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小说中展示人物性格和表现人物之间权利控制关系的重要手段,叙事的视角和声音在调节读者对小说中不同人物的态度立场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爱玛》这部由简-奥斯汀所著的小说无疑是一部叙事文佳作。《爱玛》中不仅仅只是单独从女主人公爱玛的视角对各种人物和事件进行观察,同时还让一些叙述者们出来对故事中的人物或事件加以解释说明。而恰恰是这种视角变换的叙事技巧将读者与小说中人物的距离消除,其中自由间接引语的语言模式又令读者不知不觉间代入了人物的立场,正是因为这种视角和叙述声音的不一致性,给《爱玛》的反讽效果的产生提供了空间。  相似文献   

2.
《一小时的故事》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著名短篇小说之一。小说通过对审美距离的控制,调整着审美主体对文本的认知距离。本文根据文学批评家W.C.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提出的"审美距离",分析小说叙事中如何控制时间、空间、情感、道德等多重角度的距离,使读者获得一种最佳的心理体验和道德认知,进而准确理解小说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3.
维吉尼亚·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的独特的心理空间网络体系,给常规读者的文本解读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本文以心理空间理论为根基,从认知诗学的角度探讨了文本的心理空间网络体系特征,即物理空间背景化、心理空间层级化和回归越级化等特征,旨在引导读者构建立体的心理空间网络体系,充分领悟文本的深层主题内涵,提高文本的鉴赏力.  相似文献   

4.
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其小说《使女的故事》中对女性的压迫与反抗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但她并没有将自己的政治理念强加于读者,而是通过不同的叙事策略去激发读者对小说人物形象和主题内涵进行思索和追问。本文通过运用认知语法识解理论分析小说文本的语法特征,发现小说的双重叙事在语法层面的依据及其产生的阅读体验:顺序扫描和高详细度的语法特征突显主人公的心理视角,强化主人公的自我意识和个体性,让读者对女性的反抗产生乐观的希望;总体扫描和低详细度的语法特征则创造了一种意识形态视角,在这一视角下,奥芙弗雷德的个体独特性和主动性被削弱,成为被凝视的客体,加深了小说的反乌托邦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5.
儿童视角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呈现出独特的叙事语调。在小说《英格力士》的叙事视角中儿童视角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往往有成人视角或隐含作者渗透叙事系统对儿童视角形成干预补充。同时,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拉进了叙述者与读者的距离,读者与叙述者平等对话,使文本颇具亲切感和感染力。文本中多处采用反讽叙事,不仅实现了从儿童视角、心理出发对成人世界中丑陋现象的批判,还使文本的意义阐释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6.
认知叙事学关注心理原型、认知脚本、认知框架等认知因素在读者对叙事文本解读中的效度.在英美小说文本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关注上述认知因素将会对学生深刻理解作品内涵、小说空白及文本的叙事技巧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7.
加拿大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2016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女巫的子孙》改编自莎翁传奇剧《暴风雨》,文本叙述了不同类型的个体创伤与文化创伤。本文结合叙事时间机制分析人物的幻觉、解离等创伤心理,探讨人物时间观、文本叙事时间和文本历史时间与个体创伤及文化创伤的深层联系。两个文本中主要人物的创伤经历蕴含着不同的时代语境,小说的现代性反思赋予创伤叙事以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曼斯菲尔德庄园》是简·奥斯汀复杂且颇富争议的一部小说,被有些评论者质疑为"毫无趣味"。事实上,追求艺术与价值紧密结合的奥斯汀在这部小说中运用了精妙的叙事艺术,把道德伦理演绎得入情入理,并通过含蓄而深刻的预设编织在小说语篇中阐释出来。本文尝试从认知诗学视角出发,运用理想化认知模型分析《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预设编织,探讨认知模型对文本中预设运作和语篇释读的重要作用,从而让读者更好地挖掘小说的意蕴内涵,体会小说所展现的艺术光彩。  相似文献   

9.
重复叙事包括词、修辞格、外形或内在情态的重复,由围绕着相同的同一组主题的"相同"的事件的重复。重复叙事是童话故事惯用的叙事手法,重复使读者获得一种经验上似曾相识的感觉,恰如其分地迎合听故事者的心理需求。法国文豪大仲马在其小说《三个火枪手》中巧妙地运用了重复叙事的手法,为小说锦上添花。本文分析了小说中明显的几次文本重复叙述,透过文本结构来阐述文本深层传达的含义。  相似文献   

