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受学校指派到澳大利亚考费尔德学校学习交流,短短一个月时间,感触良多。这是我第一次到国外,第一次零距离接触资本主义国家的基础教育,奇怪的是,我一点儿也不觉得陌生。想写点什么,但又感到想说的早就说过了。怎么会这样呢?以前我说的是,国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名教育记者,我是幸运的,因为我亲历了中国教育改革开放30年的全过程。这是一个大国教育崛起的辉煌的30年,这是一个教育勃兴的伟大的新时代。 30年来,从迎接教育的春天,到教育优先发展,再到教育以育人为本;从实现“两基”宏伟目标,到教育均衡发展,再到坚持教育公平;从成教兴盛,到职教繁荣,再到向高教强国挺进……  相似文献   

3.
一位访澳归来的朋友,谈到赴澳所见所闻时说:澳大利亚的家长蹲下来与孩子谈话,这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第一次见到这种情景,是在朋友家。一个周末,他们请了一对青年夫妇和孩子来吃晚饭。当这个两岁多的孩子吃饱了,要下地玩时,这位家长蹲下来对小孩子说话。当时我感到很惊讶,以为是这位妈妈特有的教育方式而未再多问。又一个周末,当我的一位表姐请我住到她家,去共度两天周末时,我又一次见到了这动人的情景。我的这位旅居澳大利亚的表姐  相似文献   

4.
徐昕 《大学生》2013,(13):128-128
十六年前,我到北京读大学.这是我第一次来到这座城市。报到那天.辅导员给我们做安全教育.说曾经有个学生去王府井玩,结果丢了钱包.没法坐公交和地铁,只好一路走回学校.足足走了一天一夜。这个例子听得我们很是震撼。如今回想起来,从王府井到魏公村,走一天一夜也许有点夸张.但这多少说明了一个问题:北京真的是一座很大的城市。  相似文献   

5.
高秀娥 《课外阅读》2011,(12):121-122
三年来,他一直在我的班里,我看着他从一个懵懂的少年变成了一个有主见、倔强的小男子汉;我看着他从一次次的“事故”中感受父母的“爱”;我看着他振奋过、冲动过、沮丧过、感恩过、流泪过,从他这里,我体会到了很多:成功、喜悦、沮丧、灰心、甚至是绝望,而我从没因自己的情绪而对他放弃过,我拿出了我的“真爱”来“拯救”他。  相似文献   

6.
去年,玛格丽特·伯恩应邀到中国开展“促进学习的评价”培训,这是她第一次来到中国。在连续听了她的培训报告并了解了她的经历后,我对她有了好奇。我非常想了解一个初到中国的外国人对中国教育有着怎样的看法;当然,我更想从她那里获得更多关于促进学习的评价知识。于是,我向她提出了采访的要求,她欣然答应了。  相似文献   

7.
叶澜教授把"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生长过程称为"冬虫"与"夏草"。而我觉得我这几年更像是在破茧重生,每经历一次蜕变,就会长大、强壮一次。这十年从怀疑到投入,从被动到主动,从封闭到开发,我不断地成长、强壮、蜕变……  相似文献   

8.
同事宋老师曾给我讲过一个故事:"1998年,为了高考更见效果,高三重新分班。一个上课睡觉、作业不交、试卷不答的‘懒’学生,成为每个班主任避之不及的弃儿,不得已,我把这孩子‘捡’到自己班,但这孩子经历无人要的耻辱后还是依旧故我,不见长进。一次劳动时,他难得勤快,我就顺口表扬了他。当晚,‘懒’学生的爸爸提着礼物找到我,感谢我表扬他。""后来呢?"我急切地问。我们都渴望一个"浪子回头""金榜题名"的教育神话。  相似文献   

9.
<正>在21岁生日的那天,我在日记本里这样写道:"岁月将我带到2009年,我的生活从一个突发奇想的决定开始,发生了巨大的转折。从雅思到GMAT,我曾无数次怀疑这是一个自我摧残的决定,无数次受打击,无数次想要放弃,无数次有去医院做个脑CT、看看大脑是不是一个‘豆腐渣’工程的冲动。"  相似文献   

10.
加拿大人喜欢搞家庭PARTY(聚会),留学期间我也应邀参加过几次,其中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到我的一个老师家里参加的PARTY。记得那天是6月1日(6月1日是儿童节,这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是不言而喻的事情),我想这是一个很好的聊天话题,于是跟我旁边的“老外”聊了起来,当我说今天是儿童节时,没想到他很惊讶地问道:“今天是儿童节?  相似文献   

