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0年,编辑部收到一篇来稿,题目是《英雄幕后》。文章写的是一位农学院园艺系的女大学生,在农村扎根苦斗了二十多年,曾经得到党和人民给予的信任和荣誉,可是如今她却陷入了困境。文章题目很醒目,但“幕后”究竟有些什么,作者吞吞吐吐,什么也没有说明白。从文章本身来看,可以说“言之无物”,作者似乎还有点故弄玄虚;但文中写的这个人我熟悉,她是一个实干家。1962年《人民日报》曾有过报道,1976年《文汇报》、《河南日报》相继报道她《坚持农村二十年》。来稿虽然写得空洞、飘忽,但这个人物却牵动了我的心。于是我们给作者(一个区干部)写了一封信,提出了要求,希望他能将文章写得扎实些,如有  相似文献   

2.
记得前两年曾读过一篇文章,题目叫《读者是什么?》。文章洋洋洒洒三四千言,可作者说得越多,我这个读者却越糊涂,被他牵着鼻子钻了几十条胡同,可“读者”究竟是“什么”?我也未搞清楚。我又回过头来在字  相似文献   

3.
以文会友     
去年11月8日《人民日报》在六版头条位置用了我写的一篇“调查与思考”的文章,题目是《一本人间难念的经——家庭“债务”》。没想到文章发表后,我收到了不少读者的来信,他们对这篇文章颇有同感。其中有一封是广东省顺德县桂洲镇中学初一(三)班班长郑宝球小姑娘的来信。这封信给了我极大的激励和无比的喜悦。在信中,她感谢我这位未见面的“叔叔”说出了她想说的话,并愿“拜”我为师,学习写作。我自知  相似文献   

4.
偶翻一本杂志,见有一文,题目是《康有为的“黄昏恋”》。带着好奇心读下去,原来是讲康有为晚年先后娶华侨少女、日本女佣和西湖浣纱女为三太太、四太太、六太太的故事。文章写得很诱人,老康有为的每次娶妾都是因为一次浪漫的艳遇。作者在文章一开头就带着艳羡的口气说:“尤其在晚年,他与几位中外妙龄女郎谱写了一曲曲浪漫的黄昏恋。”文章结束时,作者又一  相似文献   

5.
秦牧谈题目的学问秦牧在《艺海拾贝》一书中,谈到题目的学问。他说:“搞文学工作的朋友,很多人都有这个体验:给作品起题目,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虽然题目一般并不能使已经写好的作品内容变好或者变坏,然而一个好题目,却常常对作品有画龙点睛之妙,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我们只要举这么一两个小例子就够了。”“鲁迅回忆他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生活的那组文章,陆续在《莽原》杂志上登载的时候,总题目本来叫作《旧事重提》,等到1927年结集出版的时候,  相似文献   

6.
《新闻战线》第2期《读者论坛》登有一篇《“杀”出来的思索》,批评去年11月经济日报上一篇来信的题目《为奶奶买上衣苦杀我也》,说“杀”字用错了,应该用“煞”。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杀”和“煞”字通用。现代汉语词典举例说:“杀”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例:气杀、恨杀、笑杀人。因此,经济日报这则题目中的“杀”字没用错。该文作者的立意是好的,强调文章题目不要用错字、错词;  相似文献   

7.
为什么要阅读——明心、博识、致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看一本杂志,一个作者写了一篇文章,题目称作《阅读的退化》。作者是大学毕业三年的知识分子,他谈了自己在大学中文系读书时遍读中外名著的感受,现在读书的境遇、心情和无奈的叹息,这可能有很大的普遍性。她说:“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在这个物质化的社会里,如果你想看点书、做点学问,那是需要忍受无数的寂寞。  相似文献   

8.
《哥伦比亚新闻评论》(CJR) 在9月至10月这期中,发表了几篇在新闻界作的律师所撰写的文章,介绍了他们的工作情况以及感受。一篇题为《寻求说“是”的途径》,作者是《洛杉矶时报》的律师杰弗雷·克雷。他担任这项工作已有四年了,工作的职责主要是帮助记者们了解美国“第一修正案”的作用,告诉他们怎样聘用律师来打官司。 还有一篇是伊夫·伯顿写的《一个新闻编辑室律师的生活:热情和防范》。文章讲述了她自 1995年为《纽约每日新闻》工作以来所处理过的20多件新闻官司 的情况,诉说了她在工作中的甜 酸苦辣。 另一篇是明…  相似文献   

9.
怎样写社论?     
《中国记者》给我出的这个题目太大。社论种类不少,写作方法也要因内容不同而有所变异。怎么办呢?只好依着个人的甘苦,粗论一通。 写社论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写什么,即文章究竟应当表达哪些内容,“主攻方向”是什么。同样一个题目,比如说《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同的形势下,“主攻方向”就可能完全不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还是这个题目,只隔  相似文献   

10.
近日读到一篇文章,题目是《郭梅尼作品的生命之源》,介绍的是科技日报记者、《生命的支柱——张海迪之歌》的作者(和徐家良合作)、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郭梅尼“磨笔头”的故事。文中说,有次她到岳西一个贫困偏僻的山村采访,“是一家一家 地跑,打开碗厨看看剩菜,掀起床单摸摸铺垫”,“样样事都那么一腔热情”,“吃饭时还要和村干部聊天”。 郭梅尼采访为什么有“一腔热情”,被采访者为什么与她“心有灵犀”?在读她的属个人体会性的文章《在人生的跑道上》中,我找到了答案,她说:“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往往有一堵墙”,“这就要求记者掌握一把打开人物心灵宝库的金钥匙”,“尽快地推倒”这堵墙,“使自己的心和采访对象贴近”。  相似文献   

