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知道为什么,一提起武术,我总是首先联想到“东亚病夫”这四个字,或许因为那段国耻在我心中留下的烙印太深了吧。  相似文献   

2.
中华武术是从我国古代军事技艺中衍生并发展起来的一支传统体育奇葩.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影响到世界的体育文化,并被世界人民所喜爱.所以,把中华武术仅仅理解为攻防搏击技术的集合,则会导致不少人认为中华武术仅仅是冷兵器技艺遗存或械斗技能的规范,而走上了形似而神失的异路.真正的中华武术不仅仅是腾、拿、躲、闪的攻防技术,还有依据中国传统哲学、医学原理,对拳法进行形而上的诠释和它依据哲学理念演绎创编出新的拳术.更重要的是中华武术是对格斗实践的升华,而武学文化是对中华武术的升华与浓缩.这是一个不同于现代体育运动理论基础的理论体系,只有掌握了解这一理论体系,才能真正认识、学习中华武术;才能真正理解、弘扬中华武术;才能真正推陈出新、发展中华武术.  相似文献   

3.
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它源于中国,属于世界。奥林匹克运动是当今影响最大的文化形式。接纳武术进奥运会,是促进东西体育文化交流及当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4.
郝导济 《中华武术》2006,(10):40-41
我曾在《中华武术》第8期上发表了《打太极拳应明太极之理——与老年朋友谈谈打太极》一文。事后觉得意犹未尽,于是又写了此文,作为前文的补充。 一、学拳花样不宜太多 当今社会,健身书籍浩如烟海,健身方法多如牛毛,健身说教铺天盖地。据说,仅中华武术就有几千种,如今已挖掘整理出130余种。目前社会上流行的仅以“太极”命名的拳、剑、刀、扇等,就有十几种:这些五花八门的健身项目,不仅吸引着年轻人,也吸引着老年人,甚至外国人。  相似文献   

5.
振武 《武当》2004,(7):3-4
李小龙原名李振藩,1940年11月27日出生于美国旧金山,祖籍广东顺德均安上村。李小龙自幼好武,14岁拜在叶问师傅门下学习咏春拳,后兼习洪拳、白鹤拳、少林拳、潭腿等。但从他成年后定型的拳路来看,他精通掌握的传统武术当属咏春拳。李小龙17岁夺得香港校际拳击冠军,18岁移居美国后,  相似文献   

6.
木子 《中华武术》2005,(8):40-40
截拳道与散打同是享誉世界的搏击术,在国内都拥有众多的研修者和爱好者。可是,由于截拳道在中国内地发展得不规范,在一部分人眼中截拳道与散打没有太大的区别,常把它们混为一谈。作为一个截拳道研修者,我想有必要明确指出它们的不同,以免抹杀了它们的特点。两者都源于中华武术,肯定有许多相通之处,但是它们又有自己的特点,否则就不必用“截拳道”“散打”这两个名称区分了。各种搏击术通理颇多,在此不再赘述,仅通过我的所学所感,谈一谈截拳道与散打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7.
杨亮 《当代体育科技》2020,(11):61-61,63
武术搏击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为确保运动反应能力的有效提升,增强武术搏击训练的质效,促进完善武术搏击运动体系的形成。在武术搏击比赛中,运动员的身体反应能力将直接关系到武术搏击比赛的结果,因此在日常的武术搏击训练中,加强对运动员反应能力的培训以此来提高其搏击的水平至关重要,具有探究分析的价值意义。本文着眼于实际,从多个维度出发,系统探讨武术搏击训练过程中运动员反应能力的提升方法,以期逐步构建起完备的武术搏击训练体系,全面提升现阶段武术搏击训练体系,切实满足现阶段武术搏击训练的相关要求,不断增强运动反应能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未形成强有力的国家凝聚力,经济建设未能得到精神力量的补充,是因为国人尚武精神的缺失。构建民族整体的尚武精神必须从根本抓起,从年轻人的教育抓起,培养拥有“尚武精神”的人才。而在教育体系中,体育教育对于尚武精神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功用,在增强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品质、竞争意识和合作观念。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分析体育背景下武术教育塑造尚武精神的优越性,以期为尚武精神培养机制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9.
郭玉杰 《中华武术》2006,(12):48-49
今年第二期《中华武术》杂志中《改善太极腿疼良方》一文,引起我的注意。作者王玉生。此文内容不多,但道出了目前太极拳习练者在练拳健身的同时,出现伤身的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10.
武术搏击意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是一种技术,武术的技术和意识的发展存着密切的联系。武术技术的提高, 需要攻、防意识的不断加强,而这一进步的过程依赖于思维的水平。通过长期的思维活 动,武术的技术由低级向高级进展,这一进展总是围绕着搏击意识能力的提高而展开 的。  相似文献   

11.
张嵘 《中华武术》2003,(8):23-24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其理、法、效奥妙无穷。就武学价值而言,不同类别、不同级别的武道中人有着不同的认识。本文就“武学价值”问题谈谈一得之见,以期与朋友们切磋交流。 从宏观角度来观察,武学价值分为四大层次,即:初级阶段的“防病、诊病、治病”价值;中级阶段的“强身、健身、防身”价值;高级阶段的“益寿、益智、益德”价值;超级阶段的“修儒、修道、修佛”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华武术操     
编操理念:继承和宏扬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让学生领悟古老东方文化的神韵,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刚柔相济的健身方法;依词编动、以动助歌、声动齐茂。  相似文献   

13.
14.
武术作为一种传统的健身方法,在全民健身运动中有很高的普及率,作为武术运动的基本组成部分——武术器材,应向多元化发展,使练习武术者有多一些的选择余地。  相似文献   

15.
金宝 《中华武术》2001,(5):56-56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他的名字就叫中国。……”二十世纪80年代,一曲《龙的传人》唱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春天,一家以“东方龙”命名的搏击俱乐部诞生在江城武汉。  相似文献   

16.
对武术的整个演进历程进行了分析,认为:早期武术是一门生存自卫术,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武技没有本质区别;先秦文化的繁荣使武术初具文化特色;魏晋至隋唐时期,武术具有显著的宗教、艺术等文化特征;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的宋明理学,促使武术成为成熟的文化载体。经过近代、现代尤其是当代人的提炼,武术成为了竞技体育,在极大推动武术发展的同时,也使其逐渐脱离了本质,脱离了文化,脱离了大众。当今,武术应返回民间,更好地汲取营养,以图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武术发展战略述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中华武术发展的历史并结合当前国内外形势,从竞技武术发展战略、传统武术发展战略、健身武术发展战略三个方面提出中华武术在21世纪进一步发展的基本构架。  相似文献   

18.
中华武术进入学校教育的历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系统地阐释了中华武术进入学校教育的历程,较直观地描述了武术在各个特定历史时期学校教育中的具体表现及其时代特征,对现代学校武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正中华武士会诞生于风云激荡的民国开元,是在近代武术救国思潮和西方体育教育理念影响下,中国武术家、教育家、政治家自觉建立的,以传播中国哲理化拳派武术为主要内容,兼及其他门派的一个新兴的武术团体,是中国北方第一个得到政府倡办的民间武术社团。他在确立了形意、八卦、太极三大内家拳格局的同时,开拓了中国武术  相似文献   

20.
中国武术的意象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从意与象之间的辨证关系,深入地挖掘中国武术传统的原始基因,对武术的表象境界及其风范形成进 行剖析,并将其放在与传统武术构成的诸般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展开论述。在研究方法上注重思辨式的逻辑分析和立足历 史高度作哲理规律的把握,并运用体悟与验证相结合的方法来领会中国武术意象的多元变化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