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现代高校德育育人效果不理想有着诸多外因,但“知识化”倾向则是使其自身面临困境的更为根本的诱因。重道德认知、轻情感培育,重灌输说教、轻主体自觉,重德育“专修”、轻课堂延伸,“知识化”德育导致的严重后果是大学生“知德”与“行德”的割裂。  相似文献   

2.
陈艳秋 《高教探索》2007,(1):128-132
儒家教育重视道德人格的培养,教育过程诗性与理性紧密交融,“比德”是儒家诗性德育的重要形式。现代高校德育育人效果不理想有着诸多外因,但“知识化”倾向则是使自身陷于困境的更为根本的原因。重道德认知,轻情感培育,重灌输说教,轻主体自觉,重德育“专修”,轻课堂延伸,“知识”德育的严重后果是大学生“知德”与“行德”的割裂。而儒家比德在化育道德情感、启迪道德自觉、融通人与自然、陶冶“知行合一”的道德人格等方面则能发挥独特的作用,对日益倾向于理性化的现代高校德育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明新 《教育与职业》2007,(35):131-132
采取有效的道德教育模式,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其德、智、体全面发展是高校工作的中心环节。但目前高校德育仍然沿袭传统的重“教”轻“学”、重“理性”轻“情感”、重“理论”轻“实践”的模式,这已经不能够适应德育现代化的需要。面对高校德育的困境,我们应该深化德育理论研究,树立高校德育新理念,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寓德育于历史,是历史德育的一大特点和规律。那么,如何寓德育于历史呢?这也是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多年来认真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1994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是一套寓德于史的好试题,值得我们研究。为什么说这套题是一套寓德育于历史的好试题呢了笔者认为主要是它体现了历史德育本身的特点和规律。一、德育知识化宫德育于历史,首先必须以一定的历史知识为载体,即“文以载道”,“交以载德”是也。这个过程就是“德育知识化”。1994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较好地做到了德老知识化。例如:关于“改革”的教育,试题就运用了这样一些历史知识…  相似文献   

5.
刘勇  白兰 《湖北教育》2011,(9):50-51
立教德为首,育人品为先。德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校所培养的人才的质量。对于学校的德育工作,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是“看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并且许多学校和教师在德育工作中存在“六重六轻”(重成才轻做人、重认知轻养成、重课堂教学轻亲历实践、重硬性灌输轻柔性渗透、重空洞说教轻实际效...  相似文献   

6.
一忌“重智轻德”。班主任应当懂得德育与智育的辨证关系,应当全面准确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德育体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山东教育》2004,(32):60-61
“现在中学里的不少‘资优生’其实只是‘智优生’,真正的‘资优生’应该是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良好的学生,重智轻德将导致有潜力的孩子无法成才。”近日在上海举行的“2004德育创新论坛——资优生德育全国研讨会”上,上海市教科院德育研究与咨询中心.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由于现行的高考制度和用人制度.学校教育大多以“升学率”这根指挥棒为中心而运转.德育则被抛存一边,置之脑后,不加重视。这种重智轻德的做法,是极为危险的。  相似文献   

9.
诗意的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士有百行,以德为首。”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把德育放在至高无上的重要位置。素质教育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但其核心是德育,所以,学校必须将德育置于一切工作的首位。作为教育工作者,做好德育工作是光荣的使命,更是神圣的职责。然而,毋庸讳言,目前的德育过程中,重知识、重结果、重课内,轻实践、轻过程、轻课外这“三重三轻”坐而论道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弗里德曼认为,“教育者或教师企图不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去掌握知识、培养品德,即将知识、品德‘加到’儿童身上”,则“任何这样的企图只会破坏儿童健康的智力发展和精神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建设技能型社会背景下,工匠精神呈现出基于技术过程的独特内涵及时代特征,与高职德育存在内涵相融、价值相向、路径相通的内在关联。在高职德育实践中,工匠精神的培育存在目标“重技轻德”、主体“德智分离”、路径“显隐失衡”、机制“自发松散”等四重困境。为促进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德育工作的有效融合,基于德育共同体理念,从协同“德技并修”育人目标、协同“德智融合”育人主体、协同“同向同行”育人机制、协同“显隐结合”育人平台等四个维度,探索高职德育中工匠精神协同共育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1.
杨菊芬 《广西教育》2013,(45):4-4,2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党中央提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已经为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明确了大方向。教育必须以德为先,然而,在高考制度的指挥棒下,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思想影响下,很多中小学的德育工作还是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出了事大喊大叫”的尴尬局面。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认知轻行为的现象依然存在。很多教师对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感到不知所措。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思想教育问题让教师感到困惑。在此,本文对如何提高中小学德育质量提出三点意见。  相似文献   