10.
毕飞宇《雨天的棉花糖》具有独特而鲜明的叙事特色。在叙事视角方面,小说的第一人称限知视角常常有向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转换的现象。在叙事时间方面,尽管小说显现出时间的倒错、颠倒、跳跃的景象,但其张弛有度的叙述并不会使读者产生晦涩感与理解障碍。在叙事语言方面,毕飞宇创造出极具思辨性、哲理性、诗性的叙事语言,增加了文本的可读性与观赏性。  相似文献   

11.
由于其独特的叙事技巧,欧内斯特·海明威在《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给读者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认知诗学视阈.论文结合作品的不同叙事视角与读者认知的视角进行分析,探讨海明威是如何在《乞力马扎罗的雪》中创造文本世界而进一步为读者提供全新的认知诗学视阈.  相似文献   

12.
莫言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是对他叙事艺术的全面总结。在该小说中,叙事视角的自由转换、元小说叙事等多种典型特点都有所彰显。文章以《生死疲劳》为线索,主要分析莫言小说中的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并探究各个手法在莫言的"文学王国"中的初显、成熟运用和不同文本中所展现的具体变化。  相似文献   

13.
小说是一种典型的叙事形式,传统的叙事学研究基本上停留在语言层面,忽视了对于叙事过程中叙事者和读者的认知心理的研究。概念转喻作为一种思维和认知方式,可以表征小说文本世界。本文运用概念转喻理论分析小说《围城》中的转喻现象,具体体现该小说在指称、背景和人物描写及呈现事件过程中对于细节方面的选择上。把概念转喻与具体小说结合起来,为小说叙事研究提供一种认知的分析方法,促进了我们对于这两个领域的认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安妮·普鲁是美国当代区域文学的代表,其作品《船讯》一经问世便揽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小说奖。本文拟结合文本的生态主题及其独特的叙事策略来探析小说深层内涵:文本双重空间的塑造彰显自然的强大力量及环境与人的相互构建作用;叙事视角的多样化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多元化文本打造多层次的文本叙事结构,同时也在更深层次上完成了生态主题的构建;而小说的反讽叙事则在平淡叙述中鞭挞都市恶化的环境、人性的异化及工业化给当地原生态和居民带来的毁灭性破坏。  相似文献   

15.
薛琳璐 《天中学刊》2015,30(1):117-120
日本短篇小说家芥川龙之介在其小说创作中有意识地采用了多种叙事策略,尤其对不同叙事视角的娴熟运用,为小说增添了耐人寻味的审美艺术效果。作者在《竹林中》采用了转换式和多重式内聚焦相结合的叙事视角,在《报恩记》中使用了转换式内聚焦,在《袈裟与盛远》中使用了多重式内聚焦,不同叙事视角的使用也为文本带来了不同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薇拉·凯瑟最后一部小说《莎菲拉和女奴》以其独特新颖的叙述艺术而独树一帜。从叙事学的角度对小说进行文本细读,认为凯瑟通过叙事视角转换、多重叙事方法、叙事空白的使用将自己的个人经验和审美观念融进小说,模糊了叙事的虚构性和现实的真实性,使作品游离在真实和虚构之间,大大丰富了小说的主题内涵,反映了作者对小说形式的实验与创新,赋予了作品的现代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17.
简·奥斯丁《爱玛》的美学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的反讽结构。本篇论文用具体实例分析了小说的情境反讽,并借助图示理论中的阅读法和小说理论中的视角点解释了情境反讽形成的原因,丰富了小说《爱玛》的反讽研究,为读者进一步理解原著、作者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为小说、诗歌等文本的赏析开辟了新的视角。意象图式对看似不相关请求模式背后一致的认知机制有一定的解释力,从意象图式视角分析《乔家大院》中的直接请求语,找出实施直接请求策略的动因,有助于读者在更深层次上理解言语行为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好地了解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及他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提高对作品的鉴赏力,从而为小说文本的解读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是俄罗斯20世纪杰出的作家和戏剧家。他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中有许多相异相通之处。这一点在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中有充分体现。作家运用了娴熟的戏剧技巧,为这篇叙事题材的长篇小说增添了戏剧性审美特色。从读者和观众的视角切入,旨在剖析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中蕴含的戏剧性审美价值,介绍布尔加科夫在戏剧心理分析领域的独特探究,挖掘小说文本的戏剧性营造以及传达给读者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文本批评的角度入手,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对小说《勒波雷拉》的叙事特点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小说《勒波雷拉》的叙述特点主要体现在零聚焦视角的限制、心理现实主义运用以及非叙事性话语意义的含混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