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汉代训诂专著应当首推《毛诗诂训传》。据《四库全书总目·毛诗正义四十卷》云:“案《汉书·艺文志》:《毛诗二十九卷》,《毛诗故训传三十卷》。然但称毛公,不著其名。《后汉书·儒林传》始云赵人毛长传诗,是为毛诗。其字不从艸。《隋书·经籍志》载:《毛诗二十卷》,河间太守毛苌传,郑氏笺。于是诗  相似文献   

2.
唐代诗文作家考辨六则尹占华近来为编纂《中华大典》的《隋唐五代文学分典》,多方搜集资料,因而发现了不少文学史上遗留下来的问题,特作一些小考证,以求教于各位专家学者。一、两施肩吾施肩吾,两《唐书》无传。《新唐书·艺文志三》“施肩吾《辨疑论》一卷”下注:“...  相似文献   

3.
李华 ,字 遐叔 ,赵 郡 赞皇 人,唐代 著名 散 文家 ,古 文运动 的 先驱 者之 一 ,有 《李 遐叔 文集 》传 世。 关 于其 生平 事迹 和 文学 成就 ,《旧唐 书 卷 190下《文 苑 下· 李华 传 新 》 》《唐 书 》卷 203《文 艺下 · 李华 传 》独孤 及 《 陵 集 》卷 13《检校 尚 书吏 部员 外 郎赵 郡 李公 中集 序》 皆 有叙 述。 但关 于其 生 卒年 月,《旧 唐书 本 传和 独 孤及 序皆 未 涉及 ,《新 唐 》书 》本 传也 只 言其 “大 历 初卒 ”,故 仅据 上 述三 种典 籍 实无从 得 知李 华的 生 卒时 间 。查 《辞 …  相似文献   

4.
《四库提要·(李贺 )昌谷集》 ,余嘉锡先生已有辩证 ,今补四则。一、《四库提要·昌谷集》云 :“贺事迹具《新唐书·文学传》。”“《文学传》”当为“《文艺传》”。贺事具《旧唐书·李贺传》、《新唐书·文艺传下·李贺传》、李商隐《李长吉小传》等。新、旧、《唐书》皆谓李贺曾作“协律郎” ,然实为“奉礼郎”之误。贺有《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诗 ,又《听颖师弹琴歌》有“奉礼官卑复何益”之句可证。二、《四库提要·昌谷集》云 :“贺系出郑王 ,故自以郡望称陇西。”考新、旧《唐书》 ,唐代有两个郑王。一个是唐高祖李渊的从父李亮 ,武…  相似文献   

5.
说《说苑》     
一《说苑》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之一. 早在东汉时代,班固已发现这一点.他说:“及采传记行事,著《新序》、《说苑》凡五十篇,奏之.数上疏言得失,陈法戒.书数十上,以助观览,补遗阙.上虽不能尽用,然内嘉其言,常嗟叹之.”(《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第六》)可见著《说苑》“言得失,陈法戒”“助观览,补遗阙”是有效果的.所以不少史书,例如《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等,都将《说苑》载入史册,流芳于后代.  相似文献   

6.
隋唐时期,河东柳氏是关中地区的著族大姓。近日又得见其家族中柳崇敬墓志一方,柳崇敬于两《唐书》无载,其高祖柳庆、曾祖柳机,史书均有传。《柳崇敬墓志》为河东柳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在补充世系、印证史实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逸著作颇丰,见(后汉书》本传的记载。但时代久远,已多散佚。除(楚辞章句》外,《隋书·经籍志·集部》著录云:“梁有《王递集住卷、录一卷,亡。”两《唐志》亦录《王逐集》二卷。《隋志·子部》又著录云:“梁有王通《正部论》八卷,后汉侍中王遇撰,亡。”(意林》录12条。又有散见于古往类书中者,姚振宗(后汉书艺文志》、顾校三《补后汉书艺文志》已辑。(北堂书抄》有王选(杜武论》快文一则,张博《汉魏百三名家集·王递集》录作《折武论》。王逸(广陵郡图经》,《文选·范城赋》往引七字,姚、顾二《志》亦已辑。王逸诗赋,…  相似文献   

