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0 毫秒
1.
朱珠  陶福禄  娄运生  史文娇 《资源科学》2013,35(5):1035-1043
利用1980年-2008年江苏省县级农业统计资料和农业气象站水稻生产观测资料,在县级和站点两个尺度,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定量揭示江苏省水稻生产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研究表明,基于县级和站点两个尺度,水稻全生育期内,气温(包括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平均气温)呈显著增长趋势,并且最低气温的增长趋势高于最高气温的增长趋势,苏南地区的增长趋势高于苏北地区的增长趋势;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并不显著;辐射在苏北地区呈显著减少趋势而在苏南地区的变化趋势并不明显.大部分地区,水稻产量与最高气温、平均气温及辐射的正相关性较显著,与最低气温的相关性并不明显,而与降水量则呈负相关,相关性分析的结果在县级和站点两个尺度上较为一致.基于县级和站点两个尺度着重分析平均温度和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对产量的影响,发现江苏省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对产量影响约为0.77%,而对产量趋势的贡献约为0.21.降水量变化趋势对产量影响约为0.09%,而对产量趋势的贡献约为0.03.平均气温的增长趋势及降水量的变化趋势总体上有利于江苏省水稻的生产.  相似文献   

2.
长江上游降水变化及其对径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长江上游地区60个国家基本、基准站1960年-2009年的月降水量资料和干流区屏山、寸滩和宜昌3个水文控制站同期径流资料,分区域对长江上游地区的降水量、径流量变化趋势以及降水量和径流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①年降水量呈上升和下降趋势的气象站点空间分布相对集中,分别分布在屏山站以上流域和屏山站以下流域;屏山站以下流域和整个长江上游地区年降水量近50年呈现下降趋势,屏山站以下流域秋季降水量的显著减少是长江上游年降水量减少的主要原因;②整个长江上游月降水量趋势从1月-7月以上升趋势为主逐渐转变到8月-12月以下降趋势为主,且月降水量变化趋势空间分布有从3月份至9份月由屏山站以下流域开始逐渐向长江源头过渡的趋势,到9月份整个长江上游基本呈减少趋势;③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屏山站以下流域寸滩和宜昌站年径流下降趋势显著的主要原因是5月-11月径流的减少,且秋季下降显著,而屏山站春、夏、冬和年径流呈上升趋势,且春季和冬季上升趋势很显著;④整个上游地区面雨量与径流量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同期面雨量与径流量在月、季和年尺度上相关性都较显著.屏山以上流域隔月相关比同期相关性强.  相似文献   

3.
运用旋转主因子分析(REOF)方法对1961—2005年浙江省38个测站的汛期降水量进行了客观分区和分析。结果表明,浙江梅汛期和台汛期降水量可分别划分为4个区;梅汛期区域降水分布以浙西南区最多,浙东南区次之,浙北区和浙中东部最少。降水量从北到南逐渐增多,且有西部多于东部的分布特征。降水主要由西风带天气系统的影响造成的。台汛期区域降水分布以浙东南区最多,浙北区和东部沿海次之,浙西南区最少。降水量由西向东有明显增多的分布特征。降水主要由热带和东风带天气系统的影响造成的;近45年来各区域汛期降水量的长期变化趋势不尽相同,梅汛期除了浙北区的降水量有比较明显的增加以外,其他区域降水变化趋势不明显。台汛期在浙东南和东部沿海区降水量有显著的增加趋势,其他区域降水变化趋势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青海湖北岸刚察地区近半个世纪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青海湖北岸刚察气象站1961~2008年逐月降水资料,分析了近半个世纪刚察年、季降水量及各等级降水日数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发现:刚察年降水量有明显的波动,近19a(1990~2008年)表现为极显著的增加趋势,平均每10a增加58.6mm;夏季和冬季降水增加的趋势比较明显,平均每10a分别增加8.3mm和0.6mm;除≥0.1mm的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外,其他各等级降水日数均呈增加趋势;1961~2008年刚察大部分年份都属于偏湿和正常年份;从20世纪60年代至本世纪初,刚察经历了一个由干到湿的变化过程,整体降水呈增多趋势,气候向湿润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利用内蒙古巴雅尔地区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巴雅尔地区1960年~2009年的气温、降水、风速的变化特征和规律。得出:巴雅尔地区近50年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年降水量90年代以前变化趋势不明显,80年代降水量最多,2000年~2009年平均降水量最少,平均风速逐渐减小,大风日数呈波动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基于Mann-Kendall法的张掖市降水量时空分布规律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本文依据张掖市6县(区)6个气象观测站点近50年(1956年~2004年)来逐月的降水量观测资料,运用非参数检验方法(Mann-Kendall法),分析了张掖市降水量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①张掖市的降水量总体上呈现增加的趋势(β值为4.7mm/a),其中秋季降水量增加明显(β值为3.9mm/a),春夏季降水量呈现减少趋势,但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占全年的59.1%;②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的趋势,而且随着海拔的升高降水量逐渐增大;③春季和夏季都形成以民乐县为中心的降水量高值区;春季只有高台和临泽县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夏季甘州区降水量下降趋势最明显(β值为-5.1 mm/a),秋季降水量增幅最大的地区位于山丹县(β值为4.2 mm/a),冬季降水量民乐县增加趋势最明显(β值为0.65 mm/a)  相似文献   

7.
