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面临的一个特殊问题是如何顺利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实践和创新过程中,各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逐渐突现出来,模式分析的方法逐渐成为研究农村刺余劳动力转移的范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梳理现有理论的基础上,面对新的社会实践和问题,对农村刺余劳动力转移模式进行分类和剖析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就业困难的内因主要在于地方政府对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就业问题认识不足,法律保障机制不完善、缺乏相关政策支撑等;外因主要在于农村转移人口的城市适应能力较低,岗位胜任能力有限。因此,转变政府工作考核机制,强化农村转移人口的服务意识;完善农村转移人口就业保障制度等是实现全社会快速和谐发展的解决之策。  相似文献   

3.
转移农村刺余劳动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措施之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能否合理解决,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条件,也影响到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稳定。本文将着重论述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是一种历史现象,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速度和规模与一个国家工业化开始的早晚和进程的快慢、土地集中的程度、农业的内部结构、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生产率的高低、人口的增速和劳动力市场状况等因素有极其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从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工业化的互动着手,提出科技进步条件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是三个层次的转移。  相似文献   

5.
农村的存量人口和增量人口在向城市转移的途径选择上应该有所区别。存量人口的转移办法基本上是补救性措施.新的增量人口应通过新的路径把他们合理地转移出去,而不能够积累成存量人口问题。农村增量人口转移有两种途径.一是农民子女-学生(大学)-城市(镇)人口;二是农民子女-学生(高中、中等职业学校)一部分城镇(市)人口和部分新农村人口。无论选择何种路径,农民子女接受教育是关键.它能使农村人口稳定地向高层次转移。而且只有通过这种方式的转移才能使重庆从人口大市向人力资源大市转变。  相似文献   

6.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关乎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及改革的深化,是我国推进城镇化,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必须破除制约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体制及其他障碍,有序有效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此,要创新人口管理模式,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给农业转移人口以平等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市民待遇;按照区域城市空间布局规划,科学合理地引导农业人口有序转移;在经济上进一步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促发展,提高城镇经济发展的总量和质量,不断扩大对农业转移人口的承接和吸纳能力;加强职业培训,使农民获得转变为市民的知识和技能;积极进行宣传引导,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思维观念、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其更好地适应城市,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7.
重庆市直辖以来,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由于农村人口过多,农业发展缓慢,与城市差距拉大。要促进农村的发展,必须要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促进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由于农村劳动力的素质相对较低,转移中出现许多困难。本文论述了职业教育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促进作用,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利用相关统计数据,分别对安徽省16个地级城市的市民化成本进行测算,结果显示:安徽省地级城市的年人均市民化成本在2.008-4.165万元之间(不计购房首付),与其他研究的测算结果存在差异,文章讨论了差异的原因。测算结果还表明,在安徽大多数地级城市中,个人承担的市民化成本低于转移人口的人均年收入,政府承担的市民化成本均高于各市人均财政收入。因此,城市政府财力成为安徽省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约因素,仅靠各市政府的力量完成安徽省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重任,压力较大,还需要中央、省级政府财政和社会资本的支持。  相似文献   

9.
我国劳动力转移就业空间特点的经济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村刺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形式,反映了我国的劳动力要素配置方式和效率,也影响各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从空间上看,我国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区域差异性、空间流动性、乡村城市不连续性.对我国农业有不利影响,也使劳动力要素配置效率低下,农民工利益流失,城市化推进困难。应采取4个方面的对策,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劳动力合理转移与与城市化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10.
市民化是解决河南农村转移人口问题的根本途径。推进河南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离不开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一方面它能够增强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自觉性,另一方面它也能提高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能力。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的存在给河南农村转移人口带来了诸多社会保障问题:社会保障项目少,社会保障门槛过高,社会保障水平低,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困难,社会保障地区差异显著,农村转移人口自身对社会保障认识不足,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歧视。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河南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也不利于河南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当前,推进河南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就必须实现农村转移人口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构建适合河南情况的农村转移人口社会保障模式,发挥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农村转移人口的合力作用,营造农村转移人口社会保障的良好社会氛围,完善农村转移人口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经典模型——刘易斯的产业转移模型和托达罗的反流动论揭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可采取两种转移方式。教育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内在因素,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起决定性作用。必须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必要技能的训练。大力发展农村中、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是战略性的举措。可采取政府补贴的多元化办学,实行准入制度来引导农村青少年接受中、高等教育,可发展不同方式的教育来满足农村劳动力的不同层次的就业需求。  相似文献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培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需要通过推进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是实现转移的保证,可围绕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与异地转移开展富有实效的、多样化的教育及培训活动。  相似文献   

13.
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关键.加强政策引导,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4.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构成有绝对剩余和相对剩余之分,两者的产生机理差异导致了针对两者不同的转移战略选择。相对剩余劳动力必须依靠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进行内部消化,绝对剩余劳动力的外部转移重点在城乡“中间带”。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比分析指出就地转移应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而在就地转移的过程中应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最后以四川省三个县的石材资源开发利用为例,对政府在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过程中所起作用及工作重心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增强乡镇企业对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镇企业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乡镇企业发展面临许多问题,对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所下降。目前,应推进引导乡镇企业与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的良好结合,以促进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增强对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相似文献   

17.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收入及生活水平的关键。其动力主要源于:农村土地的承载容量不足、农业报酬率过低等内部推动作用和城乡之间利益差距及城市化发展对农村的外部拉动作用。而我国目前存在的城乡户籍壁垒、城市化进程滞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不高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地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及农村非农产业,全面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才能保障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相似文献   

18.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很大,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本文针对南阳市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发挥比较优势、规划转移战略、提升劳动力综合素质和完善配套制度改革等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农村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不仅是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压力增大、结构性矛盾突出、稳定性较差等问题,成为制约城乡一体化进程的瓶颈。为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质量,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需要从政策制定、强化培训、完善服务、创造环境等方面制定策略,以破解转移就业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