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强制拆迁中,作为上位法的《宪法》、《物权法》与作为下位法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并没有遵循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的基本法的效力原则。在实际的拆迁案中,依然是《条例》始终占据着上风。《物权法》被戏称为"无权法",公民的私权并没有因为《物权法》的颁布而得到保障。作者将从公权与私权的关系、法律监督、法治理念的角度深入剖析,为什么会出现公权力者在拆迁中不依据《宪法》、《物权法》,而要运用《条例》;为什么在《条例》与《宪法》、《物权法》相冲突时,并不能直接依据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的基本法的效力原则,让《宪法》、《物权法》站在一个更高的位置;为什么《条例》迟迟却没有修改或者废止。最后从宏观上来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也是法治理念欠缺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面对不断发生的拆迁纠纷,当务之急是修改《拆迁条例》,根据《物权法》制定新的拆迁法规。但新法的制定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如何使城市房屋拆迁工作顺利进行?主要是从实践入手,在拆迁工作中从执法理念、法律漏洞补充、法律宣传教育、补偿范围等方面改进拆迁工作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现代市场经济必然是法治经济,改革开放的历程是市场机制与现代法治逐渐融合的历程。浙商之所以能成为"当代中国第一商帮",很大程度上可归功于其形成时期的"准法治环境",而今天的浙商经济面临的发展困境,又取决于能否更好地将市场经济与现代法治相融合。站在法治语境下分析浙商形成的历史缘由、思考浙商转型的必然性和基本途径,也是一种探索。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发展以来,大量的房屋拆迁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在城郊地带,土地的征收导致了一部分农民"一夜暴富",而在现代社会人们大多将关注的焦点放在拆迁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上,却很少关注拆迁致富这个问题,文章就是从这个角度入手,讨论城郊拆迁致富问题是如何产生的,这些农民的经济条件富裕的同时,他们的心理和社会层面是否跟得上经济。面对这些问题,政府应该如何去做,致富的农民应该怎么去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怎样才能做到持续致富,这都是文章需要探讨的。  相似文献   

5.
对生物多样性法治保护应着眼于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维度。在法规制定方面,云南省制定了全国首部“指引型”保护条例,进而建成“指引型条例+种类型条例+区域型条例”三位一体的综合立法体系。通过对纲要的落实,云南省形成“三屏两带一区多点”的生态保护格局以及“一湖一条例”的立法保护格局。对于生物多样性法治保护,目前存在保护手段缺乏灵活性、立法框架缺乏体系性、对基因与物种数据的保护缺乏强制性等问题。对此,可提供以下解决路径:一是提高保护手段的灵活性,形成“因地制宜”的立法思路;二是加强立法框架的体系性,完善“圈化保护”的立法框架;三是增强数据保护的强制性,实现“库化保护”的基础布局。  相似文献   

6.
现有非法律专业法学教材都把"守法"作为首要的教学目的,因而存在重注释性、实用性和规范性的通病.在我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中,实行法治的最大困难,在于公民的现代法律思想的缺失.因此,大学法学教育适时地把培养现代法律思想作为教学的目的应是一条可行又有效的途径,且对大学生进行现代法理思想的熏陶,既是不可推卸的时代责任,又对法治国家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实践意义.鉴此,建议重编法学教材.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于现代社会发展视角下的法治理念,是对现代社会中国经济、社会、法治的经验总结;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执政党对中国法治理念的深化。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映射出社会法治价值观念、思想理念。对此,笔者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法治理念的培育路径探析,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培育方法。  相似文献   

8.
从1978年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社会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开始,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已经走过了30多年。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步伐、关系到依法治国方略的能否实现。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的法制教育,对培养具有全面法律素质的现代合格公民具有重要作用。改进和加强高校法制教育,重点培养大学生的"法治"观念,既是理论所需要,更为实践所期盼。  相似文献   

