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社会的发展越来越稳定向前,在满足了物质基础的前提下,人民群众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尤其是近几年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引领下,新时代高校大学生要肩负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责任。基于此,该文主要研究的是红色文化铸牢新时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要在理论维度上深入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及价值,真正认识到红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机联系,还要让高校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不断地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良好品质,这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更加坚定其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强化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文章所提及的对策能够为其他高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多种文化的共同体,“维护统一、尊重差异”做好统一性与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是我国各民族精诚团结、共同进步的题中之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是做好新疆各项工作的主线。要立足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把握“有形、有感、有效”的工作要求,不断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该文归纳了民族文化视域下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基础,分析了民族文化视域下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旨在打造各民族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增强对共同体的认同感、归属感,铸牢新疆各族人民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3.
合理运用民族文化关键符号能够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强化文化认同,培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该文通过开展田野调查,梳理纳西族文化关键符号三多节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归纳丽江运用三多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经验,总结三多节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推动作用,提出可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搭建节日宣传平台、创新节日活动形式、深化民族文化与民族旅游融合、加强节日文化教育等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运用民族文化关键符号促进民族团结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冈石窟时强调,要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云冈石窟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标志,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和文化承载,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平台。该文通过挖掘、阐释云冈石窟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探究文物背后的多民族融合因素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轨迹,体悟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与中华民族精神。旨在从各民族创造的文明遗存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编织一条促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5.
周宏 《文化学刊》2023,(5):157-160
西藏地区红色资源内容丰富,且极具地方特色。深入研究发现,西藏红色资源凸显着战斗精神、奉献精神、互助精神的精神内核,呼应了时代要求、彰显了民族精神、凝聚了向心力量。在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铸牢西藏各族人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新时代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杠杆。新时期的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重要使命,面对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当自觉肩负起复兴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该文总结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分析了高职院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以及存在的痛点难点,最后提出高职院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路径,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广西具有丰富多样民族语言文化资源,对广西民族语言文化进行国际传播,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和地区发展规划要求。广西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播价值在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建设民族文化强区,讲好“中国故事”。该文阐述了广西民族语言文化传播的必要性和价值,并基于国际中文教育视野,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借力孔子学院、培养师资人才、充实教学内容、发挥民间力量等传播策略,促进广西民族语言文化的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8.
右江流域瑶族民间信仰图景的形成是瑶族原始崇拜与儒释道文化交融的结果,道教、佛教的进入并与儒家文化以及瑶族自身的原始崇拜交融涵化,迭代生成了儒、释、道和原始崇拜四位一体的民间信仰格局。儒释道文化是右江流域瑶族与其他民族共同构建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在实践中既要突出中华民族的一体性营造,也要注意对各民族场域的关照,推动各民族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9.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着多元语言文化并存的现象。语言接触是民族间交往、交融的体现。语际间的交流和接触能够不断融合多种文化,为语言文化生态的和谐发展创造条件,从而也为塑造中华文化认同观、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基于语言、文化的相关性,对语言接触及其相关的语言文化生态进行深入研究,从语言生态伦理建构、民族三语教育建设等途径能够增强中华民族认同观,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0.
民族议题的国际传播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场域,对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持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具有关键意义。理解国际传播中的民族议题和民族话语,一方面需要结合现代国际格局变迁逻辑,理清在不同的政治传统中民族与国家的相互构建关系;另一方面需要超越西方民族国家的认知结构,从共同体的视角探索多元共存、平等包容乃至多元一体的国际传播民族议题新叙事体系。对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外推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两者有机结合应是民族议题国际传播的中国话语框架。除此之外,应紧密关注以人权为代表的政治议题通过挪用民族议题所引发的国际舆论博弈,直面意识形态争锋,参与国际舆论斗争。在上述多个方面,“道中华”等新媒体平台作出了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1.
