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有四个等级,从上到下依次为:天子、诸侯、大夫、士。孔子、孟子、墨子、老子这些人都是士。有文化的士是文士,有武艺的士是武士。文士可以给人家当秘书,武士可以给人家当保镖。  相似文献   

2.
“士”现在指的是知识分子或知识阶层的人,是文士;而最初,“士”却是武士。  相似文献   

3.
春秋战国时期,士的性质逐渐由武士或文武不分向文士转变,至战国中晚期形成了一个固定的阶层并成为"四民"之首,"士志于道"是他们独立人格的象征。近代中国内忧外患,梁启超以国家主义的视角重新解读了这些游侠的武士品质,日本的武士道与斯巴达民族精神中重复仇、惜名誉等相异性的人格特质,也就成了梁启超改造中国国民性的重要启蒙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4.
春秋战国时期,士的性质逐渐由武士或文武不分向文士转变,至战国中晚期形成了一个固定的阶层并成为"四民"之首,"士志于道"是他们独立人格的象征。近代中国内忧外患,梁启超以国家主义的视角重新解读了这些游侠的武士品质,日本的武士道与斯巴达民族精神中重复仇、惜名誉等相异性的人格特质,也就成了梁启超改造中国国民性的重要启蒙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5.
纵横术揣摩和纵横家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末年,私学兴起,文化下移,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知识份子阶层——文士,亦称士。战国时期士成了政治舞台上最活跃的人物。战国时代的士,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研究人生价值、思考宇宙本源、探讨治国方略的处士;另一种是以智谋机巧活动于政治外交舞台的策士;战国末年,又出现了一批文学侍从之臣,则是处士与策士之外的另一类士人。处士与策士的活动都离不开游说。孔子周游卫宋陈楚,孟子游于齐梁縢,要靠游说以  相似文献   

6.
说“士”     
士在先秦典籍中的含义颇多.西周初期的士包括了诸侯在内的大贵族.《诗·周颂·清庙》:"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商、西周、春秋时的最低阶层的贵族亦称士.《周书·多士》:"用告商王士."《国语·晋语》四:"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此外,西周春秋时的自由农民通称为士.《礼记·曲礼》:"地广大,荒而不治,此亦士之辱也."《诗经》中的许多恋歌,反映了自由农民的生活情趣.《召南·摽有梅》:"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春秋中叶以后,由于社会关系的变化,使士不再具有特定的阶层内容.《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皇侃义疏:"士,通  相似文献   

7.
审音魏文侯与田子方一起宴饮,文侯说:钟声怎么不协调呢?左边高了。田子方笑了起来。文侯说:你为什么发笑呀?田子方说:我听说,国君应当清楚乐官的才与不才,不必了解乐音是否谐和;现在君上你明辨乐音,恐怕会疏忽官员的才能啊。文侯说:你讲  相似文献   

8.
很多人以为义务教育是一项了不起的福利,其实,约在三千年前,中国就有义务教育了。周朝建立的时候,周公制定了"周礼",其中就提到了义务教育。周礼规定,老百姓分为士、农、工、商四种,其中士享有义务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的内容有六项,称为"六艺",分别是:礼、乐、射、御、书、数。这六项,也可以说是贵族教育,既有文化方面的,也有军事方面的。这六项义务教育都是国家免费进行的。接受了义务教育的士则利用这些知识和技能为国家服务,具体很  相似文献   

9.
"士"是战国时期最活跃的社会阶层,他们不仅创造了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而且还锻造出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士人精神。《冯谖客孟尝君》一文塑造的这个人物形象是恃才自信、知恩图报、深谋远虑的门客冯谖形象。本文通过对"士"这个阶层形成的分析,结合《冯谖客孟尝君》中的冯谖,进一步探讨战国"士"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
一、先秦时期科技人才的结构 先秦时期,我国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诸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到战国时期,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奴隶制经济基础被封建所有制代替,以分封制为基础的政权形式也就被封建官僚制所代替,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思想文化发生与之相适应的变化,于是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自然科学水平达到了相当发达的程度,天文、历法、算术等有了新的突破,医学、农学、工艺等在古代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奴隶社会中“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蓬勃兴起。在私学中培养造就了大批“士”人。原先是文士、武士不分的,此时,从其中分化出一大批文士,文士中就包括有相当数量的科技专门人才,我国的古代科学技术体系,正是此时得以奠基。  相似文献   

