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存论转向是在清理当代哲学 ,特别是西方当代哲学的主题转换及其问题时 ,结合当代人类生存实践活动、社会结构以及文化传统的当代变迁与转型的剖析 ,进而形成的对当代哲学存在论转换及其方向的理论追求与创构努力。生存论转向是整个当代哲学转型中哲学存在论从超验的、实体性的、抽象本体论向奠基于生活世界之上的感性的、历史性的生存论本体论的转换。生存论转向分为三个层面 :已经呈现出来的转向、尚待实现的转向、始终处于未竟状态的转向。  相似文献   

2.
论感性对象性活动--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性对象性活动超出了感性、感性时象性的视阚,道出了人与世界的原初关联,构成了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基础,从而在根基处瓦解了理智形而上学,彰显出生存论的哲学境域。  相似文献   

3.
人·理性·境界--中国哲学研究中的三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哲学中,人不仅是现实层面上的“社会角色”,而且是与生俱来的德性主体,而德性主体是直接“受”之于天而“成”之于人的,此其一。其二,中国哲学的特质,是情感与理性的合一,是“具体理性”而不是形式理性,这种理性具有跨越理性与非理性的二元对立的人主义精神。其三,把心灵存在与境界合并起来考察,说明中国哲学的境界论不仅讲主客合一,心物合一,而且讲天人合一,它是心灵的存在状态,或心灵存在的方式,因此是存在论的问题。总之,中西哲学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特征,应当相互参照;中国当前需要补理性主义的课,但决不能以此为由放弃中国哲学关于人的完整性的学说;中西关于人的哲学,尤其是心灵哲学,是有互补性的。  相似文献   

4.
阐扬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基本视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阐扬,应当避免重归"近代性"的哲学立场,在思想的"上下文"关联中理解马克思.由此应抓住下列基本视点:近代哲学思维"内在性"的存在论基础;马克思的生存论哲学境域;以对话的方式在当代哲学语境中阅读马克思.  相似文献   

5.
对于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指向始终是一个必经的环节。研究马克思哲学史我们看到,当马克思在实现了对传统哲学的主题转换后,他的哲学创造活动的全部努力就集中在以 人类世界"为中心、以 实践"为本体,构建一种生存论哲学形态。这一生存论哲学,不仅根本地改变了传统知识论的哲学形态,而且实际地开启了马克思哲学与现当代哲学包括后现代主义的全面对话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阳明学在宋明理学谱系中固然属于心学阵营,但它和陆九渊心学乃至孟子心性之学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良知学。良知学的基本理论结构,是以良知为德性本体论,以致良知为修养方法论,以知行合一为实践工夫论,是富有人文精神的道德理想主义哲学。阳明学的根本精神,一是道德理想主义精神,二是人文精神,三是和而不同的精神,四是力行实践的精神,它对于导正当今社会的道德滑坡、良知泯灭等不良风气,提倡从民本到民主的政治改革,建设和谐社会,提倡“实干兴邦”等思想文化建设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与自然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范畴,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对人与自然的问题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而如何在存在论的视域中理解马克思哲学的人与自然是本文所论述的内容。《手稿》中,马克思是在存在论基础上发动和展开哲学革命的,从而从根本上终结了全部理性形而上学。"感性活动"原则构成马克思哲学存在论革命的枢轴,这是一个关于人和自然界的现实的基本原则。马克思感性活动原则在存在论基础上扭转了知识论路向,开启了哲学的新的存在论境域——生存论路向。马克思正是在新的存在论境域中论证和阐释人与自然的,从而瓦解了知识论路向上被形而上学化了的人和自然的本质,使得人与自然的原初关联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大学》与《中庸》的忠实理解,准确领会儒家心灵哲学中的道德哲学情怀,对于创造性地实现传统伦理的现代转换具有基础性作用。首要的问题是,儒家思想中是否具有心灵哲学的基本要素?而儒家又是如何运用这些要素展开其思想逻辑的?如若把儒家的基于心灵哲学之上的道德哲学情怀视为人们实际拥有的德性、现实地践行的规范体系,那么就会在应然与实然之间建构起内在的逻辑关系,人们就会依据主体德性的致思范式和行动模式处理各种实践关系。可事实并非如此,中国人的德性结构乃是境遇伦理或德性伦理。从类型学视角看,儒家的心灵哲学也属德性论,但它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和康德的德性论似有极大差别,必须从环境或场域寻找这种差别的根源。儒家心灵哲学中的道德情怀究竟有多少要素可以为今天的人们所拥有?如何拥有?在实现传统伦理的现代性转换中,全面拒绝和全盘接受都是不可取的态度和方式。"过度"与"不足"是我们必须摒弃的态度,"适度"才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的个人,从生存论视角揭示了人与世界的原初关联,确立了“感性对象性活动”的生存论原则。马克思从生存论意义上回归了人本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了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生存论转向。从生存论意义上对马克思哲学予以解读,不仅赋予了马克思哲学以新的血液和生命,而且对人类思想史的发展也有重大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理论能够超越其他现代性理论的决定性力量正是来自于生存论。  相似文献   

