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旨在通过对司法审查范围定义的探讨,从与国外相关制度的比较中,分析行政诉讼中法院对事实问题的审查,最后得出结论:在中国的行政诉讼活动中,法院对被诉行政行为进行的是包括法律审与事实审在内的全面审查,但对事实问题实行“有限”审查。  相似文献   

2.
法律问题与事实问题的区分是司法裁判理论中的难题,中外在法律问题与事实问题的区分上有着不同的理念和制度。法官在事实和法律之中纠缠的困惑,反映出疑难案件裁判的困境和无奈。对区分问题的考察应结合刑事诉讼的性质进行,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是解决区分问题的合理出路。  相似文献   

3.
WTO争端解决机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使得上诉机构在审理程序中面临着现实困境。由于赋予上诉机构以事实审理权,不仅能够有效地解决事实审与法律审界限不明的问题、弥补单纯法律审的不足,还在实际效果有效性、法律规则支持性、争端解决机制设立初衷符合性上具有明显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因而有必要赋予上诉机构以有限的事实审理权,再结合发回重审制度的建立,为实现司法资源的节约、争端的有效解决与正当程序的保护共赢提供法律和制度的支撑。  相似文献   

4.
人民陪审员只参与事实审是我国陪审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我国当前司法制度改革的重要步骤。人民陪审员职能的单一化是基于司法实践所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所提出的,对于该问题和原因的把握有助于把握改革思路与方向。此外,在推进人民陪审制改革的过程中,以区分事实审为视角提出方向性建议,可促进具体制度的完善和建立,有助于强化人民陪审员事实审职能,进而实现人民陪审员事实审职能单一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实施已经十年,但我国的陪审制度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驻庭陪审”、“编外法官”、“陪而不审”、“审而不议”等现象的显现不同程度影响了人民陪审员功能和价值的实现.各地法院试图通过引入人大代表陪审员、专家陪审员等措施加强陪审权独立运行空间,提升陪审员在合议庭中地位.但是实际运行过程中,仍显现出诸多理论悖论与实践障碍,效果并不理想.在此基础上,浙江省J院探索并实践了“1名法官+4名陪审员”的“大陪审”制,试图构建有效解决“陪而不审”困境且符合陪审制度本质要义的全新模式,该种模式的顺利推行需要通过修改现行法律法规、完善相关配套机制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6.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我国吸收普通公民直接参与司法活动的一种民主形式。"陪而不审"、选任精英化、形式化等弊端导致我国陪审员制度起不到应有作用,应完善立法以保证其法律地位、合理设置陪审员选任程序、健全陪审员管理机制、完善经济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7.
鉴定意见在民事诉讼证据序列中与其他法定证据并无二异,其助力法官查明案件事实,辅助法官形成裁判结果。“以鉴代审”问题是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仅使事实查明面临风险、鉴定人与法官的角色错位,也令诉讼程序的进行偏离方向。以问题为导向,破解“以鉴代审”应在准确定位司法鉴定的基础上落实质证制度,并提高司法鉴定活动的规范性。  相似文献   

8.
人民陪审制度作为我国审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审判机关吸收非职业法官参加审判的一项司法制度.我国陪审制度由于无历史基础和宪法依据、人员产生程序的不规范化、陪审员职权的不明确、法律文化不同等因素,造成陪审员在司法实践中"参而不审"、"审而不议",陪审制度名存实亡.  相似文献   

9.
法律适用的对象是案件事实,而案件事实与通常理解的事实概念存在本质区别,案件事实即是已被诉讼程序证成为案件事实的生活事件,案件事实不是既定的、不是被发现的客观事实,而是由诉讼主体运用证据、证据规则和事理逻辑形成的;很多情况下,事实问题即是法律问题,法规范对案件事实起着型构的作用;审判过程中规范与事实相互作用且自我显形;事理逻辑最具研究价值,因为这一研究能揭示出形成案件事实的过程中最能体现法官个人判断的意识因素。笔者采用思辩哲学与司法实践紧密联系,从抽象到具体,从具体上升为抽象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0.
人民陪审制改革实施中暴露出陪审员选任呈泛民主化、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区分模糊、制度功能发生异化以及陪审员参审欠缺程序保障的问题。对这些实践难题应围绕制度改革的价值导向,经由优化陪审员选任程序、明确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区分规则、合理厘定陪审案件适用范围以及完善人民陪审员参审程序保障机制的路径来消解。  相似文献   

