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的背景下,将地方非遗融入中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是有效提升班级管理、促进非遗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但目前的中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地方非遗缺失,为了发挥地方非遗的育人功能和丰富中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建构富有地方非遗特色的班级场域,增强基于精神文化的班级非遗主体认同,将中小学非遗主题班会资源开发列入班级制度文化管理,组织班级参加非遗实践活动等是中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现代化趋向。基于中小学学生与生俱来的文化底色开展班集体教育对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和地方文化传承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将传承、传播非遗作为关键抓手,依托“重庆市创新创业研究基地”,构建思想引动、课程推动、平台带动、资源助动的“四轮驱动”非遗特色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通过创意开发、非遗产品制作开展创新创业,传播非遗文化,让更多人认识非遗、了解非遗,增强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3.
皖北非遗文化空间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许多变迁,加强非遗文化空间保护显得极为重要迫切。要提升皖北非遗文化空间保护意识,维护其原生态;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推进整体性保护;重构非遗文化空间,使非遗在坚守中有效调适;"文化+"与经济社会融合创新,彰显非遗文化空间活力,从而有效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与整体性保护,切实推进皖北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  相似文献   

4.
非遗是华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和发展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年轻群体是非遗传承的主要力量,如何吸引年轻人,让更多的年轻人主动参与文化传播,成为非遗创新传承的关键。非遗信息视觉化作为文化传承的新形式,有利于传统文化振兴,更有助于提升人们对非遗的情感认同。但当前非遗信息视觉化存在生存空间挤压、内容过于形式化、保障机制缺失、传播方式单一等问题。基于此,非遗传承人要探寻非遗与时代的关联,关注文化内涵的传达,完善资源整合,丰富文化传播形式,让非遗文化以视觉化形式得到活化传承。  相似文献   

5.
国家、地方形成合力聚焦非遗传承。众多研究者积极响应政策,探索非遗项目如何进入高职教学的问题。国家级非遗项目凤翔泥塑造型浑厚质朴生动,纹饰富贵艳丽独具特色。以民族志方法考察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凤翔泥塑教学,发现非遗文化进入高职教学实质是一个文化融合的创新过程,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更新优化,才可能趋近于完善。具体策略是:以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国家政策为保障,以教育管理部门顶层设计为抓手;结合教学改革,以非遗为师,不断提升传承保护的能力与水平;优先挖掘本土非遗资源,充分挖掘其服务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价值与功能;适应高职教学管理制度,争取资金和资源的供给。  相似文献   

6.
由于受经济发展,地理环境等因素制约,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非遗保护工作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造成众多优秀的民族文化濒临消失。湖南湘西土家族民歌是宝贵的非遗文化,当前湘西土家族民歌传承发展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本文结合土家族民歌传承发展现状,分析现阶段非遗保护措施,对土家族非遗文化保护传承研究提供参考。促进湘西土家族民歌的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黑龙江省音乐类非遗为例,对非遗文化与地方高校艺术课程融合传承展开研究。首先对必要性进行分析,接着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总结,最后提出几点思考。黑龙江作为非遗大省,有丰富的非遗资源利用,因此非遗文化与地方高校艺术课程融合传承应该在加强分层性课程内容设计、注重体验式方法增强课程融合实效、创新课程拓展机制等方面加强建设。  相似文献   

8.
文化传承离不开教育,大学教育肩负着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与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使命。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基地等载体,是充分发挥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生产、研究、教学、宣传、展示的积极作用。高校非遗"传承基地"如何运用好自身资源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关系着"非遗"事业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助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事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价值与功能。本文分析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对乡村振兴的助推机理,从完善非遗活态传承的利益网络治理、注重非遗活态传承的物质载体建设、积极探索非遗活态传承创新模式以及加强非遗活态传承制度与保障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地方周边特色产业游成为新的亮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旅游经济的落脚点。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文章重新审视了河北省纺织类非遗项目,以沙河四匹缯布为例,探讨旅游手工艺产品的开发路径,挖掘纺织类非遗项目文化内涵,追踪文化脉络,加强文化遗产创新融合,加大纺织类文化可参观性生产力度,丰富旅游媒介文化表达方式,为河北省纺织类非遗的创新推广路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民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构者和传承者,唯有民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感的回归,才能实现非遗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存续和活态保护。文章阐述了“文化自觉”的理念以及其在非遗保护中的倡导,在对国家级非遗“赶茶场”案例研究的基础上,认为非遗传承的关键在于:非遗和民众生活的强关联性,民众对非遗传承的自主选择以及非遗传承路径的创新。  相似文献   

