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用"全新的教育内容,全新的呈现方式,浓郁的人文气息"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它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一是具有可读性和新颖性,二是具有综合性和  相似文献   

2.
李华 《西藏教育》2009,(8):35-35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其宗旨是通过对学生生活的引导,发展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使之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而目前《品德与社会生活》的教学脱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现象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生的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学生学到的不是丰富的社会生活智慧,而是枯燥的道德语言符号。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生活)的教学要让学生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人、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新的生活。强调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做到有时效性、有针对性。1将学生的生活实践引进课堂教学中教材主要不是作为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学生活动的工具,是学生开展活动可利用的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  相似文献   

4.
吴智明 《广西教育》2008,(19):82-83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主要发展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进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由此,课堂教学要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那么,如何进行该学科的课堂教学呢?  相似文献   

5.
时至今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已经推行了一轮多。但从全国普遍的情况来看,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仍属薄弱学科,被重视程度仍不够。因此,任课教师要很好地掌握这两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6.
孔淑珍 《宁夏教育》2010,(12):45-4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万法随之不断改进,课堂教学质量也在稳步提高,但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综合性活动课程,其活动性到底以什么样的限度为最佳效果?本文列举了作者看到感悟到的种种误区,引入作者的思考,如狭隘化倾向、非德育化倾向以及形式化倾向等,需要我们努力改进.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综合性活动课程,其活动性到底以什么样的限度为最佳效果?本文列举了作者看到感悟到的种种误区,引入作者的思考,如狭隘化倾向、非德育化倾向以及形式化倾向等,需要我们努力改进.  相似文献   

9.
上好《品德与社会》课点滴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创设情绪感染情境,激发学生参与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感悟和体验,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综合性活动课程,其活动性到底以什么样的限度为最佳效果?本文列举了作者看到感悟到的种种误区,引入作者的思考,如狭隘化倾向、非德育化倾向以及形式化倾向等,需要我们努力改进。  相似文献   

11.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如何提高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答案就是必须让品德课与生活同行。  相似文献   

12.
<正>《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性质是在小学低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是根据小学低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  相似文献   

13.
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是以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它的重点是以学生为本、关注过程、及时反馈、关注发展,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文化。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依赖于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因此,在品德与社会中关注学生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重要的内容之一。下面,我就教学实践谈谈个人体会。  相似文献   

15.
一、立足现实,不说教学习四年级下册《说到就做到》这节课,我们从课题中的就字,就可以感觉到这是一节说教味很浓的课。如何让学生自觉接受这样的一种道德约束,而不说教呢?执教者在教材处理上,花了一番工夫。  相似文献   

16.
在新的世纪里,中华民族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人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改革和加强小学相关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利用教材打通课程与儿童的生活通道,上好每一堂品德与社会课呢?  相似文献   

17.
殷玉洁 《考试周刊》2013,(38):148-148
<正>活动化教学有效地突破了传统讲授型课堂教学模式的限制和弊端,为学生的素质和全面发展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模式。什么是活动化教学?概括地说,活动化教学主要指以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8.
教学实践证明,儿童的品质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现实生活对儿童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如果我们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现实生活,人为地造就纯而又纯的教育,将无法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不能真正在  相似文献   

19.
教学活动化是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改革的一个显性特点。课程所设计的活动,使儿童获得经验、形成体验,从而养成良好的品德意识和行为习惯。活动内容的生活化和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是解决传统品德教学存在的弊端,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切实提高品德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  相似文献   

20.
正《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充分体现了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征。因此,教师在进行《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时,应将教学活动置之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之中,让《品德与生活》的魅力在生活中升华,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从而让品德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作为一名品德教师,我清楚地知道"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最有效的途径当然是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与体验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