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翻译实践的主体,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通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实现翻译目的。从理解原文到表述译文、从选用翻译策略到译文选词的整个过程中,译者主体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译者主体性问题对提高译文质量、达到翻译目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是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政治文献。该文选取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两篇维译文,结合政治文献翻译的特点,从原文理解、翻译策略和方法及语言风格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译者主体性在这两篇维译文中的具体体现,旨在为今后政治文献维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权力话语理论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到所处文化环境下隐形权力话语的操控,译语所传达的意识形态上的信息要符合源语意识形态的要求。因此翻译活动不仅是不同文本之间的信息交换,更是在权力操控下对文本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政论文翻译是以传达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传递中国声音、弘扬中国文化为主要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它具有权威性、政治性和严肃性。翻译质量关系到对外传播的效果和国家形象的建构。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借助权力话语理论,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使翻译成为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该文以党的二十大报告英译本为例,在权力话语理论视域下分析译文中如何使用直译法、意译法、增译法和加注法等多种方法,增加译文话语权,全面展示政论文本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3.
公示语作为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窗口",体现着城市的精神风貌和国家的文化内涵,公示语翻译在对外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准确地传递信息、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中的翻译方法——三维转换(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为出发点,在公示语翻译时进行恰当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探讨公示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苏州评弹是一种传统曲艺评书形式,以苏州方言为代表,采用吴语评说表演,是评话、弹词的总称,产生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并广为流行。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苏州评弹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弹词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因此弹词的研究和传承尤为重要。生态翻译学以生态学视角研究翻译,并对生态翻译环境进行适应选择,即对译文进行三维转换。该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解读汪榕培、尤志明和杜争鸣对苏州评弹翻译时三维转换中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与选择。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第三回拉开了整部小说的序幕,内容非常重要。通过林黛玉的视角,较为全景地呈现了贾府的典型环境,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也逐一登场亮相。在《红楼梦》的诸多译本中,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英译本认可度较高,但关于两译本的争论也从未停息。该文从语篇结构、文化负载词、修辞手法等3个方面入手,对《红楼梦》第三回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译本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个译本都充分考虑到原文和译文两种语言体系的差异,并尽可能再现了原作语篇交际价值和整体的艺术效果,堪称翻译中的“上乘之作”。但由于译者所遵循的翻译原则不同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两部译作在词汇、句式和语篇层面,也都流露出原作之外的痕迹。  相似文献   

6.
否定类公示语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类表达否定意义的公示语。根据否定的内容,可分为信息告知型和行为禁止型。行为禁止型又可根据交际目进一步分为公德维护型、安全保障型和混合型。在翻译时,译者要顺应交际场合和译文阅读者的认知语境,才能让译文更加准确、贴切,易于受众接受。  相似文献   

7.
该文基于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从社会文化大背景下分析影响我国政论文英译的各种因素,力图找到其英译文中所遵循的翻译规范。研究发现,从预备规范看,政论文英译在文本选择上,主要受到国家战略和对外宣传的影响,目的是要构建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体系,提升国际影响力,展现良好的中国印象;从初始规范看,译文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充分性”,同时考虑到外国读者的习惯,也越来越重视“可接受性”,不同时期的译文在“充分性”和“可接受性”的侧重也有所区别;从操作规范看,译文以遵循源语规范为主,都是全文翻译,没有删节等现象,注重保留有中国特色词汇的特征。该文以图里的翻译规范为理论基础,对我国政论文的翻译展开描写性研究,旨在找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遵循的规范,以期对政论文的翻译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是中华文化史上的一部伟大著作,作者曹雪芹在书中大量运用了富有丰富文化含义的熟语,这些熟语给全书增加了活力,同时也给翻译带来了挑战和困难。该文比较分析《红楼梦》歇后语在翻译哈萨克语过程中的译介处理,阐释原文中歇后语的文化内涵在译文中的再现得失。在翻译中归化能够使译文通顺,异化能够保留源文化内涵。翻译中译者根据语境灵活地把握维度,尽量传达原作的异域文化特色,同时把译文地道通畅地表达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国家叙事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对外传播活动,通过翻译国家叙事文本来实现,对塑造国家形象、获得国际认同具有战略性意义。该文以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及其英译本为例,以国家叙事目的为切入点对译文进行研究,探索译者在语言与文化层面上所使用的归化和异化策略,阐释并探讨诸如注释、补充、同化、意译、直译、拆分句子、增加衔接词和重构句子结构等一系列翻译技巧。该文可加深人们对政治文献翻译中国家叙事目的的认识,同时也为政治文献翻译实践提供参考,这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有效传播中国声音,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10.
创造性叛逆是文学传播与接受的一个基本规律.在英汉文学翻译中,译者、接受者(在这里专指译文读者群)和译文的接受环境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创造性叛逆.文章主要围绕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国际交流的频繁,我国公共场所的中英双语公示语越来越多,公示语的翻译也更加重要,但公示语英译中有很多问题。以交际翻译理论为依据,根据公示语所属的呼唤类文本类型,分析公示语英译中存在的错误,探讨采用交际翻译来进行公示语的英译。指出在公示语英译时,译者应掌握公示语的独有特点,了解英汉文化差异,针对具体语境,优先选用或借鉴对应表达,运用交际翻译,符合语用规律,尽量使得译文让目的语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效果,使目的语读者完全理解公示语的意思。  相似文献   