11.
在这之前,阿文到我咨询室来过两次,一次谈的是学习,一次谈的是人际交往。从谈话中可以看出,阿文对自己高中生活各方面都很不满意,这令我有些担心。但他对改变现状和完善自我又充满了信心,这把我的思维引入了一个误区,我以为他和其他高一学生一样只是对高中学习和寄宿生活不适应。然而,当他时隔一个多学期,第三次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相似文献   

12.
一1982年8月21日,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只身来到距老枝江县城,今湖北省宜都市枝城镇西十五里的独柱山下的一所叫石门坎的小学报到,一位民办教师从家里提来两捆稻草,把我安排在一间十多平方的土屋里,然后对我说:"今天晚上,你就一个人住在学校里。"这是我第一次单独在一个地方过夜。我还清楚地记得,窗外的月光煞白煞白,猫头鹰不时发出"嗯——嗯"的叫声。我不敢想象这就是我工作的地方,极度的失望。学校有一位民办教师叫王朝旺,他家离校园只有300多米。一天,放学后无事,我到王老师家帮忙干农  相似文献   

13.
刘正旭 《江苏教育》2023,(19):84-86
<正>《论语》中描绘的一幅教育图景让我“种草”至今——“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我走上讲台的第一天起,我就为绘就心目中的教育图景而努力。工作十年之后,我走上了行政管理的岗位。我的视野从一个班级扩大到一个年级、一所学校,关注的对象从学生扩大到师生,工作的范围从办公室的服务岗位到教务处的业务指导岗位,再到学校条线管理的领导岗位。每一段经历都是一次历练,每一次历练都收获成长。  相似文献   

14.
我的眼泪     
<正>那是一个令我难忘的日子,因为那是我从教20多年来,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当着学生们的面哭泣。那天,我刚刚出差从外地回来,一心记挂着学生们,顾不上休息便来到了学校。一些眼尖的学生早看到了我,快乐地飞到我身边,问长问短。看到这些熟悉的可爱的面庞,我的心里真是由衷的高兴。"王老师,小乐这几天的作业一点也没有  相似文献   

15.
"刘老师,你的个人专项课题被评为江阴市十佳课题了!"喜讯传来,我分外高兴。一年来,我为课题《提高学生作前预习有效性的实践研究》倾注了很多心血,这一年来的经历代表了从无到有的一个过程,代表了由不会到会的一次收获,代表了从被迫到主动的一次进步,代表了从无心到有意的一次成长。  相似文献   

16.
安明星 《教育文汇》2012,(10):18-18
从第一次主持家长会,到后来作为家长出席家长会,我先后组织和参加了多次家长会,其中印象深的有两次。  相似文献   

17.
蒋少梅 《现代家教》2002,(10):35-35
几年前,我班里有一位学习中游的男同学,在一次语文考试中,把“添加”的“添”字写漏了一个点,被我扣去了2分。试卷发下来后,他偷偷添上这一点,来向我要分。我已经从笔迹和他的神态上看出了问题,但我当时并没有挑明,而是满足了那位男同学的补分愿望。不过,我在那个点上重重地画上了一个红圈。当时那男生的脸变得红红的。我知道他已经明白我的意图。去年,他考上了山东师范大学后特意来向我告别,他告诉我说:“老师,您还记得那  相似文献   

18.
一个人的一生,从未知到成熟,每一个阶段都是新奇的。 在这里,我所要说的是这十几年来我所懂得的爱。 我是一个爱玩爱闹的人,从小到大在母亲的眼里我都是一个令她伤心的孩子,但这一切对于以前的我从未感到过一丝内疚,相反还会有更强烈的逆反心理。一次次地与母亲大吵大闹后,终于母亲不讲话了。  相似文献   

19.
倪思春 《江苏教育》2022,(62):79-80
<正>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苏北农村,文化生活比较匮乏,而看电影就成为我童年时代最美的回忆。可以这么说,那些电影影响了我的人生,这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牧马人》,童年时期三次观看,感受各有不同。一、初次观看,对未来充满希望第一次看《牧马人》是在一个炎炎夏日的晚上,庄上的大哥哥大姐姐相约着去外村看电影,我也默默地跟在后面。急匆匆走了许久,到了那儿才知道消息错了。原来电影不是在那儿放映,而是在另外一个地方放映。  相似文献   

20.
作为山东人的女婿,到山东一百多次,但是应该说我第一次来到淄博。我们能够在这里跟各位家长相聚,不是我们前世有缘,而是我们有一个共同的追求。这就是如何让孩子更优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