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工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传播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等一系列因素。本文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着重梳理了该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现状,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是维护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主体,在青少年中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对于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与民族团结有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与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机结合,科学分析了新时代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面临的难点、风险与挑战,拓展了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有助于促进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推动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助力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对于维护民族地区稳定,实现民族团结非常重要。通过阐述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重要意义,进而论述目前民族地区高校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过程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初步探索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在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开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教育, 对于现代大学生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提高大学生执行中国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以及热爱民族地区,投身边疆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在新形势下,高校强化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校园,同时也有利于抵制民族分裂,促进社会稳定和中国梦的实现.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存在着教育内容陈旧、教育方法单一、缺乏统一的领导和良好的师资队伍等问题,需要从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原则、丰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内容、创新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途径三个方面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促进其与我国实际情况有机融合,进而指导我国人民早日实现伟大民族复兴梦。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利用其化解我国的文化认同危机,可促进社会主体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故我国可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以此强化民众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被广大人民群众由认知到认同、信仰,再到运用,逐步深化和提升的过程。在90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从构建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满足社会需求和实现群众利益,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教训,与各种社会思潮对话交锋,与民族文化良性互动等五个方面,成功地推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族地区是社会关系中重要的组成细胞,因而民族地区的社会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维护社会稳定,发展一条适应民族地区的经济道路,保护民族地区文化和环境特色,成为基层社会管理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产业是中国整个文化产业发展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地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充分利用当地富有特色的文化资源,促进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以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从现状、存在的问题、解决办法等方面进行民族地区科技能力普及与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关系的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民间艺术形式与马克思主义的高度契合,地域话语言说方式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效应,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对接交触,构成了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民族形式化的鲜明特征。它不仅为当下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运用提供了示范和借鉴,也为我们所关注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民族形式化课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加强并推进民族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党在新时期的奋斗目标能否在民族地区实现的关键因素,是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基础,同时也关系到整个社会大局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特别是在云南偏远的经济欠发达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加强并创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新时期农村工作的重心之一。  相似文献   

12.
民族问题不仅是和平年代中国社会问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同时也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共产党自“三大”就开始探索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与历史观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在长征前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并在长征中得到实践和发展,为后来乃至建国后的民族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通过挖掘长征时期红军经过贵州时的民族政策史料,从红军长征期间在贵州的民族政策的实施、特点、影响诸方面论证了红军长征时期的民族政策。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指导思想。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从我国民族问题的实际出发,不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研究和探讨,不断进行理论上的创新与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取得了四次历史性的突破,形成了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民族理论政策的科学体系,指导我们走出了一条既适合中国国情又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民”和“族”已经普遍使用,并已确立了族类划分的主要标准。合成词“民族”概念是个舶来品,其含义深受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前苏联民族理论的影响。只有在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出发点、落脚点和着力点的基础上,在“因地制宜”和“与时俱进”两个维度中,才能更好地把握“民族”概念的中国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以《共产党宣言》发表为标志的马克思主义形成以后,在短短的20多年里,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就有所接触。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后,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生命力的是代表中国无产阶级的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从19世纪末零星传入中国到具体指导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其间经历了中国社会的历史选择,包括对传播主体的筛选、在马克思主义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斗争中选择马克思主义、对来自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进行甄别,也包括对马克思主义本身内容的选择。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实质上是中国社会与马克思主义双向互选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跨境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好坏,已越来越成为关系到边境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的重要因素;以德宏州为例,对跨境民族学生的基础教育问题进行一些研究、思考.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救亡,为民族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开辟了道路。毛泽东思想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历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社会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创新,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么发展的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本文采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的视角来研究和学习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我国在校大学生必修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课程,此课程较之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理论性强、专业性强等特点,特别是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语言、文化、习俗等不同,他们在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原理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特点,继而提出了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提高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提供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20.
民族精神与道德建设是内在联系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能有效地促进道德建设。探索培育民族精神加强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新时期培育民族精神加强道德建设要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民族力量,弘扬创新精神把握时代脉搏,发展先进文化营造美好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