11.
魏文候师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用李悝、吴起、西门豹等贤臣,改革变法,国以富强,为战国之最。武侯末年以至惠王、农工、昭王、安王,弃人才,废改革,吴起去而失西河;驱商鞅资敌,秦变法而日强,魏日弱;刑孙膑而马陵惨败;范睢亡泰,泰改连横力“远交近攻”而成帝业;最后信陵君以和弱之魏连胜强泰,魏疑不用。驱贤才而资敌,处转变时期而不改革,“岂不悲哉”,“不以悖乎”!  相似文献   

12.
审音 魏文侯与田子方一起宴饮,文侯说:“钟声怎么不协调呢?左边高了。”田子方笑了起来。文侯说:“你为什么发笑呀?”田子方说:“我听说,国君应当清楚乐官的才与不才,不必了解乐音是否谐和;  相似文献   

13.
孔子"士志于道"的表述是对中国士文化本质属性的经典界定;道与势的博弈的历史运动形成了士文化传统的内涵。欧阳修士情结的实质就是要依靠对"道"的诠释来恢复知识、思想及信仰的批评力与有效性,从而让士阶层获得对抗皇权的话语权力,进而实现士的一个古老梦想:居于政治主体地位。综观欧阳修一生,不难发现士情结与其生平相纠缠的轨迹。换言之,正是一种难以抛却的"自主性"的士情结铸造了欧阳修的一生。  相似文献   

14.
东子哥哥:什么是"具足"呢?听上去好像一种小动物的名字呀。糖果姐姐:回答错误,"具足"是日本人对武士铠甲的称呼。看,武士穿上它,从头到脚都防护得严严实实,是不是很神气呢?东子哥哥:不过我想……穿着它一定很重吧,说不定连路都走不了了!什么是"武士"?日本武士是日本的精英武装力量,就像中世纪欧洲的骑士。日语里"武士"意思是"正在服役的人",武士制度在日本存在了700年。1600年日本统一后,他们不再打仗,但漂亮的盔甲被继续用于阅兵和正式访问。1863年,军队放弃了这类盔甲,士兵们穿上了欧洲模式的制服。  相似文献   

15.
李华,字遐叔,赵州赞皇人,他是唐玄、肃、代宗三朝著名文士,影响颇丰,交游甚广,所交多是当时的政治、学术、文学等方面的卓识之士,本文试对一些文学卓越之士做些探讨,从中可以认识李华在古文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与古文运动的渊源。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士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现实生活中的士人往往处于两难之境,既要追求独立不迁的人生操守,又要迎合世俗,故形成社会环境与个体价值追求的矛盾冲突。董仲舒《士不遇赋》集中阐述士"遇"与"不遇"之关键在于其生存的时代,士之处世则应以"正心而归一善"为标准,勿为世俗而丢弃人格,旨在论述特定时代中士人的处世之道。  相似文献   

17.
春秋战国之际,新兴士群体形成,其形成标志是文士主体性的生成。在文士主体性研究的视域下,宋玉作品开创了中国文人时间意识的特定内涵——时间焦虑。文士的时间焦虑指文士对年华流逝而功业难成的人生困境的焦虑,它源于文士所感受到的危机感,这种危机感是由文士高扬的主体性与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建设之间的矛盾所引发的,主要表现为季节意识。宋玉消解焦虑的方式是探索和追求"守高"的文人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8.
素材资料袋     
素材一话题双面盾牌有两位武士,不约而同地走进了一片森林。他们面对面站在一棵树下时,一面精致的盾牌出现在他俩眼前。一位武士情不自禁地说:"多么精美的金色盾牌啊!"而另一位武士却说:"只有月亮女神才能赋予它如此纯净的银色。""什么?这明明是金色,你干吗说它是银色?""这明明就是一面银色的盾牌。"到底是金色盾牌还是银色盾牌呢?两个人为此争吵不休。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士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现实生活中的士人往往处于两难之境,既要追求独立不迁的人生操守,又要迎合世俗,故形成社会环境与个体价值追求的矛盾冲突。董仲舒《士不遇赋》集中阐述士"遇"与"不遇"之关键在于其生存的时代,士之处世则应以"正心而归一善"为标准,勿为世俗而丢弃人格,旨在论述特定时代中士人的处世之道。  相似文献   

20.
【题解】曹刿是鲁国那时的一个“士"。在春秋时代,士是统治阶级最基层的,分文士与武士,士上面是大夫,卿,相。当时是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齐桓公伐鲁是报鲁国曾拥立其兄公子纠的仇恨。这是前二年的事:齐襄公死了,诸公子争立,鲁国人保送公子纠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