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闺塾>这出戏描写了小姐杜丽娘、侍女春香初次在闺塾听塾师陈最良讲课的情景.汤显祖以其生花妙笔,塑造了这三个呼之欲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相对于光彩照人的杜丽娘、率直泼辣的春香而言,陈最良只是配角.教参中对其做了如下论断:"一个十足迂腐的道学先生","严格遵守封建教义","逢迎家主","有一定的虚伪性".这些话语将陈最良定格为一个活脱脱的"反面人物".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不妨根据文本,一一细说.……  相似文献   

2.
《闺塾》是高语四册四单元的一篇课文。《闺塾》这出戏又称《春香闹学》,是汤显祖《牡丹亭》中的重头戏。戏中描写的是小姐杜丽娘与丫鬟春香在闺塾中听老师陈最良授课的情景。显然,陈最良老师这节课是一节失败的课,课堂一片混乱,老师教不得法,学生学无所得。仔细分析这出戏,可以从中找出对我们课堂教学有益的东西。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一文中说:“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在陈国境内)。”楚昭王闻孔子在陈蔡之间,使人聘之,孔子将往拜礼,被陈、蔡大夫发徒役围于野,不得行,绝粮。  相似文献   

4.
蔡永平 《学语文》2005,(4):8-19
高中语文第四册选文《闺塾》,是汤显祖《牡丹亭》中的一场重头戏。这出戏描写小姐杜丽娘、侍女春香在闺塾听老塾师授课的情景。作品围绕着教与学双方的矛盾展开剧情.表现了封建礼教与年轻人的天性真情的冲突。对封建教育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文中的陈最良是一个十足迂腐的道学先生.他在杜府上的这堂课即以失败而告终。往事如烟.时过境迁,旧式塾师已被历史的长河湮没。但陈最良式的老师却依然大量存在于今天的课堂上.当然,  相似文献   

5.
对《闺塾》中塾师陈最良,有的同学说他是一个酸腐的老师,思想封建且顽固不化。也有同学说陈最良真不愧这个千古讽刺的名字———最良,其实是最差,作者偏以最良名之。但通过仔细的阅读,我们会发现,私塾先生其实是一位挺不错的老师。有例为证:当杜丽娘上学姗姗来迟时,他没有因为她高贵的门第而迁就她,而是借此教育她,要她知道作为一位小姐应该怎样做,并告诉她下次不应该犯同样的错误。可见,他对于教导培养学生是十分认真负责的。有人说这也是迂腐,请问难道你交钱上学去学本领,你每每上课迟到,老师如果只言片语都不怪你,且和和蔼蔼,这样的老师…  相似文献   

6.
《牧丹亭》其所以比同时代的爱情剧高出一筹 ,就在于它表现出明确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光辉。剧本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 ,表现了封建礼教与青年人天性真情的冲突 ,揭露了程朱理学“存天理 ,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 ,而陈最良正是这种虚伪、残酷的封建礼教的化身。他不仅自己严格遵守封建教义 ,而且还用这一套来扼杀青年人的自然天性。在《牧丹亭》一剧中 ,他的使命就是受杜宝 (杜丽娘的父亲 )之托来毁灭杜丽娘的“春心”。正由于这样 ,一首写男欢女爱的情诗《关雎》才被陈最良曲解为宣扬“后妃之德”的经典。而春香偏偏对这首诗很感兴趣…  相似文献   

7.
<正>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中国古代戏曲"单元节选了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牡丹亭》中的《闺塾》。读这个剧本中的私塾教师陈最良,我们可以从中生发出许多的感触。虽然时代完全不同,教授的学业也有很大区别,但是作为"教师"这个职业的一些本质特征却依然有相通之处。因而研讨一下陈最良作为教师的形象,对于我们今天如何做教师,还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首先,陈最良作为官宦人家雇佣的家庭教师,他是尽职尽责的。他敢于批评学生不合规矩的行为。陈  相似文献   