8.
“祭诗”一词,台湾《中文大辞典》第24册第57页解释说:“作者自祭其诗,以慰其苦心。《唐书·贾岛传》:岛苦吟,常以岁除之夜,取一年所作诗,以酒酺祭之,曰:‘吾劳神精,以此补之。’”。从其它条目看,《唐书》指的是《新唐书》。查《二十五史》本及从“e书时空”下载的《新唐书·贾岛传》都是连标点不到150字,均无“祭诗”一词,无所引文字,亦不含所引文字的内容。两种版本的《旧唐书》则均无《贾岛传》,《中文大辞典》显然误记了出处。《汉语大词典》第7册第913页亦收有“祭诗”一词,指其出处云:“见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四。…  相似文献   

9.
《汉书·淮南王传》载,刘安尝为汉武帝作《离骚传》,“旦受诏,日食时上”。此《传》既评文,又对词句典故进行训释。而班固不满意《离骚传》对屈原作品和人品的推崇,也不满《离骚传》对《离骚》名物的训解,故其《离骚序》云:“又说‘五子以失家巷’,谓‘五子胥’也。及至‘羿’、‘浇’、‘少康’、‘弍姚’、‘有娀佚女’,皆各以所识有所增损,然犹未得其正也。”关于“五子”等人名,今不细论:单言“有娀佚女”,则可辨其得失。《离骚》云:“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淮南子·地形》云:“有娀在不周之北,长女简翟,少女建疵。”则刘安释《离骚》,当用此说。案:“简翟”,《楚辞·天问》作“简狄”,《大戴礼·帝系》、《史记·殷本纪》同(《索隐》言旧本“狄”作“易”,又作“逷”);  相似文献   

10.
《夜月》,一名《月夜》,唐代诗人刘方平作。关于刘方平的情况,我们今天所知甚少。新、旧两唐书没有为他立传,仅《新唐书》卷60《艺文志》第四篇有“刘方平诗一卷”的记载,其下小注云:“河南人,与元鲁山善,不仕。”直到500年后,元代的辛文房才在《唐才子传》中为其写了一篇阿余字的小传。  相似文献   

11.
浅谈训诂     
训诂这两个字连起来用,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诂训”,就是训诂。唐孔颖达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见《毛诗正义·关(?)·孔疏》)他还综合起来给训诂下了定义:“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  相似文献   

12.
信阳长台关出土竹书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先秦竹书的发现,载入史笈的主要有三次。汉武帝末,鲁恭王在孔子故宅,得古文《尚书》,见《汉书·艺文志序》;晋咸宁五年,汲(?)出土竹简古书十余万言,后来整理编次为十六部、七十五卷,见《春秋经传集解后序》、《晋书·束皙传、王接传、荀(曰助)传》,近人朱希祖著《汲(?)书考》(1960年中华书局出版),言之最详。齐永明三年,襄阳楚墓出土简书十余枚,见《南齐书·文惠太子传》、《南史·王僧虔传》。又《南史·江淹传》称:“永明三年……襄阳人开古(?),得玉镜及竹简古书,字不可识,王僧虔善识字体,亦不能谙,直云似是科斗书,淹以科斗字推之,则周宣王之简也,简殆如新。”  相似文献   

13.
周易班氏义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中,有《周易班氏义》1卷,是从《汉书·叙传》中辑出的,共两条。今读《汉书·叙传》(中华书局点校本),发现可供辑录的尚多,遂一一辑出,合王氏所辑两条在内,共得26条。按《周易》次序重新编排,后面括注卦爻等。同时有选择地摘录颜师古、应劭等人的有关注释,也许对理解班氏的《易》义  相似文献   