和田河流域气温与降水量长期变化趋势及其持续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徐宗学  米艳娇  李占玲  陈亚宁 《资源科学》2008,30(12):1833-1838
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方法对和田河流域两个主要气象站点月、年平均气温序列和逐月、年平均降水量序列进行趋势检验,在此基础上运用R/S分析方法,估算各时间序列的Hurst指数,预测该流域气温、降水量的未来变化趋势及其持续性,并采用随机重排法对估算结果进行了稳定性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和田河流域在过去近50年内,气温变化趋势以增温为主,秋、冬季增温趋势尤为显著;降水量变化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夏季降雨量增加趋势较明显;未来的气温、降水量变化趋势表现为较强的长程依赖性,说明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其上升趋势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8.
张娟  肖宏斌  徐维新  祁栋林  李晓东 《资源科学》2013,35(11):2289-2297
利用1971-2010年40a柴达木盆地8个气象站及盆地外缘托勒气象站的水汽压、月降水量资料,运用整层大气可降水量经验公式,计算了柴达木盆地大气可降水量和降水转化率。结果表明,近40a柴达木盆地可降水量、降水量、降水转化率均呈波动增加趋势。可降水量在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相对较低,90年代后逐渐增多,总体呈先降后增的变化趋势。近40a春、夏季呈持续增长趋势,而秋、冬季20世纪80年代呈弱的减少趋势,90年代后呈持续增长趋势;可降水量变化趋势在空间上表现为自东南向西北增加的分布特征,这与可降水量多少的空间分布特征相反。气温是影响柴达木盆地可降水量变化的最主要气候因子,其次为日照,而相对湿度对柴达木盆地可降水量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小。本文的分析表明,多雨年与少雨年可降水量保持相对稳定,可降水量与多雨、少雨年并无直接关系。降水量的多少是大尺度环流背景下的水汽输送、交换及降水转化率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为了充分利用湟源地区的气候资源,促进当地农业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利用线性倾向估计、M-K突变分析和滑动平均法等方法,对湟源地区1961-2021年降水量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湟源地区降水量呈微弱的不显著的上升趋势,且呈现出减小-增加-减小-增加阶段变化趋势。在2012年发生明显的突变转折,四季降水量的线性变化趋势不明显。降水日数以1.2 d·(10 a)-1的速度不显著减少,呈现出减小-增加-减小阶段变化趋势,未发生突变。夏秋季降水日数为减少趋势,冬春季降水日数呈增多趋势,但仅夏季通过0.05的显著性检验。湟源地区降水集中度在14.0~21.8 mm/10 a之间,说明其年降水具有季节性,而且具有一定集中性;湟源地区呈雨热同季状态,理想的气候条件配合趋好的气候特征,非常有利于小麦、蚕豆、马铃薯等主要大田作物种植、高产以及示范推广。同时气候的适宜度和旅游舒适度进一步提升,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新疆乌-昌地区干湿气候要素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普宗朝  张山清  宾建华  窦新英 《资源科学》2011,33(12):2314-2322
利用新疆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回族自治州16个气象站1961年-2009年的逐月气候资料,使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测以及基于ArcGis的混合插值法对年降水量、潜在蒸散量、干湿指数、水分亏缺量等干湿气候要素的变化趋势、突变特征以及各要素多年平均值、突变前后变化量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乌昌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干湿指数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山区大,平原小;西部大,东部小”的格局,年潜在蒸散量和水分亏缺量表现为“平原大,山区小;东部大,西部小”的格局。近49a,乌昌地区年降水量和干湿指数分别以13.843mm/10a和0.016/10a的倾向率呈极显著(p=0.001)的上升趋势,并分别于1990年和1987年发生了突变性的增大;年潜在蒸散量和水分亏缺量分别以-16.07mrrdloa和-29.909mtrdloa的倾向率呈极显著的下降趋势,并分别于1983年和1986年发生了突变性的减小,气候总体呈较明显的变湿趋势。但各地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突变后较突变前,年降水量和干湿指数的增加幅度表现为“山区大,平原小”,年潜在蒸散量和年水分亏缺量的减小幅度表现为“中部平原大,南部山区和北部沙漠边缘地带小”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1.