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在60多年服务基层的演出、宣传、辅导、服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乌兰牧骑精神。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是乌兰牧骑精神的内涵所在。乌兰牧骑精神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纽带,也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新时代,加强乌兰牧骑的队伍建设,推动乌兰牧骑的创新发展,增强乌兰牧骑精神的宣传效果,优化弘扬乌兰牧骑精神的组织协调是传承乌兰牧骑精神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辽宁是共和国的长子,是见证了中华民族由苦难走向复兴的地方。本文通过全面深刻地挖掘辽宁红色文化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追溯红色历史,诠释爱国主义的民族文化根脉;揭示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发展动力;展现新时代辽河儿女的精神风貌,为新时代大学生群体爱国主义教育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3.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经济环境愈加复杂,意识形态领域波澜迭起,各类社会思潮不断涌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因子逐渐呈现出复杂化、多样化,使得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红色文化作为熔铸于中华民族血脉中的一种具有先进性、革命性的中国特色文化,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育人资源。从既有的红色资源和红色精神中得出红色文化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价值功能及其精神生产特征,进而把握红色文化蕴含的内在逻辑和本质规律,优化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路径,有助于高校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4.
无论汉民族文化抑或少数民族文化,都有将花视作民间信仰的传统,这种多民族之间不谋而合的文化传统反映了多民族文化的共同性和共通性,即对生命的敬重及族群情感的维系。花神信仰既是勾连本族人民的共同情感和本土文化意识的纽带,又是多民族文化相交互融的枢纽,尤其是在当前多民族交融语境之下,花神信仰起着沟通交流的关键作用,同时其自身的意义也在不断丰富,书写着当代实践的多样篇章。该文探索了花神信仰在当下的实践模式,以舞剧《花界人间》为例分析了花神信仰的现代性叙事表达,进一步肯定当代艺术形式对传统民族文化表现形式的革新和新内涵的赋予,在延续民族精神和审美内涵的同时,有助于增强大众对花神信仰的文化认同感,继而从文化认同层面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5.
红色基因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理想与信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是革命年代的历史传统与精神文化传承的现代建构。进入21世纪新时代,将红色基因传承融入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价值。该文在对兰州市5所高校大学生进行广泛调研基础上,深入分析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及目前高校红色基因传承融入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红色基因教育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建设专门的红色基因教育工作队伍、重视红色基因传承的创新性、健全高校网络监管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作为新媒体时代的全球性媒介事件,2022年北京冬奥会在弘扬奥林匹克运动核心价值的同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构建的独特场域。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构建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是一体两面,蕴含着对国家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华民族共有身份的认同。通过分析北京冬奥会呈现的民族元素、冰雪运动以及“冬奥精神”的涵育过程,可以发现中华民族在文化、经济等各层面愈发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形象。与此同时,冬奥传播数字化转型重塑了中华民族认同维度,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国际传播提供了历史契机。  相似文献   

17.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进程中遗留下来的不可再生的“活化石”,对资政、育人和兴党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红色文化育人内涵丰富而深厚,其所蕴含的政治内涵、精神内涵和文化内涵,具体表现为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政治底色、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底气和中华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该文从价值、情感和行为3个维度阐述红色文化育人功能的表现,并从“红色文化+教育内容”“红色文化+实践教学”“红色文化+互联网”等方面着力,全方位、全过程推进红色文化育人的实践向度,对于巩固红色江山、赓续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红色基因承载着中国文化发展的精神价值,利用红色基因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进行培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群体中的生动实践,也是新时代对广大青年提出的新要求。针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高校应注重用红色基因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进红色文化资源进课堂、进校园、进网络,形成以红色基因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力,增强红色基因的文化熏陶和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在世界多极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吸收中华优秀文化精髓,擘画与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中国梦,以不同凡响的国际视野,以追求全人类共同幸福的博大胸怀,系统性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实际上回答了世界应向何处去,不同民族文化为何要和谐相处、如何和谐相处以及中国应如何融入世界这  相似文献   

20.
高校是红色文化宣传的重要阵地,要充分利用红色教育资源,创新宣传方式,强化各方面协作,强化政策,加强工作合力,建立红色文化制度,加强红色文化的立体化、规范化、有效化传播,加强对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与实践。红色精神文化与红色制度文化资源与高校大学生的校园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红色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珍贵的资源,而大学校园文化是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利用红色文化在教育、体育娱乐、促进大学生人格发展等方面的功能,构建红色品牌文化、红色行为文化、和谐红色文化,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该文通过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探究校园红色文化传承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