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律师信箱     
案例 我是一家公司的销售人员,日常忙于公司事务,但仍喜欢在业余时间“爬爬格子”,偶尔也能在某些报纸上看到我写的“豆腐块”文章。但前两天在上网时我偶尔发现一家网站将我曾在报纸上发表过的一篇文章挂在他们的网页上已经育半年多了,上面并没有我的署名。他们也一直没有通知我,更不用说报酬了,我知道他们这是侵权行为。于是.我发E—mail、写信给他们,要求他们纠正其行为.他们却一直不予理睬。因此,我决定起诉他们,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可是对于这种案件应该到哪个地方的法院起诉呢?  相似文献   

2.
序文六篇     
祖克慰散集序 一册书稿辗转来到我的案头,作是祖克慰。据说,我见过祖克慰,可再想也想不出他的模样,更不知道他的身世。同在不大的南阳盆地,都喜欢用字叙说自己的心思,竟然没有交往。他默默写作,不爱张扬,不像我常常碰上的年轻人总是找一切机会推销自己。[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提升薪酬水平一般被媒体机构视为是提升员工满意度的重要手段,但简单地提高薪酬并不必然能提高满意度。本研究通过对396名新闻从业者的问卷调查,探究了新闻从业者工资报酬与工作满意状态和工作不满意状态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工资报酬公平感知方面,多数新闻从业者认为媒体机构内部以及不同媒体机构之间存在着工资报酬不公平现象。实际工资报酬和相对工资报酬均对其工作满意度具有显著性影响,其中相对工资报酬的解释力更强。此外,工资报酬的影响还呈现出"非对称性"特征:实际工资报酬、纵向工资比较和部门内工资比较对提升工作满意状态无显著性影响,但对降低工作不满意状态具有显著性影响;组织外工资比较对提升工作满意状态具有显著性影响,但对降低工作不满意状态无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4.
关于编辑工作满意度的调查(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对报酬和福利的满意度这里,我们将薪资报酬与福利放在一起比较分析。就报酬而言,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综合比较后我们发现,有59%的被访者不同程度地认为自己的工作得到了应得的报酬;85%的被访者不同程度地认为加工资的间隙很长;65%的被访者不同程度地认为从工资状况上看,其工  相似文献   

5.
有一群从事新闻的年轻人,生活在江南一座不大的城市。这座地市级城市的过去和未来,决定着这群年轻人也许一生都碰不上什么重大新闻事件,好在这并没有影响他们对新闻的抱负。他们总是满怀热情,充满期待,于是就有了下面《衢州晚报》年轻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在青岛有一家独一无二的公司,员工由一百余名业主组成,他们身价不菲,其中不乏私企老板、国企高管和官员,他们没有报酬,无工作地点,而公司的业务只有一件——为他们自己维权6月1日,儿童节。6岁的女儿捧着李刚送的玩具突然问到:"爸爸,咱家门口的变电站啥时能搬走呢?"李刚怔了一下,他不知道该如何向女儿解释,尽管近4个月来他与百余名业主一直在努力着。  相似文献   

7.
大学毕业之前,我终于出了一本自己的作品集,没有辜负校园才子的称号.在别人的羡慕和吹捧里,我俨然作家般地得意和风光.待到找工作的时候,更不像别人那样慌,似乎只需把自己的书往任何一家报社一交,便可稳稳当当地去工作了.  相似文献   

8.
回顾自己的笔墨生涯,能够聊以自慰的是,我采写的两次内参,均打动了高层领导人物,引起他们的高度重视,并作了亲笔批示,对企业生存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一1992年下半年,四川省政协赴川东气田考察工作组到达石油川东开发公司当时的机关所在地梁平县七间桥镇。当我得知这个考察组在举行座谈会时,脑子里立马升腾起去听听的念头。根据会议的安排,我不是参会人员。但我想自己作为一个宣传工作人员,去收集一些与自己业务有关的情况,属工作职责范围,即使会议名单上没有我的姓名,去了,别人也不会叫我出去。于是我自行到会…  相似文献   

9.
品味孤独     
也许是造物主的设计,每个人其实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虽也有家庭的天伦之乐,朋友相聚的融融之乐,但是更多的时候是自己独处,尤其是性格孤僻、内向或思想卓尔不群的人,就更显得孤独无助、孤芳自赏、孤傲清高、孤标傲世。上大学时,我总是十分喜欢校园里那片白桦林,潺潺的河水倒映  相似文献   

10.
何美 《今传媒》2004,(6):59-61
没有任何行业比记者更具有焕发生命的兴奋感。尽管当记者很辛苦,也没有很高的收入,但这个行业却有一些特性吸引着年轻人乐此不疲。在他们看来,“选择记者职业,只为拥抱激情”。难怪有人不无敬意地感叹:中国记者——这些拿新闻理想当饭吃的人!  相似文献   

11.
路强 《青年记者》2007,(14):11-11
我比较年轻,在一个区域强势媒体做一个自己喜欢的行业的广告专刊,工资虽然不多,但是和周围的朋友比起来,还算可以。这个行业对我来说充满了激情,自己把所有的精力都奉献进去了。但是和外省同行的同龄人比起来,感觉别人更卖力,更富有激情。可能是因为太喜欢这个工作和行业,我觉得自己应该有更大的能量激发出来。但是年轻人在一个很固化的体制里面,是不能多说和多做的。于是,一方面叹息环境不太适合,一方面焦急国内大城市的同龄人卖力工作而自己被抛在人后。  相似文献   

