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应切实改变应试教育中的小学教学观念,如教师"独霸"、"满堂灌",学生"满堂听"。小学数学如何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是目前重点研究的问题。数学起源于社会实践,数学的发展依赖于社会实践,在数学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知识、运用知识,学生整体素质才能得到提高,从而使学生掌握数学基本知识。  相似文献   

2.
常听有的中学数学教师说 :“渴求数学教育理论能够指导其教学实践 ,但接触教育理论之后 ,却发现一些教育理论对实践指导意义并不大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 ,一些素质教育理论是无法直接指导应试教育实践的 .其二 ,一些教师未能认识到数学教育理论有时是通过教育观念这个中间变量进而影响数学教学实践的 .其三 ,通过坐而论道所获得的理论不能有效指导教育实践 .第一、二方面原因不是由理论本身造成的 ,惟独第三方面的原因由理论本身所致 ,是需要解决的 .解决这一问题 ,就需要大力倡导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 ,其中教育调查就属于实证研究的…  相似文献   

3.
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指出在数学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注重课堂教学,提高数学教育质量,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4.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我国现阶段教育思想的一个重大变革.中学数学教育如何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是摆在每位数学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本文拟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中学数学实施素质教育问题进行十大探索与思考.1转变教学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要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是至关重要的.针对我国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倾向,观念的转变至少应包含以下四个方面;首先要以“纲要”统一认识,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既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完成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和教材所规定的学习任…  相似文献   

5.
朱哲 《教育教学论坛》2011,(16):149-150
小学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为了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创新教育是不二的选择,也是培养新时期创造型人才的主要途径,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6.
“问题解决教学”的实验报告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一、实验的提出数学教育对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在义务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这已在人们的思想中形成共识。通过对有关教育资料分析,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中的数学教育在向素质教育转轨中,各地区、各学校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以下三个突出问题:1.对数学素质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学习认识不到位基础教育中的数学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的,是作为一种教育改革的尝试。这就要求中学教师在进行数学素质教育过程中,高度重视数学素质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学习,确立良好的数学素质教育思想和观念,并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运用这些教育教学思想,在正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素质教育"已是人人皆知,但是,为什么这种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呢?我认为,"应试教育"的阴影依然存在,并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我从实践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这四个方面进行反思,要想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彻底改革"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 "素质教育"一词源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可以说,"素质教育"的思想现今已深入人心,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素质教育"思想带来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春天,"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坚持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成为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但是,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的隔离,仍是人们长期困惑而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不得不冷静地反思:在教学实践中,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哪些问题与"素质教育"的理论相违背?  相似文献   

8.
八十年代以来,数学教学方法的研究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这对提高我国数学教育质量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但是还存在“应试教育”的干扰,要全面实现素质教育,提高数学教学效益,就有必要在已有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建立新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数学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9.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两种教育模式在观念和实践上的差别构成了一对矛盾。素质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开发人的潜能,以完善和全面提高整体素质的教育,而应试教育强调的是单一地传授知识,培养应对考试的能力。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教育手段,有着本质的区别。本文就在竞争激烈的高考中,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实施素质教育,以避免重蹈应试教育覆辙作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0.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必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针对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围绕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切实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彻底改变应试教育的模式,把教学真正转入素质教育的轨道。由于其学科自身的特点、性质决定,在教学过程要做到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科知识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知与行的统一。这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要使该学科获得好的数学效果,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1.
实施素质教育对发展和完善现有的基础教育,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作为具有广泛应用的数学学科,在这一新形势下给广大的数学工作者提出了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新课题,而"启发法"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对广大数学工作者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贯彻执行党的十四大“改革开放”的方针,广泛交流教育理论研究与教学改革实践的成果与经验,深化数学教育的改革工作,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使数学教育更好地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本刊特开展数学教学改革优秀论文征文活动。  相似文献   

13.
当前,日益强烈的“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的呼声,要求我们必须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素质教育进行研究和探讨。弄清楚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提出的时代背景,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等问题;进而大胆地进行教育改革,尽快建立起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新的教育教学体系。一、关于素质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 (-)什么是素质教育要谈什么是素质教育,首先要弄清什么  相似文献   

14.
从理论研究上看,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界定为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有利于正确处理两者关系,避免简单化和极端化。"素质教育"的任务应该不限于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其范畴也可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并指向各级各类教育而不仅限基础教育。而现阶段基础教育推行"素质教育"的着力点应放在课堂教学上。从实践上看,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是坚持实践第一,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抓好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使实验研究与常规工作相结合,提高学校文化素质等等。  相似文献   

15.
中小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如何有效的落实素质教育,从1988年开始选择了湖北大学黎世法教授创造的异步教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从第四轮开始向州教委申报“中学异步教学的实验与研究”课题,经过第四轮异步教学实践,1999年中考取得了优越的成果。实践证明,异步教学是快速推进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现代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6.
让素质教育走进数学课堂北京12中罗洁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这一转变既是实践的理论又是理论的实践。“应试教育”是以传授知识为主体,重书面文化,以拔尖升学为归宿,由于“应试教育”目标的局限产生许多弊端,这在教育教学上表现为“十重十轻”,即重微观轻宏观...  相似文献   

17.
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鼓噪"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的论调此伏彼起。这种论调的一个预设前提是,"应试"等同于"应试教育"。这样,反对"应试教育"就等同于反对学校教育中的任何考试、评价与应试。这种论调无疑是大错特错。我国基础教育界围绕"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论争已经数十年了,但应试教育的惯性仍未根除。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  相似文献   

18.
在教育不断改革的今天,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教学数学实践中,数学这门老基础学料更是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部分,我们如何由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在教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应试教育"是教育在社会各种利益和力量的作用下扭曲、异化的实践。"素质教育"理念从教育公平的角度出发关注每一位学生素质的发展,而在我国的现实条件下,教育考试是维系教育公平的底线。"片面追求升学率"会导致教育异化为应试教育,但升学率依然应该是衡量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而不是唯一标准。不能把"升学率"推向"素质教育"的对立面,甚至不应该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20.
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一直是当前教育界关注的热门话题。长期以来,人们较多的注重“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静态比较性研究但素质教育自身的学科渗透却有待加强。在基础教育中,为保证和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笔者认为,在众多方面教育改革的尝试中;无论从哪个角度去尝试,素质教育必须进课堂才能落实。因此,要落实素质教育,必须把它渗透到各学科课堂教学之中。我就根据政治教学自身的特点,谈谈我的几点看法。一、重视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活化学生的思维过程,这是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淡化教学形式、注重教学实质的根本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