11.
我是在一次出差上飞机前看到了那篇《艺术是什么》的文章的。文章的题目虽然很普通,但内容却写得风生水起,沉博绝丽。一路上反复诵读,很是感动。读完了这篇文章,我十分同意作者对艺术与生活应该保持应有距离的态度,也更欣赏作者对人生素朴的、颇为大气的感悟。自然,我也记住了作者的名字:王瑞芸。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主张文章写不出时不硬写;但同时他又说他的文章常常是“挤”出来的。他形容这个“挤”字,有一段极好的文字在《“题未定”草(一——三)》中:“笔,是有点古怪的,它有编辑先生一样‘挤’的本领。袖手坐着,想打盹,笔一在手,面前放一张稿子纸,就往往会莫明奇妙的写出些什么  相似文献   

13.
来安 《新闻窗》2005,(1):40-40
2004年8月31日《中国新闻出版报》刊载了一篇曾是业余作者王道生写的回忆文章,题目是:《永远的珍藏》,作者珍藏的原来是一张简短的汇款附言条。  相似文献   

14.
媒体点评     
江宁 《传媒》2002,(8):12-12
不应鼓动受众的非理性情绪 6月25日,某报世界杯特刊刊登题为《韩德裁判昨晚干了什么》的文章,文章说,“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执法韩国队对德国队比赛的那名瑞士裁判此刻在干什么?有没有在一个灯光灰暗的地方,干一些天知地知、他知她知、但我们不知的事情?有没有黑幕?有没有交易?有没有接到什么指示?有没有受到什么威胁……”  相似文献   

15.
业余作者吴爱连的记事短文《骑车撞了“老外”》,在《首钢报》周末副刊“百花”版头条位置刊出后,《北京晚报》的“都市生活”专版头条也刊载了此稿。一篇500字的小稿,何以能被两家报纸的专版不约而同地选作头条?我认为此稿有以下特点:一、选材好。记实性的文章就是要求作者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要求以小见大,善于选材。《骑车撞了“老外”》的作者把握了这一规律。下班骑车去换煤气,不巧中途与人相撞,实属平常人平常事。似乎没有什么值得写的。但作者能注意从平常生活中抓取写作镜头,从平常生活中发现不平常之处。你看,  相似文献   

16.
《“朱”“墨”之间》的“快语”,刊于1990年7月20日,见报不久,四川日报社主办的《文摘周报》摘登在一版报眼。作者王德勋(淮安师范学校教师)在兴奋之余,寄给编者的一封信中说:“叹服您的眼力和手笔……现寄上《文摘周报》一张,让您同我一道分享欢乐!”这些言词,倒使编者不安起来,重新把原稿翻了出来,从题目到结句,仔细比较,寻找长短,以求一得。一是题目。原题是《“朱者”应乐于近“墨”》,改题为《“朱”“墨”之间》。编者改时出于这样的考虑:题目要能表达文章主旨。“快语”的题目,要求“短小、新颖、形象、含蓄”。这篇文章所说的“朱”  相似文献   

17.
要写好小言论,我从多年的写作实践中体会到,应做到“四要”。 一、题目要小。小言论寥寥数百字,题目一定要小,否则不易写深说透。如刊登在《绍兴日报》上《“滥贷款风”该休矣》,题目小,文章就可在“滥贷款”上花笔墨,摆现象、列危害、挖根源、谈纠正方法,读后一目了然。又如《教子用好压岁钱》等,题目都比较小,问题易说清,道理易讲透。  相似文献   

18.
著名学者、散文家余秋雨致信劝告写不实文章吹捧他的作者说:“说好话也要讲究真实。不真实的好话与不真实的坏话,在社会功能上是一样的。”据《羊城晚报》“娱乐世界”版介绍:一个叫孙敏的作者在上海《青年一代》发表了《余秋雨和马兰》一  相似文献   

19.
前不久,一家晚报的少儿专刊以头条位置登载了一位高中生写的回忆性短文,题目是《“支书”》。短文说,“自从初二入团起,我便一直担任支部书记的工作。也是从那时起,我的名字好像不重要了,因为有了更有意义的一个称呼——支书。”作者自豪地列举了同学们在各种各样场合称她为“支书”的情形  相似文献   

20.
邓拓写《燕山夜话》的题外话邓拓同志离开报社到北京市委工作以后,报社编委会决定,理论部的工作还请他代管一个时期,负责审阅理论版的文章,所以我还经常到他家去,送交稿件,汇报情况,请求指示;又加我们长期相处,建立了友谊,常常想念他,我总是找机会同他去谈心。有一次他问我:“我在北京晚报上写的《燕山夜话》你看了吗?有什么意见,听到什么反映?”当时我正想请他为本报多写点理论文章,所以就借这个题目闲谈起来。老实说,他当时已发表的《燕山夜话》,我是看了些,但是兴趣不大。为什么呢?因为我当时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