重庆市主城区降雨侵蚀力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根据重庆市自建气象站以来的降雨过程资料(1954~2001),对重庆市主城区降雨侵蚀力(R)及其特征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降雨侵蚀力主要集中在5月~9月,48年里研究区年降雨侵蚀力值变幅均较大,但从整体上来看,趋势保持平稳,其离差系数Cv和变化趋势系数r值分别为0.65和0.061; 研究区次降雨量与次降雨侵蚀力,月降雨量与月降雨侵蚀力均呈乘幂关系,而年降雨量与年降雨侵蚀力呈现指数关系; 为了解决在降雨资料不足的情况下对降雨侵蚀力的计算,文章利用不同的降雨资料与侵蚀力之间进行相关分析,最终确定了适合研究区的两种降雨侵蚀力简易算法。  相似文献   

12.
葛小清  王叶仙 《科技通报》1998,14(5):357-360
用1953—1995年逐年月平均副高因子(脊线、北脊点、西脊点位置)资料,杭州、金华、衢州、温州4站7月份月降水量和月平均温度资料以及浙江省年干旱面积资料,分析并总结出浙江省干旱的副高概念模型,还拟合出用4个代表站7月的月降水量、月平均温度作预报因子,预测浙江省年干旱面积的线性方程,试用结果表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上中游降水正态性与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权  马敏劲  李艳  张永泽 《资源科学》2013,35(7):1455-1462
基于1961-2011年黄河上中游45站年、月降水量资料,利用偏态(峰度)系数、变差系数、皮尔逊Ⅲ型分布等统计方法,对该区降水量进行正态性和稳定性分析,并拟合不同保证率下的年降水量及百年重现期.结果表明:年降水量有33.3%的台站未通过正态性检验.月降水量冬季各月几乎所有台站均不服从正态分布,夏季各月降水量正态性略好,但未通过正态性检验站数也在60%以上.对降水量进行非线性变换后的正态化效率达95.4%,其中1月、2月、3月平方根法优于立方根法,11月、12月反之,其余月份基本相同.降水稳定性冬季最差,春季次之,夏、秋季最好,从区域看,青海高原东部降水稳定性最好,河套北部最差.P=50%和P=80%保证率下的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前者接近平均值,后者远低于平均值.有21个台站年降水量历史极大值突破了百年一遇,与年降水量未通过正态性检验的台站基本对应,主要集中在陇中-陇东-宁夏南部地区,该区域属于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极端降水事件的多发区.  相似文献   

14.
