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高校招生》2010,(8):46-46
至诚书院是汕头大学第一个住宿学院,也是中国内地高校首个试点住宿学院。住宿学院不只是为学生提供住宿,更重要是让拥有不同背景、不同兴趣的各个专业学生能够彼此交流思想与经历,营造独特的住宿学院文化。学生可以在大学的大社区中享有小社区更加亲密和牢固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会一直维持到毕业后。  相似文献   

2.
大学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必须放在大学之存在的背景中来谈,先从中国传统的书院教育谈起。西周时代的中国教育掌握在贵族阶级之手,孔子将王官学转变成为百家言,开民间讲学之先河。公元第10世纪以后,民间书院兴起,但也出现被官学化的倾向。官方力量对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是从先秦时代的民间讲学到汉代的官学、宋明的书院,都有官学化的倾向。传统书院的教育理念是全人教育,希望使人能达到身心一如、成己成人不二、天人合一的状态。谈到身心一如,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心何以能支配身?古代儒家相信心是价值意识的创发者,因此具有普遍性,也有其必然性。孟子提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这四端之心具有普遍性,而心的必然性就是建立在普遍性之上。在古代的全人教育里,心的觉醒是全人教育的理论基础。重点是:心如何支配身?心对身的支配要经由教育的过程,这就涉及人的修养工夫问题,全人教育的方法在使身受心的支配,进而能与心合一。书院教育的全人教育的第二个核心理念是成己成人不二。所谓成己成人不二的涵义是指教育的目的在于透过自我的转化以完成世界的转化。书院教育的全人教育的第三个价值理念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指完整的全人教育应该完成人的生命知、情、意三面向的统合。孟子主张:无形的修养会转化在有形的躯体之上。就是说人外在的相貌是天生的,但只有圣人也就是真正有修养的人,才能够将内在的禀赋转化到外在形体上,从身心一如进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列强东侵,中国进入历史危急存亡之秋,中国大陆兴办现代西式大学是为了脱离被侵略、被殖民的宿命,也因此,现代大学和政治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20世纪中国的大学学生运动风起云涌,这与近代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在富国强兵、中体西用的情境中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今天中国大陆已告别革命,海峡两岸也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并卷入全球化的大潮流中,因此,21世纪全球化趋势对海峡两岸大学造成另一波新的压力,已是不可避免的事实。  相似文献   

3.
在新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新加坡提出少教多学的教育理念,以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全面落实德、智、体群美的全人教育。并卓有成效地落实,为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培养和发展。少教多学带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我们要建立适合中国国情、地方特色的学校教育评估体系,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相似文献   

4.
唯科技化与专业化价值观导致高等教育丧失了对终极目标和意义的追寻,高等学校异化为工作技能"训练所",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的单一化、思维模式的片面化以及精神世界的单向化。"全人教育"的目的在于完善人的生命活动的完整性,其核心是尊重人的发展潜能,同时使"学生—社会—人类—环境"实现协调发展。基于此,大学需要反思工具性价值取向,重建大学的批判功能;以"全人教育"理念重构大学课程体系;建设"文化校园",实现全方位育人。  相似文献   

5.
从"专业发展"到"全人教育"是新时期教师发展的崭新趋势。通过分析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内涵特征与局限,对比"全人教育"培训的优势与意义,创造性地提出"教育中枢"的概念,探究"全人教育"理念下教师培训模式的路径:推行互助型培训理念,变传授专业知识为交流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创新论坛式培训实践,变单一抽象的说教为多维真实的案例研讨;探索感悟即成长的培训评价制度,变终结性考核为发展性评价。以此达到助力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提升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王生 《江苏教育》2012,(Z2):16-20
【我的主张】"全人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踏着改革开放的鼓点,怀着对教师职业的崇敬之心,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朴素感情,我迈上了教育的征途。30多年的一线教育、学校管理,风雨兼程,一路走来,我在不断的思考、探索中前行,也在不断的前行中收获了我丰盈的教育人生。我们应给学生提供一个什么样的教育,我们应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基于这两个思考,近年来我提出了"全人教育"理念,即: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1.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优质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人的价值,即"为  相似文献   

7.
育人是大学的本能,是大学存在的合法性根基;理念是大学的灵魂,决定大学的品位和高度。美国大学在诞生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欧洲大学的附庸,直至20世纪初开始崛起,一路迤逦向前成为无可辩驳的执牛耳者。这一过程清晰地体现在美国大学育人理念中,从最初因袭古典自由教育,到提出全人教育,再到对"全面发展"和"批判能力"的重新反思,育人理念的历史沿革标记美国大学的发展之路,也为我国的外语教育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我国土木工程专业的高等教育过分强化专业教育,这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较窄、文化素质偏低、广泛适应性和创造能力差.因此,为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我们就要构建新型的土木工程专业"全人"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9.
2007年,西南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专业被批准为教育部第一批特色专业建设点。多年来,学院根据教育部、财政部颁布的质量工程建设要求,围绕教育学特色专业建设目标与定位、课程设置与实践技能的提高、专业发展的制度保障、特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专家型教师培养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大胆创新,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和宝贵经验,今呈现供交流与研讨。  相似文献   

10.
通识教育是一个兼具个人教养和文明传承发展使命的现代教育理念。本文从通识教育概念的本土建构性质、国家文明复兴与文化自信的愿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使命出发,提出应当确立"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这一建设目标,并指出了通识教育要实现全面本土化在育人目标、课程体系、书院与学工、教育内容、教学手段、质量保障与评价等方面的挑战所在。  相似文献   