12.
许耀辉 《教书育人》2007,(12):44-45
一、中学德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德育认识存在误区 社会、家长、学校、教师等与德育直接相关的因素对德育的认识存在许多误区:如有的学校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成才,轻做人”的功利思想;如社会上认为“德育万能”,德育效果能一蹴而就的片面认识。  相似文献   

13.
“以德治国”对于学校而言,就是要“以德治校”。“以德治校”就是要“以德育人”,把德育放在首位,把培养学生思想政治道德主体性作为德育核心,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切实加强师德建设。  相似文献   

14.
刘开新 《中国德育》2005,(12):65-66
一、分析德育现状.找出德育工作切入点 目前学校德育普遍存在“七重七轻”:即重精英人才的教育,轻一般人才的培养;重德育条文的制定,轻德育活动的设计;重指责命令式的说教.轻人文性的情感交流;重事后对学生的批评管教,轻事前的预测与防范;重德育结果的呈现.轻德育过程的落实;  相似文献   

15.
为全面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精神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近年来我们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思考,对德育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重新定位,明确提出了“依法治校”与“以德立校”并重的办学理念,在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建设进程的同时,按照“端正办学指导思想首先就是要摆正德育位置,转变教育观念首先就是要转变重智轻德思想,  相似文献   

16.
试论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德育职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前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和实践中明显存在“重才轻德”的情况,必须重视德育职能的开发。德育职能开发的主要内容应包括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以及就业观、创业明徵育。在开发中应遵循整合多方力量、坚持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德育体验、加强针对性和时代感以及运用“德育浸润”的方式等原则。  相似文献   

17.
真实是感动的前提;真实是德育的追求。鲜活是生命的动力;鲜活是德育的创新。面对“重智轻德”、“重分轻人”的社会倾向,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地认识成人是成才的前提、欲成才先成人的道理,而道德品行作为成人的核心,必然将学校的德育工作推到至关重要的地位。但由于某些社会不良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也因为学校德育的内容和方法不结合学生的实际,缺乏  相似文献   

18.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地位普遍未能真正地落到实处,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能力、重知识轻实践的问题仍然存在,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近年来,为改变这种状况,很多研究者都提出了让德育回归生活的口号。我校以此为基础,积极实践具有校本特色的“阳光三部曲”的阳光德育活动,通过“构建阳光德育的理念,打造阳光校园的文化,感悟阳光成长的活动”,  相似文献   

19.
现在的“减负”应该说还只是起步阶段,但在“减负”的时候,必须明确与“减负”相关的几个问题,正确处理与“减负”相关的几个关系。一、“减负”与教育方针的关系建国不久,我国就确定了“把青少年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要真正贯彻好这一方针,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德育与智育,或“红”与“专”的问题上,我国大体上走了两个极端,一是重“德”而轻“智”,“文革”时期比较典型;二是重“智”而轻“德”,“文革”结束后一段时间内比较突出。应该说,“减负”有利于全面贯彻党…  相似文献   

20.
摘要:学生行为失范,德育教育滑坡的病症在于教育评价重智轻德,德育内容空洞乏味。立足学校实际,有针对性地丰富德育内涵,强化德育建设一把手工程,是学校德育建设的良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