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小涣 《山东教育》2003,(19):52-54
  相似文献   

2.
曾经从报刊上读过这么一则报道,内容为《大学生要补补道德课》,里面讲到1996年夏开始,经福州晚报牵线搭桥得以圆大学梦的逾千名学子.到了2000年已将近完成学业。但这中间只有不到一成的人与资助者有过信件来往,表达过感激之情。写过两封信的不足10人.其冷漠程度令人寒心!其中。杨振华教授捐出巨资资助100个学生完成大学学业。细心的杨教授为100名特困生各办了一张卡.受助学生每月可到银行领取100元生活费。可是四年过去了。没有一位学生忘记过领钱,但只有两名学生给杨教授写过信……这一事件经当地报纸披露后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当时。省劳动厅一位正厅级的巡视员说:“虽然中国有传统的‘施恩不图报’的美德,但还有一句古训‘知恩不报非君子’!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新课。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学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教者在施教时必须了解本课程的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爱的活动,使他们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培养。  相似文献   

4.
余力 《宁夏教育》2003,(5):64-64
指导思想1.以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为基本指导思想。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追求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力求将儿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思考、探索、判断能力的培养及人文、社会知识的掌握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2.注关和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反映学生的需求。从儿童的经验、体验、兴趣出发,将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学会创新和发展作为教材编制的基本方向。教材内容的选择,既要完整、准确地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又要充分考虑对学生现实生活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夏琰 《学科教育》2004,(1):28-30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新课程,如何开展丰富多彩的品德与生活(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本拟从“按照教材内容,积极开展与教材紧密结合的实践活动”、“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切实开展与少先队相结合的实践活动”、“挖掘儿童社会生活体验,大力开展与儿童生活经历相关的实践活动”三个方面阐述。  相似文献   

6.
颜莹 《学科教育》2003,(12):24-27
《品德与社会》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设置的一门全新的综合课程,与过去的相关课程相比,在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目标和课程实施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突破和改变,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这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必须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突破原有的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使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学会利用课程、开发课程、建设课程;使课堂教学立足课堂、开放课堂、延伸课堂;使这门课程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内在生命力量。  相似文献   

7.
8.
鲁洁教授曾用四个字来概括德育理念的变革,那就是“回归生活”。其实,“回归生活”也是这次课程改革中所有课程共同追求的目标。正是基于这种以生活为本的理念,《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是按照过去那种学科逻辑的体系而是按照现实生活的逻辑来构建的。《品德与生活》  相似文献   

9.
10.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对于每个教师都至关重要。特别是品德与生活教师,面对的是刚刚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的儿童。究竟如何认识、看待、评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或者说,这些孩子在教师心目中究竟占有何种地位?这些极为敏感的问题,关系到儿童自身的价值和尊严,涉及师生之间会建立起什么样的关系,教师能否从内心深处妥善地解决好这些问题,并确立起相应的信念,将直接关系到课程实施的成功或失败。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核心是要珍惜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可从以下四点剖析其要义。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教材于2003年秋季与我们见面了。我校一年级和三年级共17个班级参与了这套新教材的实验工作。从实验情况看,新教材得到了全校师生及家长的一致欢迎,也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诸多可喜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13.
金秋,学校开展了“闽江百年故事,千年诉说”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综合实践活动。每个班级都要确定一个小主题来开展这项活动,我作为班主任还是头一回接受这项任务,前人从没开展过类似的综合实践活动,接了任务却无从下手,真是赶鸭子上架——难为了我啦!最首要也是最辣手的问题就是确定课题。“该确定什么课题呢?这个课题还必须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要与我们大课题背景有关联,还要体现我们校本化的课程开发……”,很多烦恼、困惑纠缠着我,我寝食难安,但有件事给我很大的启发。一节作文课上,我  相似文献   

14.
开始面对新课程,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困惑与茫然。通过对课标的研究和细读,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和学习,自己在教学的理念上、方法上有了一定的体验和收获。现将自己的做法写下来与同仁共勉。  相似文献   

15.
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德与社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制定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我们提出“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当时着重阐明的意义是课程与教材要以儿童的生活为出发点。当课程与教材进入实施阶段后,我们认为本课程向生活的回归应致力于使课程再回到儿童的生活中去,成为一个能够改变、改善生活的“因子”。这一种回归才是课程的归宿。课程与教材要转化为儿童的生活,这是本门课程教学所应持有的基本立场,同时我们也反对“立竿见影”的简单化联系。要深入研究课程转化为生活的具体机制,要开通课程走向课堂以外生活的渠道,要着力培养“践履躬行”的人格。  相似文献   

16.
课程改革体现了新的时代背景下对教育工作的全新要求,也是对无数教育工作者多年教育心得的总结和反思,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自2003年9月以来,我承担了三年级课改学科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对于新课程,我从一知半解到耳熟能详直至今天的亲身实践,可以说思想认识有了质的飞跃。新课程带给我的是一种从未有过的震撼力,因为它第一次真正把学生推到了教育教学的主体位置,它对于学生也决不仅仅是一门课程,而是一种必将影响学生一生的深切的感悟与体验。与原来的思想品德和社会两门课程相比,该课程更加注重人文性以及课程之间的整合,其综合课程的性质一览无余。回顾使用品德与社会教材的点点滴滴,我有着太多的新鲜体验。  相似文献   

17.
为了能比较细致地描绘课堂教学的细微之处,使其具有人性化,体现以人为本、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儿童的观念,本文以课堂叙事的形式,呈现教学案例。  相似文献   

18.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课程教学有一个质的变化,依据新课程标准,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有一个质的变化。依据新课程标准,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材将进行大改版,改版后的教材是啥样?新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如何顺应课程改革的潮流,如何运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标中提出的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改革呢?我们必须在分析教材把握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大胆尝试,引导教师运用课标走进新课程,把握教材教学。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对传统"灌输式"、"填鸭式"学习方式的挑战,是回归课堂本色,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的体现。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由于课程的性质及教学内容的变化,必然引起学习方式的变化,重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构建、自然生成,从而经历学习过程,体验、感悟与升华积极的情感,并获得学习的快乐。本文以案例的形式,对小学《品德玉生活》课堂教学中就学生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相应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综合课《历史与社会》由“社会”和“历史”两大领域组成,它整合了历史、人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知识与技能,以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为目的。新的课程、新的知识要求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