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当前新课改和新教材都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要倡导资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在教学中都在为贯彻这一原则而努力革新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评价,在师生双方平等的互动中,让学生完成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身心的健康发展。但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要想达到这个目的,无论怎样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必要时也需要恰当的“讲”。因为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欣赏水平总是有限的,在师生对话交流中,他们对问题可能有了一定的理解,但还远没有达到理想的语文教学目的,而教师的讲解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种“讲”要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2.
小组合作学习,彻底地改变班级授课制下个体间的孤独学习,使在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问的单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问的多向交流,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充分地发挥主体性,而备受师生青睐。《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质疑是历史新课程教学中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重要实践,包含“自学存疑”“有效质疑”“引导析疑”“探究释疑”“迁移创新”一系列环节,其中“探究释疑”强调师生查找史料、利用史料进行探究合作,进而达到解释疑问的目的。教学实践中,“探究释疑”环节往往难以进行。主要原因是学生查找史料的途径有限。经过长期的摸索,  相似文献   

4.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负荷反复练习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中去,师生之间通过相互合作,认真探究,不断产生新的认识和新的发现。那么,“合作———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戏剧教学中如何应用呢?1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戏剧的氛围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取决于适合学习的良好环境,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该创设一个能吸引学生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语言环境,这个语境应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和趣味性。在讲戏剧单元之前,我用脸谱歌导入…  相似文献   

5.
一、以“研”激活课堂——让学生“学”有体验 在人的发展中,“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都是必要的,但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注重了“接受性学习”,而忽略了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的“研究性学习”。因此,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在教学中学生要“探究”、“合作”,而小组学习是课堂合作的主要形式,在研读过程中,要使小组各层学生都参与到“交流型”、“开放型”的课堂中来,消除了差异性对课堂教学的不利影响,形成了互动关系,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相似文献   

6.
IAO“自主、合作、探究”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习方式。语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积极引导学生自能读书,通过小组合作、师生互动去探究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和创造精神。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的在于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互动交往中创造性地阅读,提高语文素养。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创造性和探究性学习。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导,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取别人之长,补自己所短,达到相互鼓励…  相似文献   

7.
邵清亮 《山东教育》2004,(18):54-54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在地理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充分体现“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合作交流,从而拓展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拓展学生能力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在小学怎样进行阅读教学,《语课程标准》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它倡导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完成学习目标。这就要求我们把课堂教学由教师统领全局变成师生进行平等学习的探索。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怎样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笔就此以《弧俚和乌鸦》一课为例,谈一下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状;要向“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转变。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百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0.
孙卫 《甘肃教育》2011,(4):40-40
任何课程的教学都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要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强调教师要尊重、欣赏、引导每一个学生,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  相似文献   

11.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的这些基本理念给我们以创新的启迪;魏书生老师又以他实施民主化教学所获得的巨大成功给我们以佐证。毋庸置疑,师生解放思想,开创一个民主自由的写作环境,方是全面激活整个语文教学系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2.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是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强调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因此语文教学随之不断地改革和创新,但无论怎样,考试作为检测教学质量的手段之一,是必不可少的。有考试就必然有试卷评讲,试卷评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不可轻视。而我们平时所见的试卷评讲课是怎样上的呢?一般都是教师一讲到底,一灌到底,让学生改正,即使来点提问之类的做法,不过是为了提醒学生注意。  相似文献   

13.
王娟 《教学月刊》2009,(1):35-37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英语教学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采用活动途径,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方式参与学习。在这一基本理念的指导下,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日益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关注,并在英语课改实践中得以广泛应用。然而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及听课活动中发现,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绝非易事。  相似文献   

14.
正目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是大多数学生大量的时间都在听教师讲,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学习的热情不高,主观能动性不强。因此,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高效语文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课堂活动,师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一、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前,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  相似文献   

15.
蔡定松 《考试周刊》2011,(64):40-40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再只是教学计划或方案的忠实执行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又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倡导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为此,我们在课堂上必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预以成规,生而创新。让预设和生成有机结合,使师生在“互助合作,自主学习”的“动态生成”的课堂中得到共同提高。在实践中,教师要根据本课的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程度,精心预设教学的实施蓝本,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价值判断能力、以及参与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因而,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师要体现“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合作交流,从而拓展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拓展学生能力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主体,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因此,采用合作学习,把小组合作学习引入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合作意识,既符合生物学科本身的特点,又符合新课改的理念。本文结合生物教学,对合作学习教学方式进行探索和实践,以达到优化小组合作学习,提高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新课标指出:语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20.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教育改革创导的学习方式,也是《生物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理念。因此,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我们全体教师要充分体现“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并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合作交流,从而拓展学生学习的渠道,拓展学生能力发展的空间,以下是我在这方面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