10.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论作为一种道德实践哲学有其德性论的根据。亚氏的德性论是一种“学习”的德性论,它更强调德性与中道的统一性。与之相比,儒家中庸之道的德性论——“觉习”在强调中道与德性为基础的同时,又注意到了中道与德性的距离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用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对意境进行阐发,以激活意境,使之作为一个哲学思想的辐射点得以在当前的人存在境遇中生成,并在西方哲学的"存在论"转向与"意境"所形成的"天人合一"的中国古典哲学的背景下,对"生存论"与"意境论"的互阐的可能性作了论证。正是出于互阐的目的,本文把意境定位在存在论意义上的"栖居",最后又对意境这样本真的生命样态的内部时空结构作了"生存论"分析。  相似文献   

12.
气论的思想与中国人的生存观念有着密切关联,将气论放置于其在中国哲学的历史发生的语境中有助于我们厘清先秦以来元气说所具有的思想内涵,从而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哲学的生存论特质。从元气论的生存意涵来说,由于人与万物同原,所以人的个体存在总是可以通过返归内心,达到与外在世界的沟通,个体的矛盾总是可以通过自身的转化得到解决,而不是向外扩张。同时,物质与精神同源性,决定了心灵与肉体的对立原则在中国哲学里从根本上被否弃,心灵与肉体在中国人的生存视域里统合于气。  相似文献   

13.
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是时代的主题。职业教育即生存彰显。但现实的职业教育却遗忘了生存。人的本真生存是生存论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生存论哲学对重新诠释职业教育内涵具有方法论意义,借鉴生存论哲学观照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生存论转向与当代教育研究范式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是一切科学的母体,教育学的研究范式也深受时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传统哲学是一种存在论和认识论的哲学,也是近代自然科学哲学化的结果。传统哲学型塑了传统的“科学范式”的教育研究。随着生存论哲学的转向,教育研究范式也开始从“科学范式”向“人文范式”变革,开始关注教育中的“人”和“事件”。  相似文献   

15.
哲学是一切科学的母体,教育学的研究范式也深受时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传统哲学是一种存在论和认识论的哲学,也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哲学化的结果.传统哲学型塑了传统 "科学范式"的教育研究.随着生存论哲学的转向,教育研究范式也开始从"科学范式"向"人文范式"变革,开始关注教育中的"人"和"事件".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类的生存质量和生活意义越来越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从存在论的高度反思价值问题成为现代哲学的重大研究论域。价值的存在论研究,就是要通过在“本体”论上把价值与自由、价值与时间关联起来,在认识论上把价值与事实、价值与认识分离开来,在方法论上把价值与科学区别开来,从根本上指明价值在人的生命活动和社会生活中的本体论地位,深层次说明现代性的价值意义与问题,预测当代人类的价值取向与命运,从而维护人类生命存在的尊严和意义,反抗人的价值的外化和存在的异化。  相似文献   

17.
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是时代的主题。职业教育即"生存"彰显。但现实的职业教育却遗忘了"生存"。人的本真生存是生存论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生存论哲学对重新诠释职业教育内涵具有方法论意义,借鉴生存论哲学观照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与程朱理学格物致知外求式的修养功夫路径不同,陆王心学“减损论”致力于发明本心的内求式修养方法。陆王心学“减损论”主张人的本心具足,无需外求,只需去除遮蔽本心的障碍,呈现心之本来面目,就可恢复本有的良知和德性。陆王心学“减损论”这样一种内求式的修养方法,是与其对本体论的认识紧密相连的,同时,也与当时社会德治主义的政治哲学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9.
成就德性,培养理想人格是儒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王阳明作为心学的集大成者,继承儒家哲学性命一贯的道统思想,从心体立论,以立志成圣为宗旨,把“良知”作为成就德性的先天依据,使其具有普遍性,树立起了他心中的德性观,并以“知行合一”的思想作为成就德性的路径与方法,在知与行的互动中最终成就完满德性,这对当时乃至今天的社会现实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是一种哲学世界观,弗洛伊德的本能论则是具有一定科学性的哲学,他们之间具有一种内在关联,从而使弗洛伊德的思想汇入西方哲学源流之中。从弗洛伊德的本能学说看,叔本华和尼采的意志论都包含着一个内在矛盾,即无法在理论上逻辑地说明与生存意志及权力意志相反的现象,因为二者都共同缺失一个与生存意志或权力意志相对等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死亡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