8.
《牡丹亭·闺塾》一节被选入了高中语文第四册,其中关于师塾先生陈最良课堂教学失败的描写,读后引起了我对现今语文课中文学作品教学的思考:文学作品的教学要活而不乱。《闺塾》中老塾师陈最良认真备课,“早膳己过”,“且把《毛诗》潜玩一遍”。显然,他的授课是有准备,有目的的。但学生杜丽娘和侍女春香一上场,就把一节课“闹”得不成样子。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文学作品的教学,教师应当从陈老先生授课失误中吸取点教训。课文中当陈老师要求“学生以读书为事,须要早起”时,春香立马摆开架势:“今日不睡,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当老师讲到…  相似文献   

9.
明代汤显祖在创作《牡丹亭》传奇时,为批判约束人情的“理”的荒谬,特意在第七出《闺塾》中设计了一段腐儒陈最良教杜丽娘解《毛诗·关雎》的戏,其中有陈最良、杜丽娘、小丫环三人的一段课堂问答:(末)昨日上的《毛诗》,可温习?(旦)温习了。则待讲解。(末)你念来。(旦念书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末)听讲。“关关雎鸠”,雎鸠是个鸟,关关鸟声也。(贴)怎样声儿?(末作鸠声)(贴学鸠声诨介)(末)此鸟性喜幽静,在河之洲。(贴)是了。不是昨日是前日,不是今年是去年,俺衙内关着个斑鸠鸟儿,被小姐放去,一去去在何知州家。(末)胡…  相似文献   

10.
读李国华的短篇小说集《白色精灵》(人民日报出版社2001年4月版),给人一种欲哭无泪欲笑无声的感觉,这种感觉我们找不到一个很确切的词语来表达,只好称之为“尴尬”。也许作者自己并不自觉,他只是用率真的笔墨画出人的生存之本相,但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却是各种各样的尴尬人生,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将此名言的后半句套用到李国华的作品中,那就是:尴尬的人生各有各的尴尬。*小说集中的第一个作品《红包》,就写出了石副镇长的尴尬。本来,石副镇长是一个很能干的人,善于招商引资,搞新品种…  相似文献   

11.
教《雷雨》的时候,我们对周朴园三十年前的私生活感情该如何评价?教参上的观点认为:三十年前的周朴园就是一个无视道德无视品格的阔家大少爷。他诱奸了鲁侍萍,鲁侍萍在受尽了侮辱以后被他遗弃了。他们之间根本不曾有过“爱”。 事实上,这有违作者的创作意图,也扭曲了作品要揭示的人物思想、行为发展的轨迹,不能准确地挖掘出人物灵魂深处的潜藏。请看,在第二幕戏里,作品已间接的表现出三十年前的周朴园是爱鲁侍萍的,鲁侍萍当年不是被诱奸,她也曾刻骨铭心的爱过他。在作品中,且不说从场景  相似文献   

12.
陈最良这一角色固然有其“冬烘“的一面,但在他立体性格中,不乏有勤奋、笃实、忠诚、富有人情味的一面,在他身上除去可憎、可恶之处外,还有让人可怜、可叹的地方,甚至还有令人可敬、可赞的方面,汤显祖笔下的陈最良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复杂、生动颇有几分魅力的人物。  相似文献   

13.
读罢《人生如戏》,感慨之余,却不知该将此“戏”是并入悲剧的好,还是归为喜剧更差强人意?八名贫困的学生终能在社会的资助下跨进为之拼搏多年的重点大学,矫龙未困于浅沼,社会时有善举,我们感到了一种由衷的喜悦。但喜悦过后,一份尴尬也不期而至了:既是好意资助,又何必近乎苛刻地拍摄欢送仪式?欢送仪式倒也无可厚非,只是拍摄过程实在太不近人情,“宣传科长”毫无顾忌地一遍又一遍地撕碎他人自尊的外衣,这不能不让人怀疑其动机似乎只是为着一种广告效应,善与不善则倒居其次了。君不见:贫穷的父母本就心头滴血———有才的孩子却碰见了无财的爹…  相似文献   

