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传播手段,网络舆论更发挥着巨大作用。基于载体多样、开放自由的网络舆论环境,良莠不齐的网络舆论信息,以网络舆论生态为视角进一步探讨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为此,高校辅导员应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理念,提升教育内容吸引力,实现教育方法多样化和优化校园网络舆论生态环境,从而完善高校网络舆论生态系统,增强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前提是链接到开放的互联网空间。后真相时代,基于后真相政治传播产生第三种事实、技术赋权下的政治传播秩序演进以及圈层化交流导致政治权威话语场压缩等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变局因素,出现了媒介环境中的信息辨识困境、算法推送扩大群体间信息隔阂、后真相时代的政治极化传播、情感催化下的理性价值坍塌以及非理性参与导致网络舆论错位等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困境,由此带来了双重影响。一方面,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促进了数字民主的发展,推动了我国政治文化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公民对社会政治生活的无限性、情绪化、非理性参与也导致了社会信任异化、群体极化以及网络民粹主义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化,网络政治参与正成为公民涉足政治生活的主要方式。所谓网络政治参与是指以网络为途径、手段,参与制定、通过或贯彻公共政策的行动。与传统政治参与相比,网络政治参与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将从网络政治参与的含义及特点,网络政治参与双重影响,完善网络政治参与的路径三个方面来分析网络政治参与这一新型的公民政治参与方式。  相似文献   

4.
网络政治是网络信息技术给政治制度、政府管理、国际关系等领域所带来的新型政治现象、政治载体、政治格局和政治特点的总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网络的普及率越来越高,社会公民可以快捷的通过网络参与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对社会政治的参与度越来越高。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政治参与具有政治参与身份匿名、参与方式多样、参与成本低廉、参与空间开放等特点。公民可以通过搜索引擎、电子投票、网络论坛、微博微信等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政治参与提高了公民的政治自由程度、发展了政治参与方式和增强了公民对公权力的监督约束。  相似文献   

5.
网络时代推动了整个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与快速进步,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网络舆论生态作为一个全新语境,凭借自身的虚拟性、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复杂性等特征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因此,在网络舆论生态视域下针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问题,提出从强化大学生思政教育队伍建设、创新理念、充实内容、革新方法、优化环境五个方面进行路径探索,从而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型的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网络的普及率越来越高,社会公民可以快捷的通过网络参与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对社会政治事件的参与度越来越高。随着经济社会转型,越来越多的网络群体事件凸显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问题。网络参与的主体、客体和时空场域共同构成了网络群体事件的基本要素。网络群体事件具有突发、难控、广域和虚实的特征。网络群体事件的政治价值在于发展了公民的政治参与方式、实现了对政务工作的监督管理和促使政治权力的移转。  相似文献   

7.
网络的不断发展激发了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极大热情。通过对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与形式的学理分析,以及对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与特点的阐述,提出了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具有多面效应:对贪污腐败的监督效应、对社会公平的促进效应、对公民参政的激励效应等正面效应。但同时,网络政治参与也存在着网络反腐缺陷、网络政治精英和网络暴民带来的负面效应等。因此,论文提出需要政府健全网络立法、转变执政思维、发展公民教育等发展对策,以促进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客体内容”“行为方式”“主体素养”三个核心要素的分析,构建了以“参与内容范畴”“行为积极性”“参与素养”为基本维度的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特征描述的三维分析模型。利用该模型,可综合描述大学生个体网络政治参与特征;可进一步对其群体做统计分析,以实现有效分类,从而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分类引导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探讨网络文化的四个特点以及网络文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四个方面提出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作用,加强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0.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日益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文化以其虚拟化、平等化、娱乐化等特征备受大学生的青睐,使其深受影响。在网络文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受到冲击,负面网络文化对做好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的挑战。对此,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有创造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被视为公众传递信息、表达意见、评论时政、释放情绪等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工具,这种局势下催生了“网络民主”的发展.作为国家与公民交流的新窗口,推动了民主建设.网络政治参与的“阿喀琉斯之踵”在于:“网络群体极化”极易独霸话语权,挑战政府的治理权威;“数字鸿沟”引发非理性的网络政治参与,威胁民主建设;“信息爆炸”孕育了不稳定的政治心理,加大了实现政府善治目标的难度.为此,从善治视角下,探讨网络政治参与对政府的挑战,并以此为逻辑,从政府和公民两个角度提出对网络政治参与的引导与规范,从而推动善治政府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方式。根据网络技术发展与社会政治参与的关系理论,网络技术的发展程度与社会政治化水平存在着辩证关系,而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与结果,就体现为网络技术在政治应用过程中所起到的社会政治化的促进和阻碍作用。社会信息化水平、传统管理体制和网络管理程度是目前影响我国公民应用网络技术参与政治活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在网络高度发达的背景下,网络提供了更好的政治参与的手段,而作为接触与使用网络最频繁的大学生群体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的行为更加值得关注.贵州高校的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他们如何利用网络表达自己的政治权益和诉求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研究发现,欠发达地区高校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呈现隐私化、个性化等特点,对此,提出欠发达地区提高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新型的政府治理模式,服务型政府建设强调以服务公民为导向,治理模式由政府单一治理模式转变为政府、社会、公民合作的多元化治理模式,让公民积极参与到公共治理中来。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成为公民表达政治情感,进行社会监督和政治参与的新渠道。服务型政府建设与网络政治参与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在建设服务型政府过程中,积极推进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是政府管理实现公共服务的主要途径。网络政治参与已成为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促进政治文明建设的一种新渠道。  相似文献   

15.
赵振江  李宁 《保定学院学报》2011,24(6):25-27,56
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为中国公民方便快捷地进行政治参与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通过网络进行政治参与日益成为一种新的民意表达方式,推动了政府信息透明化、政务电子化,缩小了"数字鸿沟",提高了网络民主的广度和深度。但网络科技又是一把双刃剑,在为网民进行政治参与带来自由和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分析研究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目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创新性不足,同时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缺乏一定的情感交流,导致高校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感不强。通过积极“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等途径来不断强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参与感构建,提升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参与度,对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网络政治参与已成为学界热点,但缺少关注女性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相关研究。来自H市的实证调查发现,在政府的鼓励下,女性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意愿较为强烈。从网络监督视角看,女性公民政治参与意愿的强度与其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因素密切相关。女性公民遇有政治梗阻时,其参与意向骤减。因此,为增量女性公民参与意愿,还需做出制度性努力。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和社会化媒体既改变了人们经济、文化生活,也改变了公众政治参与的观念和方式。互联网突破了传统政治参与的时空限制,衍生出网络政治参与的新事物。作为网络政治参与新形式之一的"转发",它不同于围观,其存在的本身即为讯息。"转发"是以区别于话语互动的不确定性主张。既是个体政治参与的新方式,也是公共舆论引导的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19.
当今时代 ,网络成为社会整合中的核心 ,它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仅从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影响以及高校政治思想面临网络的挑战做出肤浅的研究探索 ,希望能引起全社会和教育工作者对网络时代各种影响的关注 ,开拓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思政教育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学校应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优化不断创新传统教育格局,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高校提升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重视和关注,才能提升其影响力与辐射力,确保实现新时代学生的创新发展.从融媒体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入手,明确思政教育阵地优化方向与方法,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