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边城>是一个悲剧故事,但它的表层叙事却是极关的:山水的自然美丽、人物的健壮美丽、爱情的凄婉美丽、民风的淳朴美丽,构成了<边城>美丽的世界.然而撩开这美丽世界的外衣,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那背后隐伏的隐痛,走入它无法到达的理想世界.  相似文献   

2.
赵洁 《保山师专学报》2004,23(6):45-48,70
分析沈从文在<边城>里描写的湘西世界,进而剖析沈从文的写作动机,揭示出小说<边城>强烈的象征意义.围绕小说<边城>所描写的环境、人物以及文字后面的隐喻,从人类学、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小说<边城>的文化意义,即小说<边城>充满的幻灭感.  相似文献   

3.
有"牧歌"称号的<边城>如一颗晶莹剔透的珠玉.作品从容舒缓的叙述语调,明净澄澈的语言,所展示的宁静淳朴的茶峒小城,善良美好的小城人民,都似乎在展示"牧歌"情结.然而沈从文的弟子汪曾祺讲到:"<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潜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诚然,<边城>不纯是一支不食人间烟火的牧歌,寂寞和悲哀是小说抹不去的底色.  相似文献   

4.
<边城>和<百合花>在叙述视角的应用方面各不相同.在人性美的诠释方面,<边城>采用的是第三人称的全知叙述视角,其特点是叙述客观、有可信度,但文章的中心思想比较内隐;<百合花>则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其特点是叙述生动而真实,但带有主观性,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信的.  相似文献   

5.
一、文化选择及创作目的 中篇小说<边城>是沈从文早期的代表作,写于1930年,小说所写的是民国初年湘西边区的一座小山城里的爱情悲剧故事.尽管民国初年的荣峒山城交通闭塞,固守着小生产者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秩序,保留着古朴的民风习俗,但是在那里却也经历过清朝的暴政和民众的反抗.加上茶峒与外界亦常有"水陆商务"的交往,决不可能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可<边城>中的各类人物无论贫富,几乎人人都善良正直,忽略了不同阶级之间的差别.例如,对王团总的描写,除了写他以"一座碾坊"作陪嫁的引诱之外,几乎未曾触及他一点的卑污心理.  相似文献   

6.
课本中有一篇<翠翠>,节选自沈从文小说<边城>.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们无不被湘西地方的风景美和人性美深深地吸引,尤其对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翠翠那没有结局的爱情悲剧更是充满了深切的同情.但与此同时,却又对故事中多次出现的一个情节--翠翠摘虎耳草,感到十分不解.是啊,翠翠为什么要摘虎耳草呢?  相似文献   

7.
<边城>和<围城>在人文景象、爱情观念、生命意识三个方面所呈现出来的审美意象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边城>描绘的是一个乡土乌托邦、优美的爱情观和供奉人性的道德乌托邦,它是以营造"乌托邦"式的边城来呵护人性,以"美"的意象来供奉"善"人性,<围城>所呈现出来的是一个混沌大都市、世俗的婚姻观念和亵渎人生的"围城"世界,它以"恶托邦"形式来考问人性,以"恶"的形式呼唤人性"美"的回归.  相似文献   

8.
<边城>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对自然景物的人格化的描写.在作品中自然景物成为作者关爱故乡人民命运之情的媒介,成为作品人物抒发内心情绪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创作<边城>的意图不是再现人生,而是表现生命.他要从苦难的人生里提炼出生命的高贵与美丽,证明人性的善良,来营造他的"希腊小庙",向沦落的人类提供一个理想的圣所.沈从文净化了生活的悲剧,融进了自身孤独的人生情绪,赋予"边城"一种忧郁的基调,悲剧的旋律和纯美的风格,而悲剧的净化正是<边城>深刻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诸多的"乡土文学"作品,尤以<边城>为代表.<边城>的自然环境描写、人情人性的揭示、艺术风格的写意性和抒情性,都是善与美的结合,都体现了作者自得自在的美学追求.这是因为作者对都市生活的丑恶现实和上流社会的道德沦丧十分不满,而对革命持有一定的怀疑,便把自己的社会理想寄托在那未受现代城市烟尘污染的僻山远水的缘故.  相似文献   

11.
说到沈丛文湘西题材的小说,我们最先想到的是他的<边城>,而<萧萧>、<柏子>、<贵生>等作品,同样展现了现代文明冲击下的"常"与"变".在这些作品中,他以一个"农民"的视角.运用富有湘西特色的地方语言,表现出"乡下人"原有的生存方式和现代文明入侵所带来的人生悲喜剧.<长河>是一部同类题材的小说,本文谈谈对<长河>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边城>的浪漫主义色彩体现在作家用浓郁的抒情笔调,运用梦幻、象征等怪诞传奇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讲述了一个极富传奇色彩和感伤性悲剧气氛的故事,并通过对边城的淳朴民风和美好"人性"的歌颂,建造了一座"希腊"小庙--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生境界,并以此对抗"文明社会"的人性异化.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在<边城>中以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湘西茶峒边城真挚的人性、纯朴的民俗、优美的自然景色,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相似文献   

14.
在<边城>和谐美好的"湘西世界"的构成中,最能展示湘西人民人格力量的是以摆渡为生的老艄公.在这个不起眼的人物身上融注了沈从文对美好世界和生活的全部理想.  相似文献   

15.
异化民俗下的人性悲歌--解读《边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俗文化的描写在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沈从文的<边城>不仅仅被看作是一曲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爱情颂歌,它更是湘西本土"巫鬼文化"在外来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一曲异化民俗下的人性悲歌.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的<边城>以其俊雅、浪漫的湘西故事,为人类的"爱"字作了恰如其分的说明.有人说,该小说情景优美,可作散文读;有人说,该小说语言含蓄,情思朦胧,可作诗歌读;更有人说,该文是心理小说.的确,该小说以其多方面的艺术效果,影响和滋润着我们几代读者的心.现就小说中主要人物翠翠的"哭",来谈谈该小说的心理描写.……  相似文献   

17.
<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优秀中篇小说.它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追求以及与这追求相响应的田园牧歌情调.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的<边城>和川端康成的<古都>是同类题材的作品,重现了文学追寻的母题.两位作家用细腻的笔触再现了各自故乡的风土人情,把对自然的描绘和对人物情感的刻画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他们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寄托了他们的审美理想,也使得两部作品达到精神的契合:追寻理想化的自然美和人性美.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小说中的精品当属<边城>,<边城>是一个完美的童话,也是一首哀婉的抒情诗,更是一曲富有神韵的"爱"与"善"的歌,小说以川湘边境的小山城茶峒和距离一里多地的渡口为背景,描写相依为命的祖孙两人的悲欢离合和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以及渡口撑渡老人的独孙女翠翠和城里掌水码头的团总顺顺两个儿子的爱情故事,展示普通生活中普通人的爱.  相似文献   

20.
<唐王书>、<唐僧取经>是彝文文献长诗中最有影响的、劝善行善的、带有佛道文化色彩的"彝族化"民间文学作品,长期以手抄本形式收藏于彝族毕摩手中,是毕摩在婚娶、节庆及火塘边"公开故事"的经籍.作品以宣扬孝道文化和善行善治为主要内容,但与古典小说<西游记>相比较,文学形式、内容情节、故事背景、人物形象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异,价值取向亦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