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淡泊名利,舍弃追逐,默默奉献,倾其所有,为了教育事业,永不言累,永不言悔。这就是教师的风范,教师的情怀,教师的精神——蜡烛精神。这正是师德之所在。这一切都可配以“神圣”的桂冠。多少年来,这一种神圣的蜡烛精神激励着教师,也铸造了无数优秀教师的辉煌。 而今,改革大潮汹涌而至,人类社会已开始从工业社会转型为信息社会,封闭式教育开始转型为开放式的教育,人们发现那神圣的师德正面临着一些前所未有的质疑。一位老教师为了给毕业班的学生多补一些知识,一次又一次地占用了学生的自习课,学生便给校长写信,说他侵占了自  相似文献   

2.
淡泊名利,舍弃追逐,默默奉献,倾其所有,永不言累,永不言悔。这种风范、情怀被赋以蜡烛精神之美称,多少年来,这种神圣的蜡烛精神与师德联系在一起,成为教师奋斗的目标和追求,时刻激励着教师,也铸造了无数优秀教师的辉煌。而今,人类社会已开始从工业社会转型为信息社会,封闭式教育开始转型为开放式的教育,我们发现那神圣的师德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质疑。 “蜡烛精神”的尴尬之一 ——爱你没商量 “蜡烛精神”反映了教师对学生的一种爱的奉献,问题是这种爱的表达往往缺少对学生需要的关注,以致于学生不予接受和理解,造成“爱你没商量”之尴尬。…  相似文献   

3.
王水玉  关磊 《教书育人》2004,(12):23-24
淡泊名利,舍弃追逐,默默奉献,倾其所有.永不言累.永不言悔:这种风范、情怀被赋以蜡烛精神之美称,多少年来.这种神圣的蜡烛精神与师德联系在一起,成为教师奋斗的目标和追求,时刻激励着教师.也铸造了无数优秀教师的辉煌。而今,人类社会已开始从工业社会转型为信息社会,封闭式教育开始转型为开放式的教育.我们发现那神圣的师德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质疑。  相似文献   

4.
淡泊名利 ,舍弃追逐 ,默默奉献 ,倾其所有 ,为了教育事业 ,永不言累 ,永不言悔。这就是教师的风范 ,教师的情怀 ,教师的精神———“蜡烛精神”。这正是师德之所在。这一切都可配以“神圣”的桂冠。多少年来 ,这一种神圣的“蜡烛精神”激励着教师 ,也铸造了无数优秀教师的辉煌。“蜡烛精神论”(我们权且这样称呼 ) ,它反映了一种特殊的师生关系 ,即教师单向传输知识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关系。过去 ,教师作为知识的拥有者和源泉 ,承担着把人类代代相传的知识继续传承下去的神圣职责和使命。为了完成这神圣的职责和使命 ,教师把一生的爱倾注…  相似文献   

5.
6.
教师做的是普普通通的教书育人的工作,是社会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就继承和发扬创新科学文化知识来讲,教师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所以,教师历来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人们往往把教师比做“蜡烛”、“春蚕”、“人梯”、“泥土”等等,这既是对教师的赞誉和肯定,也是对教师的激励和鞭策。但是最近我在一期刊物上读到一篇文章,题目是:“‘蜡烛’、‘春蚕’、‘泥土’、‘人梯’,见鬼去吧!”(《山东教育科研》2002年第5期)说教师当蜡烛太软弱,当春蚕和泥土太窝囊,当人梯不持久……总之,持一概否定的态度。说老实话,读了此文心里不知啥滋味,说同意,不敢苟同;说不同意,自己是个小学教师,人微言  相似文献   

7.
“蜡烛精神”过时了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12月中旬的一天晚上,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的一位老师打来电话,谈及他们那里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问了一个问题:“‘蜡烛精神’过时了吗?”经过了解,她问这个问题的原由是:一位全国知名的课程改革专家在培训班上谈到新课程期待的“新教师”角色时,认为广为人知的“教师是蜡烛”这个隐喻不妥,今后不宜再提了,并建议用“长明灯”来代替“蜡烛”。对于这个问题,我一时回答不上来,因为尽管将老师比作蜡烛的事情我是知道的,但是为什么认为它过时以及该用“长明灯”来代替,我确实不知道。后经过多方查询,发现该位专家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说“精神”     
“精神”是个常用词,在初中课本中曾多次出现,仅《纪念白求恩》中就用到了十次。常用作名词,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9.
2012年10月,笔者有幸参与在南昌举行的全国历史教学优质课评比大赛,参赛选手登台献技,亮点纷呈,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其中,说课活动中的"说教材"环节尤为突出,以下就此略作评析。一、"说教材":说课活动中的尴尬与误区  相似文献   