11.
李保甫 《红领巾》2004,(2):22-24
司法裁判是法官运用法律性思维而得出的结论性判断.法律的概念性、规则性和逻辑性等基本特性决定着法官的思维方法.我们不能将成文法国家法官的逻辑推理仅描述为“三段论“,应该通过判例来细化法律概念,在案件事实与法律概念之间建立起可参照的联系,以获取“同样事项同样对待“的司法效果,提高法院判决的社会公信度.  相似文献   

12.
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是落实人民主权原则、保障群众有序参与司法的必然要求,是扩大司法民主、促进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的重要途径.安康市汉滨区法院作为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单位,在人民陪审员选任方式、大合议庭审理案件、“事实审”与“法律审”职权分离、“社区宣誓”仪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人民陪审员选任机制不健全、人民陪审员参审规定不完善、人民陪审员履职保障不完备等问题.因此,应进一步加强人民陪审员选任方式、参审规定、履职保障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力度,以推动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3.
证据不是(案件)事实,但证据与事实存在内在联系,即证据是证明案件事实的“根据”。但是,证据本身并不就是事实根据,“根据”也并不等于事实。证据之所以能够成为证明案件事实的根据,是基于证据蕴涵着事实信息,通过事实信息能够揭示证据事实,查明案件事实。事实信息就是存在于证据中的那些能够据以做出事实判断的信息。事实信息具有自然属性和法律属性。事实信息既是证据存在的前提,又是证据事实得以发现的根据。控辩双方收集证据并从中识别和收集事实信息的证明活动,法官对于证据和事实信息的认定和运用,是整个刑事诉讼证明活动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司法系统存在着司法的行政化,司法的主动性,合议庭审而不判、审委会判而不审,司法系统机构臃肿、效率低下,法官盼独立又怕独立等一系列问题。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法律观念的滞后、司法制度法治化理性不足、法官的法律理论素养和司法技能不足等方面。司法观念的法治化更新、符合司法内在要求的司法制度的建立和法官专业水平的提高则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必须之策。  相似文献   

15.
《邢台学院学报》2020,(4):105-110
法官豁免制度是我国司法责任制改革中的重要环节。法官豁免制度的建立健全,可以使法官权益得到明确的法律保障,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才有可能得以真正实现。法官豁免制度的确立有其内在的法律基础。我国法律未直接规定法官豁免权,该制度的内容散见于《法官法》、最高人民法院及其他部门发布的文件中。实践中存在重法官责任而轻豁免和法官责任豁免适用条件不明确等方面的问题。为建立健全法官豁免制度,需进一步明确豁免主体、豁免的行为、豁免的内容等。通过明确错案责任追究的范围以及完善法官责任的司法化追究程序,保障该制度在实践中的切实落实。  相似文献   

16.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作为我国法律所明定的司法原则,是法治与人治的基本式别所在,强调并坚持这一原则对于中国法治现代化有着根要珠意义,但是,在法律运作过程中,宜加强对有限的法律文本以及文本与法官交互行为的法社会学考量。因为,受个性化“前见”或背景的影响,不同的法官对于有待解释的“文本”会有不尽相同或相异的看法,有时甚至会影响到法律执行的公正,因此,克服立法与司法间的张力,限定司法解释的合理范围,方能形成关于法律相对完整而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法官自由裁量权是法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根据法律规定和立法精神,秉持正确司法理念,运用科学方法,对案件事实认定、法律适用以及程序处理等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并最终作出依法有据、公平公正、合情合理裁判的权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法官在强化法律统一适用的同时,应正确运用司法政策,规范行使自由裁量权,充分发挥自由裁量权保障法律正确实施、推进法治进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法官自由裁量权是法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根据法律规定和立法精神,秉持正确司法理念,运用科学方法,对案件事实认定、法律适用以及程序处理等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并最终作出依法有据、公平公正、合情合理裁判的权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法官在强化法律统一适用的同时,应正确运用司法政策,规范行使自由裁量权,充分发挥自由裁量权保障法律正确实施、推进法治进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审刑院作为北宋前期中央最高司法机构之一,其法官选任一直受到朝廷的高度重视,自建院之初,就形成了一整套法官选拔制度。值得注意的是,审刑院长官与属官遵循着不同的选任原则,长官的选任多强调入选者的资格,属官则更注重其法律素养和执法能力。不同的选任标准体现了统治者赋予审刑院制度"集权"与"慎刑"的双层功能。  相似文献   

20.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需要有一批精通法律、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法律人去实施。在我国目前成文法的框架下,法律相对于判例法国家来说,其内容更加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对法官的司法良知予以制度保障,可以更好地发挥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真正实现法律的公平和正义。本文从我国目前法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法官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司法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了法官司法良知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制度上保障法官司法良知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