14.
“连语”,本作“謰语”。明代方以智《通雅》卷六《释诂》曰:“謰语者,欢声相转而语謰也謱。”《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谓:“謰语,指两个字合成为一个词,不能拆开来讲。……謰语现在通常称为联绵词或联绵字。”又谓:“联绵字,两个学联缀在一起不能分开来讲的双音节词。”但我们观诸清代研究连语的集大成者王念孙、引之父子的著作,则不难发见连语并不等同于今之所谓联绵词。 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第十六·连语》条谓:“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说者望文生义,往往穿凿而失其本指。”其举证如《严助传》:“今闽越王狼戾不仁。”颜师古注:“狼性贪戾。凡言狼戾者,谓贪而戾。”念孙案:“师古以狼为豺狼之狼,非  相似文献   

15.
《全唐文》卷294—324,共31卷,作者81人,其中,39人的小传不误,12人的小传材料出处无征,本文所考(含补正)者33人。王冷然(卷294)原小传云;冷然,开元五年进士,官校书郎。按:王冷然,两《唐书》无传。小传此述,乃本之辛文房《唐才子传·王冷然》,不确。考冷然一生凡两试,第一  相似文献   

16.
我们在阅读古书时,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场合往往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含义。这种现象,叫做反训。了解古代汉语中的反训,对阅读古书是有帮助的。现略举数例于下以证之。 [乱]习见的含义是“混乱”、“紊乱”(包括“战乱”)。如《尚书·周官》:“制治于未乱。”《左传》文公七年:“兵作于内为乱。”《诗经·周南·关睢序》:“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史记·项羽本纪》:“楚军大乱坏散。”但又有作“治理”用的。如:《尚书·顾命》:“其能而乱四方。”  相似文献   

17.
《汉书·艺文志》著录赋家作品,总分为“赋”与“杂赋”两类,其中“赋”类又分三种,即屈原之属、陆贾之属和荀卿之属。此三种之分,前人很少谈及,直至清末民初,章炳麟、刘师培始作明确论说,甚为学界推重。其实章、刘之说并不符合文学创作的实际情况,也有悖历史事实。通过对《汉书·艺文志》义例及有关赋作著录本身的悉心考察,结合汉代赋体创作的众多史料,综合分析,可以得出较为合理的结论:《汉书·艺文志》“赋”类三种是按品分类编次的,屈原之属为上品,陆贾之属为中品,荀卿之属为下品  相似文献   

18.
一内传内传,原指解释经义的文字。《汉书·艺文志》上有《韩内传》四卷,是汉代韩婴解释《诗经》的文字,现已失传。这种对“内传”的标用,相当于现代对某一诗文的鉴赏和注解。有人把《春秋》三传  相似文献   

19.
历代诗人大都写过咏史诗,但在晚唐,出现了一些以咏史名家的诗人如汪遵、胡曾、周昙、孙元晏等,为晚唐诗坛增添了古朴的一笔。胡曾就是其中较杰出的一位。 一、胡曾生平考证 胡曾,生于唐末,身世沦微,生平资料甚少。《新唐书·艺文志四》载:“胡曾《安定集》十卷”;《全唐诗》卷六四七附传称他有《安定集》十卷、《咏史诗》三卷,  相似文献   

20.
《诗经》中用“薄”、“薄言”处甚多,如“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周南·葛覃》)、“薄伐西征”、薄言还归”(《小雅出车》) “薄言采之”、“薄言有之”(《周南·芣苜》)、薄言采芑”(《小雅·采芑》)、“薄言归沫”(《小雅·采绿》),“薄言震之”(《周颂·时迈》)、“薄言追之”(《周颂·有客》)等等,对于“薄言”的解释,历来的训诂家们皆训它为语助辞,如陈奂《诗毛氏传疏》在《芣苜》中云:“薄,词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