10.
蜡烛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再简单不过的照明用具了。为了照亮别人,它毫不吝啬地燃烧着自己;为了赢得光明,它无怨无悔地化成了灰烬。虽然它一生短暂,但却一世光明!由蜡烛你我自然都想到了我们教师,因为在我国,人们不是常把教师比做蜡烛吗?是啊,“不为物欲所驱  相似文献   

11.
弗洛伊德坚持“性欲乃是人类取得的一切成就的源泉”,认为“本能的升华是最引人注目的文化发展的特征;正是由于升华,高级的心智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或思想活动才成为可能。”人们对此很有异议。其实,弗洛伊德是在对“性”的最广泛意义的理解基础上创建他的“动力心理学”的,他试图从他对人的个体心理理解的立场出发,来解释人类的全部历史、全部事件和社会生活的结构,并以此建立一整套关于人类精神生活规律的学说和理论。深入探寻弗洛伊德性学说的底蕴,澄清他的“性力”、“原欲”概念的内涵,真正领悟其“升华”思想的真谛,才有可能拓宽我们的视野,深化对复杂纷繁的人的精神世界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蜡烛精神赞     
蜡烛精神赞○赵彩虹蜡烛,大家一定很熟悉吧!它白的如冰似玉,红的晶莹剔透;它不惜点燃自己化作滴滴血泪,缕缕青烟,献出全部的光和热。“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就是可贵的蜡烛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生产的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就是教育的竞争,这是活生生...  相似文献   

13.
在黑暗迷茫中,点燃一根蜡烛,它就能发出熠熠光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人们给予蜡烛很高的赞誉,甚至赋予它一种精神内涵——无私奉献的象征,因而,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蜡烛成灰泪始干”这一诗句传诵千古。后来,人们也常说教师的工作如同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乍一想,挺有味。但仔细一琢磨,这个比喻似乎把教师当成一个悲剧角色,似乎教师只是一味付出,似乎蜡烛蕴含着——奉献、熄灭、悲观。笔者愚以为非也。那么,当前是否不宜再提蜡烛精神呢?曰:非也。殊不知,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沐浴着时代光辉的蜡烛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比以前更有光度…  相似文献   

14.
人类社会是由各行各业的社会群体汇集而成。他们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的是“真理的发现者”;有的是“知识的创造者”;还有的是“社会的建设者”等等,而教师则是“知识传播者”中的一类:教育者角色。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前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出现的主要问题,以"蜡烛"精神为主题,就"蜡烛"精神所包含的四个方面进行了剖析。结合高校教学现状,对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和思想行为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从职业道德角度出发,明确指出高校教师应具有的品质。  相似文献   

16.
我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说蜡烛会开花吗?我猜你们一定会异口同声地说:“不会!”可是今天下午我就做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一本书中看见了《开在水面上的蜡烛花》这篇文章,一开始我不相信,可又一想,既登上了书,能睁着眼睛说瞎话吗?于是,我决心试一试。  相似文献   

17.
有的人在谈到教师工作辛苦,赞扬教师具有自我牺牲精神时,用蜡烛作比:“教师好比蜡烛,照亮了别人,熄灭了自已。”我想来想去,总觉得这个比喻不够贴切。诚然,任何比喻都不可能恰到好处,而用这句话来比喻教师工作的全部意义,则是歪曲了教师的形象,更是不准确的。如果把教师比作蜡烛的话,我觉得这支蜡烛不仅能照亮别人,也能照亮自已。在教学工作中,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了解学生的需要,同时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精神不是封闭凝滞的,而是开放流动的,它处于不断丰富和发展之中。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发生后,在全民抗震救灾过程中,中华民族精神得以发扬和升华,向全世界展示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抗震救灾精神:情理交融的爱国精神、敬畏生命的人本精神、团结互助的仁爱精神、勇于负责的担当精神。  相似文献   

19.
20.
水,清澈透明,无色无味,似乎并不神奇。可是,它在世间与万事万物相联,演绎着神奇莫测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