现代性理论的积极译介者和研究专家,他的《审美现代性批判》一书更是“成一家之言”,在学界引起较大反响。本刊本期围绕周著,展开对现代性问题的探讨。《“现代”何以成为问题》对审美现代性问题提出了不同见解,《新思想资源的开启》则“深描”了审美现代性的理论脉络和时代语境。周宪先生针对两文,专门发来《现代性视域中的当代美学问题》作出回应,并对自己的审美现代性理论以及当代中国美学走向等问题作了进一步阐释。希望我们本期的讨论能够深化学界对现代性问题的研究,并引发读者诸君的理论热情。当然,更希望有不同声音加入我们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浅论移情     
移情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审美范畴,在美学中占有这很重要的地位。古今中外对其都有相关方面的研究和阐述,朱光潜先生在《文艺心理学》中还专门的时移情说进行了梳理和研究:移情就是把自己的感情移动到物体上去。  相似文献   

17.
曾以<反美学--在阐释中理解当代审美文化>(学林出版社出版)一书在国内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的著名美学工作者、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潘知常先生,以自己十数年的学术理论积累,以极富领悟力的生命洞见,于世纪之交出版了他的关于20世纪西方审美文化、审美观念的论著系列之二:<美学的边缘--在阐释中理解当代审美观念>(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成为我国美学界这方面研究的代表.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人们在对美的探究中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是:深刻明确地认识到美的本质必须到人的本质中去探求,对客体的审美属性的提示离不开对主体审美体验的把握,只有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其自身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中,才能真正提示美的本质和特性。邓牛顿先生的《中华美学感悟录》就是立足于人的本质,努力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其自身的关系如何取得和谐的视角,探索于中华美学的历史长河之中的。对中华美学史的研究,可以梳理各个历史时期的美学理论,也可以研究审美意识在美学史中的发展演变,叶朗先生则认为,写中国美学史应着重研究每个…  相似文献   

19.
沈尹默是当代书坛颇具争议的大师。民国时期的书法家及社会名流对他的书法评价极高,如北大教授、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次长李书华称其书法为中国第一。彼时的于右任、马叙伦、谢稚柳、陆维钊等众多书家也都盛赞其书艺高超,如谢稚柳在《秋明先生杂诗跋》中称:"秋明(沈尹默号)先生书法横绝一代……以论正书,盖数百年中未有出其右者。"但随着当代书坛审美标准与书法观念的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本颇显学术份量的书,也是一本读了不累且能产生审美愉悦的书。它不仅显示了作者理论视野的宽广与治学思路的睿智,而且具有撞击读者心灵的情感力量。这就是叶岗先生新近面世的《走向文史研究前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