9.
《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颁布三年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违法强制搬迁等问题还不是出现。房屋征收与补偿,要"好事好办,好事办好",为此政府要强化依法执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这需要强化政府官员的法制意识和法治精神,做到房屋征收与补偿要于法有据,依法决策;依法保护被征收人的合法权益;加强依法监督的力度,在事后问责的同时,要把防止违法违纪行为的工作作在前面,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0.
法律与道德,存在着融合、疏离、互补、互动的关系。现代社会倡导正确认识和处理法律与道德,正确认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在现代社会现实中存在着在实施德治方略与法治方略的时候陷入误区的问题,使得德治与法治产生冲突,正确地认识这些冲突有利于使社会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1.
大陆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正在向"法治教育"转变,这不仅是词语表达方式的转变,更是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的转变,台湾地区对青少年进行法治教育的经验与教训有启示意义。当前,大陆应明确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内涵,以学生为中心编写教材与实施课堂教学、丰富课外法治教育形式并形成稳定机制,培养法治教育师资,健全评价机制,从多角度构建有效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2.
英国法学家梅因“从身份到契约”的著名公式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历史意义。认真分析这一论断,并据此考察我国法治建设的传统、变革和现代发展,对于我们认识法治文明的进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全面推进契约文化和制度建设,也是我国现代法治建设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论公民体育权利的时代内涵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分析了公民体育权利从逐渐提出、日益明确到纳入法制运行实践领域的历史进程,认为公民体育权利是现代社会与现代法治发展的必然产物,探讨了确认和保障公民体育权利在丰富人权体系内容、顺乎社会发展趋势、契合市场经济取向、反映现代法治要求等方面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表征现代文明的法治与人权,已跨越国界获得普遍化地发展,且随着发展观的演进,人权成为现代法治的根本指向。基于对现代体育发展走向及其与社会进程关系的整体关切,采用文献资料研究、历史与比较分析等方法,根据全球化背景下人权事业发展的法治化趋势,对现代体育随动于社会进步的人本走向和体育人权日益凸显的历史进程进行考察,通过国际社会为体育人权构建法治保障和中国体育在人权法治加强中走向世界的阐析,揭示体育人权与体育法治的价值意义,以探寻和提升对体育发展规律的理性自觉。  相似文献   

15.
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以体育强国背景下体育法治为研究对象,从法哲学的视角对体育法治的"应然"理论逻辑、体育法治的"实然"理论逻辑进行了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建构了科学合理的体育法治应然体系,旨为体育强国背景下更好地实施"依法治体,体育法治化"提供科学依据和咨询参考。  相似文献   

16.
建设高校法治型党组织,将党管人才落到实处,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党组织建设和依法治校的必然要求。高校党组织应从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规范学校规章制度、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营造校园法治文化氛围等方面进行法治型党组织建设。  相似文献   

17.
依法执政是现代民主法治国家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现代法治对执政方式的要求,它体现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对依法治国理念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保证我们党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的重大理论创新。提高党的依法执政能力要求执政党必须努力提高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必须深入持续地推进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8.
法治建国必须要有先进的法治文化作为引领,没有文化的底蕴,法治国家建设缺少稳固的根基。本文就以法治文化作为切入点,分析传统法律文化和现代法治文化的差异,进一步论述今天的中国法治文化培育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自习总书记提出建设"平安中国"以来,各级政法机关以"平安"和"法治"作为工作中的基础性工程,与此同时,各地党委、政府也围绕"平安"和"法治"开展工作。据此,本文尝试从法学的角度探讨"平安"的意蕴,从而说明"平安中国"建设应当坚持的法治路径。  相似文献   

20.
在如今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作为现代经济主流模式的电子商务在运行中,大量法律问题也日益凸显。鉴于学生的意识形态易受各种负面新闻影响,培养德法兼备的电商法治人才培养迫在眉睫。本文从课程思政实施思路、课程思政设计内容、课程思政设计亮点、教学措施资源运用、创新转化应用情况等五个方面论述课程思政实施策略与路径。本课程思政设计旨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贯穿"德以立身,法以立业"意识,实现培育德法兼备、法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