12.
文章的研究领域为商业广告标语的英汉互译.文章通过对翻译目的论中目的性法则的介绍和广告标语翻译的深入分析,证明了目的性法则能够很好地解决中英文广告翻译过程中由语言、文化、和意识形态差异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发挥了良好的理论指导作用.在此基础上文章还尝试在目的性法则的指导下提出三种交际翻译策略,以期有助于改进广告标语译文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在翻译过程中,原语文本脱离原语的认知世界和认知环境,转换进入译语的认知世界和认知环境,必然会受到译者认知心理和认知方式的限制,所以正确地理解原语的认知世界和认知环境是译者与原作者沟通思想、形成契合的重要前提。该文从认知隐喻视角探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概念结构,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分别从概念隐喻的三维度,即结构隐喻、本体隐喻、方位隐喻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总结不同隐喻特点及翻译方法,从认知隐喻视角探究翻译,研究隐喻的工作机制映射,总结出省略喻体、保留喻体、本体式翻译方法,旨为翻译实践提供更多思路,丰富概念隐喻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翻译语境视角解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日译文中的新译,分析翻译语境对译词选择的制约,总结出译者在翻译外交讲话中的中国特色文化词句时应遵循的原则:在原文解码阶段,要充分考量时代背景与政治话语特点对每个语境因素的重塑,充分理解原作语境;在译文再编码阶段,译者要根据新的语境因素敏锐地辨析译词,在政治敏感度与措辞分寸感上遵循既要精准又要委婉的原则,构建贴近作者发话意图的译语语境。  相似文献   

15.
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外译本是颇具代表性的政府外宣文本,其译文质量直接影响我国在境外的形象建构。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中国特色词汇不仅具有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更体现出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敏锐性。该文聚焦报告中3类中国特色文化负载词,即四字格词语、俗语谚语及中国特色政治文化词,借助目的论、外宣“三贴近”和语言自信等研究视角分析报告德译文中的典型案例,鉴赏佳译、提出建议,并总结外宣翻译策略。经分析,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中国特色文化负载词的德译文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积极变通,在信息不受损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来保留原文在形式、结构和文化方面的特点,方便目标群体理解,译文符合目的、连贯与忠实原则,多为佳译。  相似文献   

16.
王冰华 《文化学刊》2016,(4):218-219
文化环境可以影响翻译活动的总方向、翻译策略、译者对文本的选择、译者的素质等,本文便主要研究文化环境对翻译活动产生的这四种影响,说明翻译活动中文化环境的重要性,提出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可以促进翻译事业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考虑到读者凭借翻译理解中国名著中的中华传统文化,话题链中的话题就成为汉语和英译文认知框架下的显著特征,但国内学者对话题链的关注却较少。该研究从认知翻译的角度出发,对英译《西游记》中的话题进行分析,发现话题的翻译可以反映译者的认知过程,并可为翻译质量提升提供参考和借鉴。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倾向于根据自身认知框架选择特定的话题链,并在译文中予以呈现。这种选择和呈现反映了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认知。此外,英译《西游记》作为传播载体,是海外读者理解和接触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以此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反映,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和汉语都有悠久的文化传统,表达形式上也都比较丰富,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分属不同语系的英语和汉语在词汇组成、句子表达、语篇结构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在英汉互译过程中,要做到准确地把原作内容生动得体、言简意赅地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需要译者了解英汉语言在词汇、语句表达等方面的一些差异,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并且对英汉语言的表达形式及文化内涵有深刻理解,灵活运用英汉翻译中的一些技巧,使译文既忠于原文,又行文更流畅。  相似文献   

19.
翻译中,译者"创造性叛逆"的存在是历史的必然,因为译者在解读原文时不可避免受到其所在语境文化的影响。译文对原文不同程度的背离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因交流产生的变形。葛浩文《丰乳肥臀》英译本中的创造性叛逆主要体现在个性化翻译、误译与漏译两个方面。本文通过对译者创造性叛逆表现形式及翻译策略的研究,以期为中国文学、文化对外翻译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盈虚》是日本作家中岛敦的代表作品,取材于中国古典《左传》,描述了卫庄公(太子蒯聩)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该文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遵照“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指导原则,以短篇小说《盈虚》的李默默、梁玥、六花、林非等4个中译本为研究对象,基于“三维转换”视角,考察各译本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过程及其在各维度下的“整合适应选择度”的高低。研究发现,4个译本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翻译选择不适配问题。总体上看,李默默译本的“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在语言维和交际维,均能完成译文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使其具备较高的翻译品质。但在文化维,由于原语和译语的“文化生态”并不对应,造成4个译本适应性选择转换过程的完成度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与此同时,各译本的“整合适应选择度”也受到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