唐宝琪  延军平  王璐璐  刘永林 《资源科学》2015,37(12):2514-2523
本文基于东北地区87个气象站点1960-2014年逐日降水资料,运用趋势分析法、IDW空间插值法、Morlet小波分析及斯尔皮曼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55a东北地区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5a,东北地区年降水日数和强度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年降水日数总体呈极显著减少趋势,自东南向西北呈多-少-多的分布格局,年降水强度呈不明显的增加趋势,由南向北不断减小。大雨和暴雨降水日数均呈减少趋势,在空间上自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且随着降水等级的提高,高值中心逐步向辽东南地区移动;强降水强度由南向北逐渐递减,大雨强度在各地差异不大,暴雨强度的差异较为明显。大雨和暴雨不是东北地区的主要降水方式,但对年降水量的贡献较大;降水量与强降水事件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大雨降水量和日数的减少对研究区降水量的响应最显著,贡献率最大。大雨和暴雨日数变化的主周期分别为22a、5a,降水强度主周期均为28a。该研究有利于全面认识东北地区极端降雨天气,对区域农业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乌审旗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及其与降水量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利用GIMMS(Global Inventory Modelling and Mapping Studies)数据集的8km的AVHRR NDVI(均一化植被指数)数据,分别用年最大NDVI的平均值和年最大NDVI的斜率对1981年~2003年23年间的内蒙古乌审旗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分布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比较降水量与年最大NDVI的年际变化以及分析降水量与年最大NDVI之间的相关系数研究了降水对乌审旗植被覆盖的影响;利用1986年,1994年的TM和2002年的ETM+数据分析了乌审旗植被的主要变化类型。结果表明,这23年间植被覆盖度和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年最大NDVI与前一年8月至当年7月的降水有最好的相关性,并且在地表覆盖为草地和灌木林地的地区,二者的相关性要高于地表覆盖为耕地和乔木林地的地区;植被覆盖度最低值分布在地表主要覆盖为沙地的乌审旗西北部,植被覆盖度最高值分布在地表覆盖为耕地的东南部;人类活动的积极影响使得植被覆盖度总的趋势是在增加的,但由于气候的干旱趋势使中部一些乡镇的植被覆盖度是在减少的,其余的地区都是在增大的,且变率很大。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梅汛期洪涝与防灾减灾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菊忠  郭巧红 《科技通报》2000,16(6):438-442
从1991年起,浙江省已连续9年在梅汛期出现大面积的洪涝灾害,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洪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本文从梅汛期洪涝的特点着手,分析了形成洪涝的天气气候原因,应用新安江流域的百余年雨情资料,得出其内在周期性规律,预测了新安江水库将可能进行一个10年左右的相对少雨周期,阳后还提出了一些减轻梅汛期洪洪涝损失的方法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浙江夏季降水变化及与北太平洋海温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EOF、最大熵谱等方法,对浙江夏季降水变化过程、变化特征、准周期振荡、突变等进行分析,对激光夏季降水与北太平洋SST的相关关系作了研究,探讨了夏季旱涝与SST异常的关系,指出了与夏季降水有显著相关的海区和前兆时段。  相似文献   

18.
姜盈 《科技通报》2012,28(3):12-20,93
用1961-2008年的浙江省各台站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和NCEP/NCAR的逐日再分析资料对浙江省1961-2008年发生的持续性暴雨过程进行统计分析,探讨近50年来浙江省持续性暴雨的主要特征。在统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造成浙江省大范围持续性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进行归类和研究,本文将浙江省持续性暴雨过程的影响系统分为:(1)热带低压类;(2)西风带类两大类。结果表明:(1)浙江省持续性暴雨主要集中在梅汛期和秋汛期,浙西的持续性暴雨过程多于其他地区;(2)热带低压和西风带低槽、高低空急流、副热带高压是导致浙江省持续性暴雨发生的重要天气系统。其雨带位置的分布与系统所在的位置密切相关,降水强度的分布随着影响系统的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19.
为有效利用太行山丘陵区降水资源,实现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和生态建设,采用线性回归模型以及Mann-Kendall趋势性检验方法对崇陵流域6个降水观测点的降水数据(2005-2014年4-10月)进行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 2005-2014年4-10月崇陵流域降水量波动明显,无明显上升或下降趋势,年内降水主要集中于6-9月,5月降水量呈显著减小趋势;研究区降水日数逐渐减小(-1.22 d/a),小雨量级降水对研究区降水资源的贡献率达50%以上,大雨及大雨以上量级降水出现频率近年来呈增加趋势(0.19 d/a);崇陵流域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不均,流域上游年降水量明显小于下游。认为植被覆盖是导致崇陵流域降水时空分布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太行山丘陵区的油松、侧柏和刺槐等森林植被显著增加了区内的降水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