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朝宫廷服饰制度肇始于后金时代,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皆为宫廷服饰制度的改革变迁作出了积极调整。清朝中后期,在乾隆皇帝的推动下,清朝宫廷服饰制度日臻完善,也日益突出反映了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清朝宫廷服饰设计为切入点,在概述服饰设计中传统元素构成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论述了清朝宫廷服饰的特点,并着重阐述了清朝宫廷服饰设计中传统元素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正>一、清代宫廷服饰纹样元素的内涵清代宫廷服饰纹样作为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针对其所展开的保护和研究项目层出不穷,且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和加强了我国社会文化与服饰文化的内涵与基础。我们可以通过对于这一历史时期服饰纹样的研究,进而了解这一纹样元素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4.
刘涛 《大观周刊》2012,(48):20-20
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是少数民族数学文化的一个重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是少数民族数学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各少数民族通过对自然物象的观察、提炼和归纳,用抽象的几何元素所创造的服饰纹样充分展现了各少数民族的数学智慧和应用数学的创造力.文章以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的实物纹样图片为背帚,对纹样的构成形式、构成要素及其设计思维进行了探索,以期为研究和发展中国少数民族的数学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长久以来,无论是在国人眼中还是在西方人眼中,旗袍都被视为最能展现出东方女性仪态及气韵的传统女性服饰。民国旗袍不仅视觉形象十分突出,而且文化底蕴浓厚,是中国传统服饰设计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本文通过对电影《阮玲玉》中女主角所着旗袍的研究,以民国旗袍纹样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其造型艺术语言的特征分析,以及其文化内涵与审美特征探讨,旨在总结民国旗袍纹样在服饰设计层面的特征与表现。  相似文献   

6.
中国服饰纹样的发展宛如一条星河,洋溢着蓬勃的生命力,绘出了服饰的华彩,也奏出了文化的乐章。服饰图案纹样的发展,其带有的文化气质深邃久远,其中的情和意更具有典型的中国情结。我国的儒、道、法、墨等诸家,对服饰均有各自独到的见解,而这无疑影响了中国服饰的文化形象和民族风格。并且广泛存在于中国各族人民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7.
羌族服饰纹样饱含大量历史文化信息,记载着羌族成长、迁徙的艰难岁月。本文透过羌族服饰纹样的物质层面,进而探索巧妙隐藏其中的迁徙历史信息,解读其文化内涵,使民族服饰纹样研究成为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论据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8.
富有民族特色、古老的洞箫音乐,在清朝宫廷朝会乐、祭祀乐、宴会乐中广泛应用、频繁使用,在祭祀乐中,演奏的乐器包括洞箫等数十种,演奏人员上百人,对促进清朝宫廷音乐的发展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水田"纹服饰是流行于战国时期的一种特殊服饰类型,一般被认作是中山白狄的传统服饰。通过对出土的穿有类似纹样服饰的玉人的梳理比对,可以发现"水田"纹服饰分布广泛,除以纹饰为共性特征,在服饰结构、纹饰布局、形制款式方面又具有地方特色。这类服饰是华夏文化与北部戎狄文化长期交融的结果,早期形成时可能受到白狄文化的影响,但在战国时期已经成为中原华夏服饰文化的一个支脉,且穿着人群的社会地位不会太高。同时,本文全面收集了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的穿着类似纹样服饰的玉人存世品作为比对材料,对此类服饰的起源和发展问题提出了探索方向。在此基础上,对玉器表现的服饰形象的局限性问题略作思考,并在服饰考古研究的理论方法层面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0.
清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统一王朝,清代的宫廷音乐也体现出继承性的特点,它源于汉魏,发展于唐宋,紧接明清,达到了古代宫廷音乐的高峰。本文将会对清朝宫廷音乐的类型、特点进行全面的总结,并挖掘其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1.
敦煌壁画主要是以人物为主,其中包含有大量的服饰及纺织物的图形,有着不同的历史风格,包含多民族的服饰纹样。这都充分表现敦煌这个丝绸之路昔日的辉煌。同时,其对研究古代服饰的特色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张云志  路倩 《兰台世界》2013,(12):149-150
敦煌壁画主要是以人物为主,其中包含有大量的服饰及纺织物的图形,有着不同的历史风格,包含多民族的服饰纹样.这都充分表现敦煌这个丝绸之路昔日的辉煌.同时,其对研究古代服饰的特色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黄能馥 《中国博物馆》2006,(4):13-15,22
中国服装发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已有衣冠鞋覆和丰盛的首饰佩饰,原始的龙图腾崇拜已在服装上得到反映,夏朝服饰已出现象征王权的十二章纹,周代已有完善的官服制度。战国赵武灵王为强化军队而实行“胡服骑射”,东汉明帝制定官服制度.儒家服饰理论从此在全国全面贯彻执行,南北朝汉服与胡服交流,对隋唐服饰文化的发展起重大促进作用。宋明理学使中国服饰文化趋向保守,明清“江南三织造”使宫廷服装技艺达历史的顶峰。  相似文献   

14.
李莉  陶辉 《大观周刊》2012,(1):76-76
唐代是中国历史发展繁荣的时期,也是女性服饰最具特色的时期。本文欲从社会性别体制入手,以唐代女性服饰的装饰特征为研究主体,分析唐代女性的服饰色彩,服饰纹样及服饰装饰工艺,进而在社会性别的视角下揭示出唐代女性服饰装饰审美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证了花蕊夫人《宫词》之宫廷建筑、宴游、乐舞、游戏、服饰、宫女生活情态等方面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正>古月轩是清代珐琅彩瓷在古玩收藏界的别称,这种彩瓷主要是利用铜胎画珐琅技法在瓷器上创新,因此也被称作"瓷胎画珐琅"。这种彩瓷是清朝年间由宫内造办处烧制的专供皇家使用的名贵瓷器,不仅图案纹样专门由皇帝钦定,且制作精良,无论是纹样设计还是绘画敷色都显示出了高超的水平和技艺,由此也奠定了其在清代皇家御用物品中的尊贵地位。珐琅彩瓷作为我国彩瓷工艺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证了花蕊夫人<宫词>之宫廷建筑、宴游、乐舞、游戏、服饰、宫女生活情态等方面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8.
八桂大地是壮族聚集区,该民族的服饰非常奇特,色彩和款式别有韵味,特别是他们的"道公"服饰在图案纹样上,以及"道具"中的绘画语言都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和壮族人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北京画院藏《三阳开泰图》为中心,搜集古代绘画作品中具有骑羊童子图像的画作18幅,通过对"三阳开泰"与"九阳消寒"寓意物化为宫廷图像传达方式的分析,结合11幅骑羊童子画像进行比对,试图厘清冬至与立春不同节令所绘图像的具体意涵,继而将画作中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图像标志或器物特征、服饰纹样等纳入历史发展范畴,确定此类画作的绘制时间。其中结合元明杂剧文本《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中的相关信息,力图更加明晰骑羊童子形象的来源应当与宫廷戏曲相关。通过上述研究,初步推断北京画院藏《三阳开泰图》的绘制时段为清代末年。文章结尾将"三阳开泰"图像研究与文本分析延伸至民国时期,以突出古代历史画作中"三阳"与"九阳"的特殊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20.
裴理 《大观周刊》2012,(31):20-20
清朝嘉庆十八年(1813),白莲教的一个支派天理会为了反抗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在林清等人的率领下,号召教徒于直隶、河南、山东等地发动了起义,并且一部分起义军在清朝宫廷太监等人的引领下,曾一度秘密攻入皇宫,极大地震惊了统治者,创造了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军史无前例的壮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