14.
孔丘穿珠     
孔子去卫适陈,涂中见二女采桑。子曰:“南枝窈窕北枝长。”答曰:“夫子游陈必绝粮,九曲明珠穿不得,著来问我采桑娘。”夫子至陈,大夫发兵围之,令穿九曲珠乃释其厄。夫子不能,使回、赐返问之。其家谬言女外出,以一瓜献二子。子贡曰:  相似文献   

15.
读者金声、夏日来信:兴化县大顾小学教导主任陈康庄(本学期已调职),兼五六(复式)年级的班主任。担任该班的国语、算术两科(日课表是国算搭配的),每周教课计七百二十分钟。他教算术,天天出一小黑板的补充题,不充分详尽的讲解,只是叫儿童自己做。儿童有不懂的问他,他总是说:“你们自己动脑筋吧,难道高级的学生做这样的算术题都不会吗?”使得儿童以後不敢发问,不懂的就抄袭别人的。  相似文献   

16.
也说陈最良     
陈最良是《牡丹亭》中的教书先生。对于陈最良,学术界历来有两种态度:或者一概否定,或者把他当作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笔者认为,在《牡丹亭》中,每一个人物的出场都是经过汤显祖精心塑造,陈最良是一关键性人物。他的行为有一个变化的过程,不象杜宝,至始至终一直顽固地反对杜丽娘追求自己的幸福;其结果是:陈最良不但不自觉地支持了杜丽娘的行动,而且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四人帮”垮台以后,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新得到了贯彻。“清官”与清官戏这一禁区终于被冲破了,不仅得到毛主席、周总理赞扬的清官戏《十五贯》重上舞台,而且文艺界与史学界对“清官”与清官戏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清官”一词,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了,如《梁书》卷20《刘季连传》(《南史》卷13同)说他“早历清官”。他是南朝刘宋王朝的宗室,“早历清官”也是在刘宋时期。  相似文献   

18.
姥爷≠老爷     
《作家文摘》第145期《侯跃文“出山”记》中,有这样一段话:“不过,他也是个苦根娃,是被他姥爷抱来的。他姥爷唱戏,孩子也从小学戏。”其中“姥爷”的“姥”字错了。可能有人认为“lǎo·lao”,写作“姥姥(也作老老)”,那么,“老爷”,也应该写作“姥爷”。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19.
假如你认为你的孩子不懂事,那他只是在“沉睡”着。父母没有理由焦躁,更没有理由失望。苏格拉底很小的时候,一天,他问正在雕刻一头小石狮子的父亲,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雕刻师。父亲说:“看!以这头石狮子来说吧,我并不是在雕刻这头狮子,我只是在唤醒它。”小苏格拉底似乎不明白,父亲给他解释说“:狮子本来就沉睡在石块中,我只是将它从石头监牢里解救出来而已。”苏格拉底父亲深刻的教导,不仅启发了苏格拉底成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还启蒙了后来的许多教育家,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就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发、唤醒和鼓舞。…  相似文献   

20.
散文的理趣     
在美国电影《马语者》里 ,来自纽约富裕家庭的女主人公问生活在荒僻牧场的男主角 :“你不向往大都市的繁华吗”那位牛仔反问说 ,“大都市有什么好的呢 ?”女人一面想一面说 ,“有博物馆、大剧院、超级市场……”她越说越没有信心 ,因为她在都市的喧嚣里身心疲惫 ,此刻正被牧场的美丽景色和牧人安宁和谐的生活所陶醉。这一小镜头画出了现代人的尴尬———你享受文明带给的便利 ,同时也被文明所辖制 ;舍不得纽约的奢华 ,便得不到牧场的自在。苏童的《狗刨式游泳》触及的也是这同一种尴尬 ,他所写的不是《马语者》那样的传奇故事 ,而是极其平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