12.
我国非遗文化资源丰富,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将非遗文化元素引入专业课程,与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相融合,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能让青年群体更好地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文章以北京区域非遗文化与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融合为例,提出了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非遗校本课程开发策略,希望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融入非遗文化元素课程开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非遗承载了民族文化的基因,但由于保护原真性、文化认同等问题,各地区都面临传承与发展的困境。基于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针对福建省非遗分类梳理,研究非遗保护与旅游融合模式与发展策略,将非遗植入旅游场域,通过非遗文化符号化、非遗内容叙事化和非遗价值体验化的旅游活动,真正实现非遗保护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是非遗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非遗文化传承日益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文章结合非遗文化在高职院校传承的政策背景、内涵研究、保障机制对非遗文化在高职院校传承的路径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黄冈非遗文化与文创产品设计的分析与研究,为非遗文化的保护提供更加有效的整合推广策略。黄冈市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背景,有着多种类、多样化的非遗文化资源,但存在着推广方式单一、视觉信息不统一、传承与发展力度较弱、市场衔接度低等保护与传承问题,通过对文创产品不同设计载体的分析,提出黄冈市非遗文化整合建设构想,利用黄冈非遗文化整合设计与制作文创产品,实现黄冈非遗文化的整合推广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6.
山西非遗所折射出的山西传统文化,对山西旅游形象的推广起到正面宣传作用。文章从山西非遗产业发展现状出发,运用MAXQDA软件对山西省非遗网络文本进行编码,得到非遗传承、非遗项目、非遗活动、非遗保护、非遗效益五个一级编码。进一步运用ROSTCM6.0进行山西非遗语义网络分析,发现山西非遗的核心词汇有传统、文化、遗产、传承、国家级、代表性。文章进一步指出山西非遗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出现机器生产带来的威胁,个别项目濒临消失,场地、资金、人才缺乏等问题,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山西省非遗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具有可以创新非遗项目传承人制度、创新非遗文化传播途径和实现非遗资源的整合利用等价值;目前荆州非遗数字化保护面临传承危机、受众危机和保存危机等问题;荆州要通过建立并完善非遗资源库、构建非遗数字化博物馆、形成立体化数字传播渠道等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有效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18.
非遗的数字化工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保护及传承的重要手段,地方性高职院校在非遗传承工作上有着地缘关系、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将非遗保护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对地方性高职实现传承文化、服务地方、特色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在国家级非遗蓝印花布的数字化传承中做到了基地化、课程化、规范化等"八化",对高职院校非遗的数字化传承工作具有示范性。  相似文献   

19.
<正>教育是促进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手段,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担当向高职院校保护和传承非遗提出了必要性的要求。[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文件均强调了职业教育在非遗传承工作中的责任与义务。[2]为了更好地贯彻文件精神,作为贵州省15所省级“双高”校建设单位和“首批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院校”,毕节职业技术学院结合民族地区非遗特色和传承实践,进行了高职院校在传播、传承、创新非遗文化中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和中华文脉的重要象征,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经验、审美情趣和薪火相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非遗传承的根本在学校,加强非遗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是一项重要的事业,也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国家工程。为了做好非遗校园传承工作,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专门成立了非遗校园传承基金,教育部首次将"非遗校园传承研究"列为重点课题。"非遗校园传承研究"总课题组组长、联合国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田青教授说,我们有两个线头,一头是祖先,一头是下一代的孩子们,我们有责任要用双手连起来,因为连起来的不仅是文化,更是我们的血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