11.
教育创新:从“存储”到“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没有人能够否认教育与社会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中,教育是缺乏自主性的,是依赖社会而生的。布迪厄因此下结论说,教育是社会化再生产的工具,是促进社会整合和有序的特别处方。从教育的历史演变来看,教育的变革力量从来不是来源于教育内部,而是出自于社会变革的激发,出自于社会对教育的全新的期待。反过来言之,单纯地在教育内部掀起一场变革,其成功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教育深深地扎根于其所生存的社会环境、社会机制中。如果宏观的社会机制、社会结构不变,或说没有为教育的变革提供一个良性的外部条件,教育变革就只能止于一种近乎乌托邦式的教育理想,成为一则美丽的童话。当然这样说并不是表明教育不能反作用于社会,教育具有这样的能量。然而,与社会的约束和制约相比,这种反作用的力量贡献要小得多。因此,基于教育与社会的这样一种互动式关系,基于中国这样一个特别的意识形态语境,  相似文献   

12.
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任何教育理论都生长在一定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上。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大国,应该说,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的教育理论也应与西方一样得到蓬勃发展。但是,虽然中国很早就有了教育思想,可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中国教育学的发展是从20世纪初由国外“引入”的。回顾20世纪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说中国的教育学一直充当着国外教育理论的“消费者”的角色,而非“扩大再生产者”。这里的“消费者”和“扩大再生产者”是借用了经济学上的两个术语来对教育理论主体进行形象化的描述。  相似文献   

13.
七年前的这个时候,2001届应届毕业生小孙在两种选择中间左右为难:一边是中国新闻学专业的最高学府——人大新闻学院的自费研究生,一边是中国青年报的正式编制员工。几个月的痛苦抉择之后,她放弃了深造机会来到中国青年报报到。"主要原因是自费,三年下来得3万块,想想还是算了,再说中青报的工作机会很不错。"七年后的今天,住着宽敞的房子,开着私家车上下班的小孙无悔当年的选择。"我们那个时候找工作相比现在的大学生要容易很多,我们班上同学大都一人手里握着几个offer,大家为选哪个而为难,也有很多同学选择深造,那时觉得学历越高就越是精英。"  相似文献   

14.
一、关于“主体性”的哲学诠释 在西方近现代哲学、社会文化思潮中,关于人的主体性研究一直是个重要的课题。文艺复兴时,新兴的资产阶级率先发出了对人的主体性的呼唤,他们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指出人应理性地参与世俗社会,承担社会义务,享有应有的个人权利,提倡民主、自由、博爱。  相似文献   

15.
本世纪初,日本教育界提出了"传统与文化教育",取代了原来的"传统文化教育"概念。"传统与文化教育"比"传统文化教育"有更宽的视野,更深的内涵和更远的追求。它从过去、现代、未来相互联系的角度谋求文化的传承和创造,不仅重视从过去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而且重视现代文化以及可传承至未来的新文化的创造。也不仅仅局限于培养学习者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更重视在理解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文化创造力的培养。"传统与文化教育"的理念正通过一系列文化发展政策、课程改革措施以及地方和学校有计划的教育实践得以落实。  相似文献   

16.
进入21世纪,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且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产生,学习型社会的发展,教育技术学被全方位的赋予了时代的色彩。教育技术作为教育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制高点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并且与素质教育、教育信息化、创新人才培养、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等重大问题紧密相关。在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教育技术学科共建成8个博士点、77个硕士点、224个本科专业点,拥有4种核心期刊、7种CSSCI来源期刊、2种学科权威期刊,教育技术人才队伍有近百万人。  相似文献   

17.
穆建明 《教书育人》2012,(18):112-113
我国各个高等学校专业设立中,设立最多、设立时间最长,同时又是学校专业组成中必不可少的专业之一便是汉语言文学。它具有众多的优势,例如基础实力雄厚、就业范围较为广泛、社会各个行业对其需求比较稳定,等等。但是,在信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我国的科学教育事业与经济文化  相似文献   

18.
教师作为研究者是新课改赋予教师角色的新内涵。缺乏研究和反思型思维的教育准备、缺少系统的教师教育知识、教师教育专业学生自身不愿或不会研究和反思等因素制约着研究型教师培养。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研究型教师的主要策略有:培养师范生主体意识,强化专业发展;树立反思教育观念,优化理论学习;构建交流平台,共享合作空间;加强教学实践,设计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19.
财政学教育之变是我国进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新时代要求财政学教育理念发生转变:面向专业学生,注重专业教育的同时,更加注重交叉融合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专业教育的同时,更加重视通识教育;面向全体公民,普及高等教育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教育。因此,新时代财政学教育模式之变的总体思路是从专业教育拓展至"三圈层教育"。创新和加强财政学教育的重点有三个层次:改进和加强财政学专业教育,建议选择财政学专业培养方案更新升级、中国特色财政学理论体系构建和高质量教材建设作为重点进行攻坚;拓展和加强财政学通识教育,建议将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和微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作为主要任务;探索和加强财政学社会教育,建议将中小学生财税基础知识普及教育和志愿者专业服务作为试点,探索突破。  相似文献   

20.
贺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同时出是教育家,与冯友兰、牟宗三、张君劢、梁漱溟等人同为20世纪中国传统文化之“新儒学”的代表人物。贺麟学贯中西,对介绍西方文化做出过重要贡献,这样的文化修养和学术经历,使贺麟的教育思想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又不乏人类现代文明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