12.
如果互联网公司仅仅把年轻人当成流水线上的“知识民工”,那么这些年轻人的青春将注定是残酷的. 她坐在我面前,眼圈发黑,笑容里满是疲惫.这个生于1993年的女生,每天上班的时间是15点-24点,周末也鲜有休息时间.“回到家里,感觉自己像被掏空了一样.”她的工作是做内容审核,在国内一家发展火热的互联网公司里. “每天平均要看一千五六百篇文章,看得想吐.”她说.从她的描述中,我感觉像是看到了一个刚从富士康工业流水线上走下来的年轻人——机械压抑的工作、无休无止的加班、看不到未来的迷茫……每天上完班之后,她就待在家里,看看剧,哪里都不想去.偶尔不上班的周末也是这样,“没有任何动力去做点什么别的事情.”  相似文献   

13.
享受数码     
<正> 这些日子我老是情不自禁地哼哼“比什么都快乐……”后来一打听,知道歌的名字叫《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年轻的朋友在一起呀,比什么都快乐……”我不是年轻人,也没有和年轻的朋友去相会,怎么总是不知不觉哼哼起它来呢,自己也感到有些莫名其妙,可细一想,也不是一点原因没有。 前几年,看到部门里年纪轻一点的同事陆陆续续配备了数码相机,我非常眼馋。人家有香港回归,十五大、  相似文献   

14.
如果电视新闻节目缺乏深刻的思想内涵,或者向公众传递一些浅薄的笑料,那么,后来者就会鄙视新闻工作者,认为他们缺乏记录历史的诚意,也缺乏制作新闻节目的能力。最近,围绕着电视创作思路问题,我和一群年轻人产生了分歧。这些年轻人漂泊在北京,为电视台制作节目,生活和工作压力之大可想而知。这些年轻人都是20多岁,缺乏生活经验,更缺乏社会阅历,制作新闻节目时只能跟着社会热点走。为了满足电视台的需要,他们几乎每天24小时都在关注电视收视排行榜,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不断迎合观众的需求,才能完成任务。  相似文献   

15.
分享财富     
世界上到处都有聪明的、智商高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但不是所有人都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成功.也许他们最后找到了一份薪水很高的工作,足以满足他们基本的需求,但是他们的最终目标还是离他们很遥远.这个世界上同样有很多没有学历、没有什么技能的人,就像我一样的男人和女人们.他们开始创业的时候什么也没有,只有梦想的支撑,希望有一个巨变能够给他们带来成功.但是巨变也不会光顾到很多人的身上.  相似文献   

16.
他们的岗位、工资和性别歧视状况妇女在美国图书出版业中的地位如何?他们的职业人口状况怎样?做哪些类型的工作?掌握哪些权力岗位?他们在出版社担任主要领导责任吗?女性和男性的工资相同吗?他们有没有遇到任何歧视?这些都是很多人关心和想知道的。发表这些问题的研究报告较为缺乏,另一种特别是纵的研究也是需要的,然而,有些容易得到的数据表明,女性一般从事出版较低和中级的管理工作,可得到相应等级的工资。商业出版社中的妇女1994年卡纳斯研究所进行一项研究,随机挑选2000名“美国出版商周刊”的读者,他们都在出版社工作,总计543人退回他们…  相似文献   

17.
充分依靠地方党委我是在一九五二年冬天到鞍山来采访的。现在已经七年了. 到鞍山以前,领导同志再三嘱咐我:到那儿以后,千条万条,依靠当地党委是第一条。开始我对这问题是认识得不深刻的,没有认真地照着领导同志的话做。当时,我总是想市委和各部门的领导同志都很忙,是不是能抽出时间考虑我们的工作,有事去找他们,会不会给他们增添麻烦。在这种想法支配下,没有主动和市委联系,有事也很少主动请示或汇报。这就使自己不能很好地领会市委的领导意图,市委正在抓什么自己不知道,准备抓什么也不知道,有时即使知道了,也不了解它的重要意义在哪里。致使自己的工作处于被动状态。例如,就在我到鞍山不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有不少没有完成的著译作品,如安徒生童话《没有画的画谱》便是其中的一部。既未译完,当然也从未出版。郭沫若曾在《创造十年续编》说: “在1921年我最早由日本回到上海的时候,他们两人(按:指张静庐和沈松泉)都在泰东书局的编辑部……他们由泰东所得到的报酬,自然也是很有限的。……因为生活的支绌,他和沈两人便想做小伙计生意,在夏天曾托我挪点时间出来,替他们译部小书。我  相似文献   

19.
以往我总是认为编辑组织稿件这件事比较简单。几个月实践的结果,我的看法变了。原来,组织稿件并不那么轻松,它需要严肃、认真,付出很大的劳动。我回顾了几个月来的组稿工作。我的组稿对象有两种人,一种是高等学校党委部门的工作人员,一种是高等学校的教师。他们对实际情况是熟悉的,有的就是写自己本单位、本人作过的一些事;他们之中有的长于写作,但有相当多的同志对新闻的特点不够熟悉。他们热情很高,伹  相似文献   

20.
我是偶然走上新闻这条路的。我们这一代是动荡的一代,我没有什么背景,没有什么“后台”,也没有什么人可以依靠,只有靠自己。1973年上了安徽大学,1976年毕业后到新华社安徽分社实习,没想到会被留了下来。1980年新华社成立港台编辑室,我从那时就开始搞港台报道,至今14年了。 说实在话,我现在并不轻松,比起刚参加工作时更需要拼命工作。人生本来很短暂,而工作的最佳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